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的于謙是大功臣,英宗復辟後,他因何被權奸誣陷而處死呢?

鐵男春秋


明英宗正統14年,24歲的少年天子,血氣方剛,因為和瓦剌的長期矛盾,執意要御駕親征,一心效仿他曾祖父永樂大帝的風采,深入敵巢,蕩平胡虜。

他年輕人根本沒有經過戰陣,意氣風發的出征,轉瞬之間,兵敗如山倒,20多萬大軍全軍覆沒,朝廷精英大臣大多喪命,年輕的皇帝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虜。

瓦剌人也想不到竟然取得了這樣大的勝利,乘勢南下,進逼北京,要鯨吞中原。

大明朝廷陷入一片混亂,300年前的“靖康之難”似乎就在眼前,難道要效仿當年南宋一樣,拋棄北京,朝廷南遷,爭取半壁江山嗎?

力挽狂瀾的于謙出現了,他帶領北京的軍民,擊退了瓦剌人,保住了北京。

瓦剌人見到手的鴨子飛跑了,就利用手裡的皇帝俘虜,向大明要錢要地,並在北京城外,把明英宗剝個精光當馬騎,羞辱大明。

于謙和許多朝臣就提議讓明英宗弟弟朱祁鈺當皇帝,尊奉明英宗為太上皇。

一年以後,瓦剌人見手裡的皇帝俘虜沒什麼用處了,就把明英宗放回了。

于謙人稱“救世宰相”,他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朝廷,避免陷入南宋南渡的局面。

“北京保衛戰”之後,景泰皇帝對於謙禮遇有加,言聽計從,賜予蟒袍御劍,而對徐有貞這樣的有能力,但品德不好的人,嗤之以鼻,不肯重用。這些小人湊在一塊兒,見升官無望,就開始謀劃奪門之變,廢掉景泰皇帝,讓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歸來的明英宗朱祁鎮復辟。于謙是一個君子,一心忙於天下的黎民百姓,哪知道這些人的鬼蜮伎倆,所以讓奪門之變輕易成功。

奪門之變以後,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執掌大權的徐有貞要殺死於謙,雖然皇帝也知道于謙是一個大忠臣,而且政務能力超強,但不殺于謙,自己復位就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于謙被冤殺。于謙就義時,家徒四壁,連執行任務的儈子手,都被于謙的清廉感動,悲痛大哭,送行的百姓把路圍得水洩不通,冒死為于謙收屍。


號牛


千磨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

縱觀歷史上下五千年,凡保家衛國,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數不勝數。然而,有兩位英雄儘管功勳卓越,結局卻讓人唏噓。他們沒有戰死在疆場上,卻死在了昏君奸臣之手,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殺人者遺臭萬年,殉國者留芳百世。

這兩人就是南宋的岳飛和今天要說的于謙。

于謙為何被殺,還要先從土木之變說起。

正統十四年,英宗皇帝在太監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瓦辣,兵敗被俘。蒙軍勢如破竹,挾持英宗一路打到北京城外。緊急關頭,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並與眾臣共同懇請太后速立新君,以絕蒙軍拿人質要挾之念。代宗即位後,以兵部尚書身份召集眾臣督戰,陳兵九門之外,與蒙軍血戰。

蒙軍被擊退後,曾以英宗為條件勒索大明,于謙以“民為眾,君為輕”未許。不得已英宗被無條件釋放。

八年之後,在石亨、徐有貞及太監曹吉祥的操作下,英宗成功復辟,幾日後代宗病死,史稱奪門之變。由於英宗被俘後,于謙等擁立新君,且拒絕了蒙軍拿英宗交易的條件,英宗重登皇位後,對於謙自然心存芥蒂。

英宗復位後,親信擁立他的石亨等侫臣,疏遠於謙等忠良。于謙為人耿直,不去攀附權貴,遂遭石亨等汙陷,不久下獄。英宗偏聽偏信,加上對於謙心存怨恨,不顧及於謙保衛京師之功,致使英雄含冤遇害。

一時山河失色,日月無光!

英宗死後,孝宗即位。新帝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于謙平反豎碑,追諡“肅愍”。神宗朝再次對於謙追贈,諡“忠肅”,人稱忠肅公。

今天,在杭州西湖邊上,有處著名的景點,就是于謙墓。于謙和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每年春夏秋冬,遊人都會絡繹不絕,憑弔這位忠貞愛國的民族英雄。

乾隆下江南時,駐足於謙墓,敬佩之餘,提筆題下“”丹心抗節”四字,至今懸於祠堂。


非非空


“朕”即國家,一般情況下是成立的,但並非時時都一致統一,比如“土木堡之變”後的英宗“奪門之變”行為就如此,堅持景泰帝繼續執政,就祖宗基業和社稷而言,利益得失分析來看,利大於弊,因此,就此而講,從公而論,組織指揮“北京保衛戰”、妥善應對“土木堡之變”的大臣于謙,反對英宗復辟是非常正確的,但于謙其主張對朱祁鎮個人利益而言卻又是有礙有害的,因此,于謙的命運就由此決定了,根本原因不在於權臣的誣陷和打壓,風評如此,哪是為尊者諱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