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意境”?

康定全


我畫山水,從事山水畫創作近三十年,我最早感受到的意境來自中國山水畫。比如宋代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整幅作品以紀念碑式的構圖,中間一座大山,傲立群雄,山腳松風林立,清風徐來,感覺濤聲陣陣。作品以刀削斧劈的筆法表現大山的雄姿,給人挺拔壯美之意境。


倪瓚山水畫

又比如元四家倪瓚的山水畫,虛淡空靜,彷彿不食人間煙火,潔淨得讓人六根清淨,這無償不是一種空靈孤寒的意境。


李唐《萬壑松風圖》

倪瓚不單畫有深刻的意境,生活裡也過的非常有意境,據史料記載,倪瓚畫面的潔淨來自於個人的生活習性,他的潔癖在當時遠播四方,茅房都要求一塵不染,藝術來自生活,活靈活現體現在倪瓚身上,哈哈!


倪瓚山水畫

藝術作品沒有意境,會變得枯燥無味。有意境的作品才能永恆!


陳會衡山水畫家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用詩佛王維這兩句詩作為開頭,是因為我覺得這是古往今來最能代表意境的兩句詩,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之後再談什麼是意境吧。



這首詩創作於唐開元二十五年春夏之交,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出塞慰問守邊將士,查訪軍情。然而實際上卻是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將王維排擠出朝廷的權力中心。由於當時王維的良師摯友,當朝名相張九齡受到奸臣李林甫的排擠而被罷相,所以我們看到這首詩的前幾句,並沒有慰勞勝利將士的振奮之情,反倒是有一些孤寂之感。詩人感覺自己猶如一葉孤舟,遠離故土,再想到朝中的爾虞我詐,孤獨寂寞一時湧上心頭。

王維走到了今天的騰格裡沙漠之時,天色已近黃昏。抬眼望去,無邊無際的大漠之中,一縷烽煙直衝雲天,蜿蜒曲折的沙丘,好似長河一般延綿不絕,夕陽西下,顯得異常渾圓壯觀。這種壯麗的景觀,突然之間出現在這位心情鬱悶的詩人眼中,使之頓覺豁然開朗,心中的塊壘立刻被激盪的灰飛煙滅。王維當即為我們留下了這首千古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從詩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到詩人心情的轉變,從心灰意冷一下變成豪情萬丈,充滿了要建功立業,燕然勒石的決心與熱忱。



這十個字語言平直,樸實無華,然而畫面開闊清晰,意境雄渾深遠。讓我們讀後彷彿身臨其境,景色頓現眼前,同時又讓我們感受到詩人言辭之外志向高遠的精神與對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在詩中,他用直與圓這兩個字,還想告訴我們,人生一世不就是一直在耿直與圓滑之間取捨、徘徊嗎?

如果您認為我是在過度解讀這兩句話的含義,也很正常,因為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理解,這就叫做詩的意境。



回到正題,我們一般解釋意境,指的是文藝作品中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通過情景相生和虛實相成的作品,激發人們的想象,使人即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又得到精神層次的滿足。過去我們常說意象和境界,綜合體會,還是意境要更勝一籌。因為意境之中有實有虛、有事有理、有形有神,彼此之間相互滲透,最終合二為一,達到物質與精神、唯物與唯心的和諧統一。因此,我們評論一件藝術作品很有意境,應該是對作者和作品的最高讚譽。



意境除了表達中國人認為心靈與時空可以無限延展的哲學思想,更多運用、表現在詩詞與書畫作品當中。詩如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中沒有直接說出對友人依依不捨的離別眷戀之情,而是通過孤帆遠去、江水悠悠,讓我們從文字之外感受到詩人送別時的深情摯意。字面為景,內裡是情,可謂見景生情的典範。

在歷代書畫作品中,尤其是山水畫創作的審美意識上,古人從很久以前就具備了意、境二重結構。一是對客觀事物的藝術再現,一是對主觀精神的內在訴求,二者的有機聯繫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因此,看似簡單的黑白水墨畫較之西方油畫的濃墨重彩,能夠更好的體現出主、客觀世界的統一,從而使自然,生活和藝術三方面形成高度和諧。



