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到底是諸葛亮成就了劉備,還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

管理體系之家


看三國我們都知道,劉備漂泊半生,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年過四十還沒有立錐之地,直到他遇到了諸葛亮,才迎來人生的轉機。

劉備建蜀國之前,有兩次大的運氣,第一次就是遇到了張飛關羽,兩個萬人敵的將才成了劉備不離不棄的兄弟,第二次就是遇到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天下三分。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這批觀眾就想當然認為,劉備是有了諸葛亮才有的江山,劉備更需要諸葛亮!

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與諸葛亮關係非常好,以至於冷落了兩個兄弟,張飛和關羽就“吃醋”了,史書記載: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劉備親口承認,他得到了諸葛亮,如魚得水,我們知道水是魚兒賴以生存的環境,可見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重要性。

那麼諸葛亮和劉備到底誰更需要誰呢?真的要比較的話,小編認為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劉備是伯樂,諸葛亮是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三國的明主就三個,劉備、孫權和曹操,而有名的謀士卻很多,曹操都有五大謀士,孫權那有張昭、魯肅、陸遜,這還是被挖掘出來的,還有很多沒被挖掘出來默默無聞的。

而且謀士找到了明主,也要明主會使用,比如曹操的謀士賈詡,那也是鬼才,可惜賈詡被曹操開發的估計不到百分之十。由此可見伯樂非常重要,可以給千里馬表演的舞臺,還能決定千里馬表演的好壞程度。

諸葛亮要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當然希望劉備給他更大的權限,讓他能更好的發揮能力,而這個要求當時只有劉備才能給予他,曹操和孫權那肯定是不可能給的。

劉備也是這麼做的,在得到諸葛亮以後,劉備給予諸葛亮充分的信任,死後也是託孤給諸葛亮,所以諸葛亮成為千古名相,成為人臣的典範。

諸葛亮雖然非常有才華,但是在發掘人才上不如劉備,劉備善於發掘,對人才的使用也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兩個最典型的例子,魏延和馬謖。

魏延雖然是以軍閥的身份投奔劉備的,但是劉備對魏延非常的器重和信任,魏延對劉備非常的感激,也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魏延在劉備手下,才華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但是諸葛亮卻不喜歡魏延,對於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並沒有進行很好的調和化解,他並沒有去發掘魏延身上的優點,導致魏延被邊緣化,諸葛亮一死,魏延就被楊儀所殺,蜀國損失一員大將!

另外一個就是馬謖,劉備認為馬謖不可委以重任,諸葛亮不以為然,依然對馬謖重用,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馬謖失街亭,北伐失敗!

諸葛亮和劉備兩人的才幹其實是互補的,二人可以說是三國最佳組合,劉備能夠識人,也會用人,諸葛亮有神鬼莫測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需要得到充分的信任和廣闊的舞臺,以當時的情況來說,只有劉備才是最符合諸葛亮的伯樂,而諸葛亮則是劉備眾多謀士的一個,當然是最重要!


今生情


《三國演義》中,到底是諸葛亮成就了劉備,還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有點水平。說到究竟是諸葛亮成就了劉備,還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說:“那肯定是諸葛亮成就了劉備啊,那還用說嗎?諸葛亮出世之前,劉備有什麼呀?

說的不錯!但我也可以反問一句:“劉備沒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又有什麼?不就是躬耕於南陽的山野村夫嗎?

因此,我個人認為,劉備和諸葛亮,屬於互相成就



劉備成就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給了諸葛亮充分展示自己的大舞臺。

諸葛亮也成就了劉備,使一個一無所有的“織蓆販履之輩”攀上了帝王的寶座。

有人也許又會問了:“諸葛亮不幫你劉備,還可以幫別人呀?”說的不錯。我下面會給你答案。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即今天的山東臨沂)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諸葛)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謂為信然。”

從這一段文字裡,我們可以得到幾個信息:

(一)諸葛亮祖上都是漢朝官員。從小耳濡目染接受的就是忠君思想。

(二)諸葛亮結交的崔州平、徐庶都是當時隱士高人。都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又不想輕易出仕。為什麼不想輕易出仕呢?他們都是有才華的高潔之士,一般人他們不伺候。

(三)諸葛亮經常吟誦的《梁父吟》究竟是什麼呢?這其實是一首漢樂府詩。

原詩是: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這首詩,看似像漢樂府,但從歷史上又找不到。因此,後人懷疑這就是諸葛亮自己所寫。從這首詩裡,可以看出諸葛亮志向高潔,雄才大略,但又不願意跟一個像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那樣的人,最後把自己變成像晏子那樣的殺人工具。

