詩詞裡的物境、意境和具象,誰來解讀一下?

滄海筆墨生


我想題主問的可能是詩詞中的物象、意象和意境吧!

1.物象:指大自然中具體的事物形象。比如山川河流、草木魚蟲、飛鳥走獸等等。

2.意象:“意”是心意,象就是“物象”,所以“意象”就是賦予了情感色彩的事物形象。比如:柳樹有惜別之意;鯉魚有家書之意;丁香有哀愁之意……

3.意境:就是指意象最終帶來的情感境界,也就是最終帶給讀者的“美”的體驗。詩人描寫了一些具體的意象之後,一般還會有一段抒情的部分,以便進一步達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不知道我的這個理解是不是題主的原意?


襟亞


詩詞裡“物境、意境、具象”一說,應與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境界說”同根同源。我們所讀到的每篇詩詞,之所以會從中品出各種美感,就是源自作者對詩詞表述對象的境界描寫形具各異的原因。

但因為詩詞作者構思的角度不同,方法各異,遣詞造句能力的高低不等,再現客觀事物特點的程度不一,所以同為表現事物特徵,便有了“具象、物境、意境”的不同稱謂。下面就愚之理解與大家作個分享,願以愚之磚引君之玉。


具象——顧名思義,就是對事物原貌原態進行忠實、具體的描述與呈現。對照王國維《人間詞話》“境界說”理論,相當於其“寫境”一說。

一、“具象”呈現特點:這個過程中應不摻加作者的任何主觀色彩,事物種類有什麼,作者就寫什麼;原貌是什麼樣,就儘可能寫成什麼樣。它就類似於繪畫技法中的“寫實”,力求客觀真實地反映事物的形、態、味、色、質、勢等特點。

二、“具象”表現實例。比如,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就完全遵照了太陽即將落山時的真實情態,把柔和的餘暉斜灑於江面,使原本遠近一色的江水呈現出一半碧綠、一半亮紅的壯觀景象具體呈現出來,此時讀者感受到的就是大自然最真實、最原始的“原生態”之美。

三、小結:“具象”這種表現形式,往往需要作者儘可能以冷靜、客觀的心態去觀察事物,以力求最大限度還原事物最本真的面貌,既不以物喜去妄加揣測,也不以己悲去主觀臆斷,以引導讀者也能夠完全忘了自己的存在,全身心感受事物的真實之態。

四、“具象”手法在詩詞創作中的作用:凡是需要客觀真實再現事物本真面貌時,作者都可以選用“具象”手法描繪它們,這樣讀者就可以感知到“物外無我”的境界。

物境:選擇某些特定景、物,創構的環境氛圍。相比“具象”而言,“物境”就加入了作者主觀的取捨。

一、“物境”呈現特點:作者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有選擇性地納入某些特定事物,真實、具體地描繪出來,對主題予以襯托、渲染或直接突出。“物境”與“具象”的相同點,就是都可以看作對客觀事物原本特點進行最真實的還原。不同點就是:“具象”是看現場有什麼事物,或某事物有什麼特點,就完全如數寫下來;“物境”則是什麼事物,或事物哪些方面能突出要表現的主題,作者就選什麼來寫,跟突出主題無關或關係不大的部分或種類,一律捨棄。

二、“物境”表現實例。比如杜甫的《登高》這首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描寫,作者表現主題時要渲染一種淒涼蕭條又悲壯的秋日景象,但呈現在作者眼中的秋天事物可能不只是“落木”、“長江”,或許還有黃花、衰草、秋收後的田野等其它事物,但作者卻認為“落木”、“長江”更有助於自己渲染蕭肅悲壯的氣氛,所以就只對它們進行如實地再現,而餘者皆捨棄。

三、小結:“物境”的表現,加入了作者的主觀選擇,是在作者刻意描繪的特定景象中,讓讀者感知作者內心情感的波動,相比“具象”而言,“物境”呈現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感情色彩。

四、“物境”創設在詩詞創作中的作用:通常是為了渲染某種特定環境氣氛的需要,或者襯托作者某種情感。有了“物境”的呈現,比單一地表現環境特點或描寫作者情感,更能讓讀者深入沉浸於作品主題,感知其主觀情感世界。

意境:作者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在客體事物的基礎之上,有意創設一種更為理想化的景象。這種景象可能是客觀世界存在的,也可能是部分存在,甚至完全不存在。對比王國維的“境界說”理論,“意境”相當於其提出的“造境”概念。

一、“意境”呈現特點:“意境”之說類似於繪畫技法中的“寫意”手法。被表現事物本身,因為作者的想象與加工,呈現於作者筆端時,具備了強烈的感情色彩,且已部分或完全脫離事物本身的原貌,有的甚至已完全“人格化”,與作者內心喜、怒、哀、樂等情感世界已完全融為一體。

二、“意境”呈現實例:

部分真實、部分想象加工的“意境”呈現之實例

——杜甫《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描寫,現實中花怎麼會有淚?鳥又怎麼會驚心?但因為表達“感時傷懷”主題的需要,經過作者的想象加工後,花與鳥已脫離原本特徵,完全被人格化了,它們其實是跟隨作者一起在“濺淚、驚心”,且在作者心目中似乎萬事萬物都在落淚、傷心,作者感嘆國家境衰敗、親人離別的真實情感,便撲面而來,使讀者感同身受。

作者完全靠想象加工創設的“意境”呈現之實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作者為了表現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完全靠想象虛構出了一個現實生活中沒有的世界,如此作者對理想之境的嚮往,便依託他筆下再創的世界生動地呈現出來,真真讓讀者大開眼界。

三、小結:“意境”之說帶有寫作者強烈的主觀色彩,它可以是作者人為選擇部分反映客觀真實、部分是由自己加工虛構,也可以完全是作者根據自己想象來進行創設。但無論何種形式,讀者從中都可以直觀感知到作者內心豐富的感情世界。

四、“意境”創設在詩詞創作中的作用:但凡是作者表情達意時,除了直接描寫自己的情感世界,都可以選擇讓筆下事物脫離原貌,完全讓它們隨自己內心世界的情感變化而變化。

結筆

當然無論是“具象”,“物境”,還是“意境”,它們之間的區別是相對而言的,並沒有絕對分明的界限,至於到底以什麼形式呈現,要依據作者表情達意的需要而定。

#我是風西夜昨,一個力求務實的純文學愛好者,喜愛閱讀喜愛寫作,所發作品皆為自主原創,願與頭條同好共結筆友!#


風西夜昨


我的理解是要有客觀的存在,不能空洞無物;要有作者的主觀能動,思想感情,不能意境空虛;要有具體的表象和有機相結合,不能束之高閣或風馬牛不相及。望眾家師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