意境不僅體現於藝術作品,更在我們這個有趣的世界當中。無論身在何處,都應當用我們的眼睛和身體去感知、發現一切事物所具有的美好意境。同時,我們在為人處世和言行舉止之間,也應當學習水墨畫中的留白,為自己、給他人留一分意境去品味。


盛世南迦


所謂意境,就是在吃飽喝足之後,基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或幻覺之上的精神享受,從而產生的一種感官上的讓毛孔得以疏張的快感。而且這種快感有時可以充滿著個人的無限YY。

柳宗元有一首五絕《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堪稱五絕神作,其意味和格調高絕無雙。所以,歷代畫家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題材,紛紛展開了創作。大體上都是以“寒江獨釣”為名。

小可就隨撩一下度娘,隨便翻一翻,扯一扯,只按個人觀點來說所謂的意境,我不看名氣,不論價值,只看舒服不舒服。當然不一定對,當然一定會錯,但反正在這個不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網絡裡,我怕誰?

上菜!

這是宋朝一位畫家的《寒江釣雪圖》,應當很值銀子,但是這畫,我看到了“江”,卻沒有看到“寒”,自然不能強行地把千山,萬徑之類的強加於身,畢竟上面沒有題柳宗元的詩。但憑心而論,這幅畫確實看不出寒來,衣服都脫了,放在船上,能寒在哪裡呢?

所以,小可認為,這幅畫不扣題,無意境。

這是另一幅畫作,雖然沒有江,但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似乎有水在流動,而且很妙的是為人物加了一頂看上去特別高古的帽子(笠?),瞬間就將一種懷遠孤高的意味給戴了出來。畫法也頗為現代,但是,也沒有看到“寒”。這幅畫有意境,但是不扣題。

這一首特意加了詩,而且是原詩。不過小可認為,這恰恰破壞了這幅畫的意境。因為我只看到了舟,翁,江,沒有看到山,徑。而且我不明白為什麼要給這幅畫染上顏色,比如肌膚,比如漁簍。顯得有些過。所以我認為這幅畫脫題了,有畫工,無意境。

這一首沒有舟,畢竟畫名寒江獨釣,也沒有直接是柳宗元詩,但是,令我不解的是,為什麼下面還有兩隻鳥兒,這又不是王維的雪中芭蕉圖,畫風蕭瑟,遠近皆宜,可我還是看不到寒,卻看到了晚秋,所以,這幅畫有意境,但偏了題。

這一幅畫費了些心思,因為主體已經不是人了,而是風景,很是喜歡岩石和梅花(楓葉?)的佈局,可是我覺得這個畫過於局部,有些緊了,雖然要素一個不缺,但是完全看不到寒江獨釣的高古之意。只是美而已,所以,小可認為,這一幅有美,有技,但意境薄了些。

這一幅畫不應當配柳宗元的詩,絕對不應當。因為這個漁翁的姿態是身子略向前傾,而且目露企盼甚至有些愁苦。這不是孤標高潔的漁翁,而是被生計所迫的老人。家裡有人需要照顧,經濟拮据,不得不在冬天出來釣魚。所以,這張畫畫得好,但錯在題詩,錯在表情,算不上有意境,不過若是換一個標題,比如漁叟圖,當為良作。

名為寒江獨釣,最具意境的應當是那個“獨”字,因此,也要在畫中體現出那個“獨”字才算高明,可是這一幅畫的主角卻是雪,所以弄得人物不得不近一些,影響了視覺的開闊,因此與其說是寒江獨釣,不如說是雪釣圖。所以,此畫也算不得有寒江獨釣的意境。

這一張讓我有些暈,因為人物表情刻畫得過於細膩,顯得喧賓奪主,從整個畫作來看,看不到獨,看不到寒,都是一脈閒適的隱士之風,與詩作根本不搭邊,原詩是冷峻,清絕,孤獨,可看這一幅畫,哪裡有?起錯名字了,這應當是《東坡雪釣圖》才對。