故此,我個人認為,諸葛亮不出仕,不是因為不想出仕,而是因為沒有遇到合適的明主。

咱們不妨給諸葛亮設定幾個當時可能幫扶的的大咖級人物,比照前面諸葛亮的性格、要求,給他配一下對。



一,曹操

1,個人素養:雄才大略。

2,個人行為:挾天子以令諸侯。

3,個人特點:猜忌、狠毒。

4,行事原則: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這些所作所為,顯然和諸葛亮“匡扶漢室,尋求明主”的理想不搭調。另外,曹操的所有人才都是主動投奔的,只有一個徐庶是用卑劣的手段“騙”去的。退一萬步說,即使諸葛亮真的到了曹操那裡,估計最後也得離開。



二,袁紹

袁紹是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軍閥,擁有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四州,還有百萬人口。麾下謀士眾多,猛將如雲。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他就是當之無愧的盟主。官渡一戰,卻被曹操幾萬人馬就打的七零八落。

史書對他的評價是:最好謀無斷,留不住人才。

從袁紹麾下跑出來的人有:趙雲、郭嘉、荀彧、呂布、許攸、張郃、高覽、辛毗等。

想想,這麼多《三國演義》裡重量級人物都先後離開了袁紹,諸葛亮那麼聰明絕頂,又是一個謹慎小心的智者,能夠輕易去投靠袁紹嗎?因此,自然排除。



三,孫權

以龐統之才,東吳人早就聽說過。起初,龐統只是周瑜手下功曹。東漢的功曹,屬司隸校尉者稱功曹從事,下設門功曹書佐等協助處理選用人員等事。

功曹,說著好聽,可以參與郡、縣政事。其實,說白了,就是個幕僚裡打雜的。建安15年(公元210年),周瑜準備進攻西川,卻突然暴病,死於巴丘(今岳陽樓一帶,即三國時孫劉兩家交界處)。龐統時為周瑜功曹,送喪至東吳,東吳人大多聽說過龐統才華過人,最主要的是當時人們認為他識人有一套,因此紛紛和他親近。但龐統的名氣卻並沒有打動到東吳之主孫權。

諸葛亮和龐統是故交,這些情形自然是清楚的。因此,諸葛亮不會投奔東吳,更不可能主動去找吳主孫權。



四,袁術

諸葛亮所住的地方,就是袁術的地盤。叔叔諸葛玄被袁術推薦為豫章太守。諸葛亮和諸葛均兄弟兩跟著叔叔上任,但是漢朝改選朱皓代替諸葛玄。諸葛玄平常和荊州太守劉表有交情,就前去投靠他。諸葛玄過世以後,諸葛亮親自在南陽(今河南南陽,也有人說是湖北襄陽隆中)田地裡耕種,平常喜歡唱著《梁父吟》的曲調。

諸葛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樂毅,當時沒人相信。

因此,在袁術這兒,諸葛亮也不可能得到任用。

四,劉備是漢室宗親,識人本領在三國時無人能敵。又慷慨仁義,禮賢下士,三顧茅廬,因此最符合諸葛亮心目中幫扶的人選。

當然,這裡也有個誤會需要糾正,劉備三顧茅廬,那是《三國演義》虛構的,但這種虛構也並不是全無道理。說明諸葛亮的出山,的確是劉備禮賢下士請出來的。就像現在的招聘人才,並不是一個企業看上誰,就可以聘過來誰;也並不是說一個曠世奇才想去哪個企業,那個企業就會要他。



也有人說,諸葛亮遇到劉備是機緣巧合,劉備能找到諸葛亮,是他三生有幸。我不這麼認為。憑著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又慷慨大度,仁義卓著的口碑,即使找不到諸葛亮,還可以找到別人。其實,無論是在《三國志》裡,還是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這麼有才華,又品行高潔的人,只有遇到劉備,才能發揮他最大的長處。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曹操能容得了他,還是孫權能留得住他?

我們不妨看看曹操跟前的五大謀臣的官階和地位。荀彧是侍中、光祿大夫;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尚書令;郭嘉是軍師祭酒、洧陽亭侯;程昱是東中郎將、衛尉、奮武將軍、尚書;賈詡是太尉。看著官階都很大,其實都脫不了“謀臣”這個框架,其實實權都有限。

孫權手下最得力的干將是周瑜。但周瑜是孫權哥哥孫策的連襟。假如沒有這層關係,估計孫權不一定敢那麼放心大膽地用他。

再回頭看看劉備是怎麼用諸葛亮的?