這一幅也是如此,要麼就不要題柳宗元的詩,要麼就按詩意來構思佈局,僅僅是一個漁翁,卻偏偏要蹭柳宗元的五絕,千山不見,萬徑無蹤,由於畫面小,更不斷定是否為孤舟,獨釣。所以,題詩為錯!算不得意境之作。

這一首依然有柳宗元題詩,從畫面上看各種元素都不缺了,但偏偏沒有重點,人,舟,都顯得依稀,彷彿山水才是主體,而這山刻畫的與詩的風格也不算完全相符。而且跑到河道最窄處釣魚算什麼道理?這一首雖然全,但只能是畫,卻不能說有多少意境。

這一首基本上完全符合的原詩的味道和元素,而且一樣不缺,空闊,寂寥,清冷都有些許意味,但只是些許,因為這畫上了色彩,便顯得有些暖意,更有些風情。所以,小可認為,此畫不錯,但意境上與全詩還有一段距離。

我找了一圈,沒有找到心儀的

寒江雪釣也罷,獨釣寒江雪也罷,重要的還是基本元素的無缺,然後要把那種文字深處的高古,曠遠,避世之情渲染出來。而詩外之意,畫外之意,就是意境!

當然,小可不是畫壇中人,算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權當反面教材罷!


亦有所思


意境。拆開來就是“意”和“境”。

古人寫詩,講究意境,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意象營造的場景畫面。無意象不成詩,山水畫也是如此。詩的意境主要在於意象,詩人通過意象委婉表達情感,而意象營造出的意境在於氛圍,助力情感的表達。

如果是畫,中國山水畫和詩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山水畫喜歡用留白增加意境。這其實體現了中國的哲學思想,甚至宇宙觀,天地合一,天人合一,渾然一體,蒼茫天地,人渺小。


就詩詞意境,舉例:比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這兩句詩就很有意境。給人一種暮春微雨悱惻的傷感,以及形單影隻的孤獨。

而營造出這種意境的正是詩句中的意象:落花、微雨、雙飛的燕子,對照“獨立”的人,兩句詩極其有畫面感,暮春花落紛飛,細雨綿綿不斷,燕子成雙成對,獨獨站立著一個人,這個畫面仍然有留白,讓人有想象的空間,既讓人感受到了這種意境的美,又讓人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餘生讀書



“意境”,是藝術哲學,也就是美學的一個範疇,而且是中國美學的獨特範疇。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一文中說:意境是“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貢獻的一方面。”

1,什麼是意境呢?主要是指藝術創作者,運用藝術意象,在主客體交融、物我兩忘的基礎上,將作品接受者引向一個超越現實時空,富有形而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之中。杜甫的《春望》詩是極好的例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鳥語花香,本為怡人情景,但在“國破山河在”的戰亂時期,因感傷國事,則變成了徒增傷悲的緣由。


2,既然意境要運用意象,就有必要把“意象”也說一下。“意象”比較難用一句話概括,它是指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為被稱為藝術作品,一般要包括的要素——意和象——意,是創作主體要表達的意念、情感、理想、追求;象,是作品所賦予的物化藝術手段。所有藝術品,都是意和象的統一。李白《玉階怨》詩,就是意和象完美結合的好例證——“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玲望秋月。”元代餘氏勤議論說:“無一字言怨,而隱然幽怨之意見於言外”,他感嘆,難怪朱熹稱李白是詩聖。 3,意境,這個詞最早由唐代詩人王昌齡提出。他認為,意境、物境、情境是好詩必不可少的三境。晚唐詩人司空圖寫了《二十四詩品》,對意境做了具體分析,認為詩的極至在於“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宋代嚴羽則以佛教的禪境比喻詩的意境,認為二者完全契合。清末民初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將意境發展為“境界”。說到意境,人們常會舉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稱其是以意境為主,意象輔之的範例,通過體現跨時空的景緻,能夠引起接受者的審美情感的共鳴。
4,意境與意象不可分——意境以意象為前提的,但意境高於意象。意象是藝術審美的廣度,意境是審美的深度;意象廣闊,意境深邃。岳飛的《滿江紅》是意境深邃的佳作:“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學者們認為,屈原的《天問》,則以意象的廣闊見長。 5,意境是意象的昇華。意象,還僅是意寓於象,二者是平衡的統一。意境,雖然意並不脫離象,但已超越了象,朝著更廣大的哲理性時空昇華——從意象發展到意境,是從有限走向無限,從個別走向一般,從形而下的外觀印象走向形而上的靈魂感悟。晚唐曹松被傳吟的詩不很多,但他的《己亥歲二首》已足可以使其有足夠影響。其一曰:“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6,在中國古典美學中,意象屬於純藝術範疇;意境則已跳出了純藝術的束縛,與生死、愛恨、家國、文化、道德、信仰(包括道或佛)等非藝術領域結合在了一起。當時的文藝作品,除去詩詞,唐以後的“文人畫”亦是一個重要藝術領域。不過當時文人們追求的,基本是以“虛、無、遠、空”等作為主要意境,這與道教和佛學的影響有關,也與自古以來的形而上哲學有關,其即是美學追求,又是宇宙觀追求。在這看似主流之外,其實也有清新之風,如蘇東坡、辛棄疾等。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還有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和柳永等的詞相比,還是能看出意境區別的。
7,意境有兩種藝術類型——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這兩種類型做了精確描述。他舉例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是有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自鳥悠悠下”,為無我之境。所謂“無我之境”,指創作主體的完全消失,隱在藝術意象的後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則以強烈的主觀色彩明顯地滲透於藝術意象中。有我和無我,不分高下,都可以創作出優秀作品。 8,西方文藝理論和美學理論中,沒有“意境”的範疇。比較接近的,是他們的“移情說”——即把創作者親身經歷的東西包括自身的感覺,移於事物之上,使這類事物對於受眾更易接近,更親切,也更易理解。具體創作手法,也可以採用“無我”和"有我”兩種方式——“無我”是將“我”之情巧妙地溶於物象中;“有我”是將“我”之情,以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之上。關於外國的就不多說了。

意境,其實是個專指藝術作品的詞彙。現在,則外溢、引申到眾多場景、領域。這個無話可說,語言就是這樣,借用、挪用司空見慣。不過,所有外溢和引申,都不在本題目的討論範圍內了。


一老沈一


何為意境?

簡而言之:思想生起的境界。

你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為六根。而思想就屬於意根。

而意根何來呢?就是你我的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彙集而來。

既然是思想生起的境界,那肯定就有是非,有善惡,有高低,有好惡。

也就是說有好的境界,有壞的境界,有高的境界,有低的境界......。

人們說起意境,腦海中就會浮現起國畫、山水,音樂、詩歌、人生等如是詞彙。

其實,意境是方方面面的,是時刻不斷變化的,它不歸專門特有的領域。

意由境生,境覆成意。從來就是相輔相成,高低同等,門當戶對的。

譬如說,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你能看此字是何境界?

恕我汗顏,若不是瞭解相關背景情況下,在我眼裡就是一副毛筆寫的字。

你也會覺得好,但是你說不出來。此時何談意境?

無功無德!功者,寫字功夫。德者,品德之境界。

沒有同此相當高度,如何能契入顏真卿在祭侄靈前寫下此稿時,是何等的極度悲憤。

怎能領略 “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之境界。

所以所謂意境是和人們自己的修養相符的,只有這樣。有些東西才能引起你的共鳴。

不同修養見識的人看相同之東西,意境是不同的。

再譬如,中國國畫的意境是跟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文學修養一脈相承的。

所以想要感受國畫的意境你得有這方面的造詣或者最起碼要多瞭解與之相關的知識信息。

而西方藝術更為注重體現的是宗教信仰禁錮和個人思想的解放方面的表達。

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內涵,不同之內涵表述不同之意境。


以上為我對意境之膚淺解釋。若有異,還望求同存異。歡迎來錘。


南途北尋


意境,是一種用語言難以闡釋的意蘊和境界,是文章精神面貌的體現(即所要表現的主題,在幾個相關的意象中所營造出的氛圍)。意是情與理的統一,境是形與神的統一,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一體,是詩人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能夠形成這一藝術境界的,是一個個恰如其分的意象,也是詩人長期生活實踐的積累和昇華。