三顧茅廬之後一請出諸葛亮,馬上就任命為軍師。西蜀國一成立,就任命為丞相、司隸校尉、益州牧。都是實打實的職位。

這就是差別。



《資治通鑑》中記載,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幫他,那是建安12年11月(即公元207年)的事。諸葛亮當時只有26歲。

大家想想,當時哪個軍閥會請一個26歲的青年出山?然後把自己身家性命、所有的前途、希望,所有的兵丁將官交給他指揮?誰都不會,也只有46歲的劉備能做出來!

現在的人,只要一說起劉備,就認為,那就是一個無能之輩,除了哭,就是裝慫。似乎只要諸葛亮幫他,劉備就是一頭豬,也能成就大事業。

這種想法,絕對是胡扯。大家可以想想,在一個天下大亂的世道,一個“織蓆販履之輩”,僅僅憑著“漢景帝之玄孫,中山靖王劉勝後人”,就能夠讓經天緯地的諸葛亮忠心耿耿地效勞,能讓那麼多曠世奇才、大將無怨無悔地賣命,最後創下那麼大一份基業,佔據天下之三分之一,這能是一個無能之輩可以做到的嗎?

要知道,當時就像劉備這種流落民間的漢室宗親非常多。

對於諸葛亮來說,當時比較強大的軍閥有好幾個,以他經天緯地的才華、他的挑剔清高,為什麼會選擇一個房屋一間、地無一壟的劉備?那就是劉備絕對有諸葛亮特別看重的獨特素養,而別人都不具備。

因此,也只有諸葛亮才會選擇劉備!

故此,我認為,諸葛亮和劉備是互相成就,而不是單方面的誰成就了誰。


止水如心


俗話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既是君臣,又是兄弟,不能說誰成就了誰,而是誰也離不開誰。二人組成一個最佳搭檔,互相扶持,同心協力,共同開創了一場霸業,在幫助別人成名的同時自己也達到了一生事業的巔峰。

劉備能三分天下,自然不是等閒之輩,他有很多的優良素質,如意志堅強,用人精當,善於交際,個人魅力超強等,只可惜“志大才疏”,不善謀略,統兵打仗的才能實在不怎麼出眾,加上“本錢”太少,整個前半生都在顛沛流離中漂泊,有時甚至“惶惶如喪家之犬”,被呂布、曹操等眾軍閥欺負得狼狽至極,只恨爹孃少生了兩條腿。可見,再好的“老闆“沒個軍師智囊是不行的,曹操是個著名軍事家,但頂尖謀士郭嘉一死他的事業就此止步了。赤壁之戰的慘敗讓他不住地痛哭,口裡叫著“哀哉奉孝,痛哉奉孝……”。(“奉孝”是郭嘉的字。)軍事家尚且如此,何況編席出身的劉備呢?

諸葛亮是我國的智慧之神,有經天緯地之能,神鬼莫測之機,即使現在有不少人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惡意詆譭,也無法損害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光輝形象。諸葛亮才學淵博,足智多謀,清廉正直,赤誠忠義,承“先帝”託孤之重,嘔心瀝血,以“匡扶漢室”為最高目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原來躬耕於隆中,但時刻關注著“天下大勢”,對每一個亂世雄主都密切考察,分析,以便選擇值得自己效忠的“明主”。結果,“三顧茅廬”的劉備幸運的被諸葛亮的拋出的“繡球”砸中了,從此開始了他們共同的輝煌之路。

大家知道,諸葛亮雖然有才,卻只是當“經理”的料,沒有當“老闆”的魄力和手段,識人用人屢犯錯誤。劉備的若干優勢諸葛亮是不具備的,特別是他靠投機鑽營忽悠來的“皇叔”之名,所以諸葛亮只能和劉備形成共生關係,優勢互補,組成一個拳頭,才能在亂世中開創一番天地。他們二人誰離了誰,都可能毫無作為,假如諸葛亮投了曹操,也就是個謀士而已,由於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加上曹操嫉賢妒能,陰險狡詐的本性,諸葛亮不會有很多“施展拳腳”的機會。在歷史上不可能像現在那麼耀眼,也就是顆小星而已,結局更難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