試讀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痩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一首短詩,五行,二十八個字,運用了十個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痩馬、夕陽。詩人全篇沒用一個秋,以同一的情感線索串聯起十個不同的意象,把一副落日秋思圖描繪的活靈活現。那牽著痩馬的天涯孤客望著欲墜的夕陽,聽著歸巢昏鴉哇哇的鳴叫,心境是何等的淒涼和悵惘。
這首曲,詩人以不同的意象所渲染出的藝術氛圍,就是隻可意會神達的意境所在。


黃土情愫


這些詞兒都是有特指的術語,我們用術語,是為了追求嚴謹。但在現如今,人文社科是亂用術語的一大重災區,其中最氾濫的就是“意境”,我們動不動就會聽人家說——“XXX好有意境喲~”但大部分人口中的“有意境”,都只是覺得好的意思,實際上和“意境”本身一點關係也沒有。

要了解“意境”這個概念,還必須從意象說起——


《易疏》有注:“象,形也。”

“象”的意義,是指客觀事物的外在形體,在詩歌的世界裡,如果詩人寫到了客觀事物,就被稱為“物象”。


《說文解字注》:“意,心所識也。”

“意”的意義,是指人內心的思想情感,用在詩歌中,即指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按照創作的一般規律,要表達情感,詩人常常要藉助客觀事物。比如說,單純寫一棵樹,而沒有任何深意,叫做物象;而若是寫“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這個“柳樹”,就傳達出離別之情,“象”加上了“意”,就稱之為意象。

而多個“意象”的疊加,呈現出一個複雜的情境,就成為了“意境”。最簡單的例子,“枯藤老樹昏鴉”,三個意象加在一起,就構成了秋日羈旅漂泊的複雜意境。


我們可以簡單總結兩個“公式”,來幫助大家理解這一組繞來繞去的概念:

  • 象(客觀事物)+意(主觀感情)=意象

  •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

夜小紫


什麼叫意境?

意境屬於藝術辯證法的範疇之一。是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種精神境界。是修行人由入世間與超世間的理性意念。一是文化藝書的意境,是一種抽象的藝術表現形式。文藝作品藉助形象傳達出意涵和境界。比如,獲嘉的每一幅作品都能體驗出它的情調和意境。畫花有花的韻味,畫海有海的氣息,畫家體現的是畫境。畫境抒發的是情景交融,無窮的詩意畫意的空間。二是現實生活的意境,屬於主觀範疇的意與屬於客觀實際範疇的境,二者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比如,人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目睹的客觀實際,真實與否,晚上夢幻之中得以實現,雖然虛幻的現實,但也是一種意境。實際上,意境是心,形,意的有機統一,就是心念,情理,形神的辯證統一。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就形成了意境。三是修行人的意境。人們在紅塵世間目睹的是實實在在的物質世界,當人們修行參禪打坐時領悟到的是虛幻的精神世界。意境就是有意念組成的世界。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入世間與出世間,實際上,就是實境與意境的關係。修行人的誦經打坐就是修心,修出特殊的意境,這種意境就產生出了意象,就出現了出世間的了脫生死,信即得度,你信就得救,信即解脫。總之,意境是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結合體。超脫兩者之間的幻象,是精神世界虛幻的實體,是人們意識世界的一種時空穿越。


慈音1


我認為意境就是思想的空間。

古人造字很有講究,我們從意境二字拆開分析,意,心上音,就是發自內心的聲音;境就是空間。

意境就是內心情感流露而傳達出來的思想空間,意在境先,意在言外。

思想的空間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透過本質傳達出的更深遠的境界。

意和境是一種辯證關係,先有境後有意,這裡的境是客觀環境,通過內心情感抒發的意,又能產生弦外之音的境,這裡的境是思想的空間。

少即是多!好的藝術作品看似寥寥幾筆,卻是高度的精煉和熟能生巧的傳神,其傳達出的精神世界能夠讓人產生更多的心靈互動和思考。

藝術作品並沒有自帶思想,思想是因為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所以我認為意境就是思想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