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領域的專家算是高手嗎?不,這個時代需要通才而不是專家

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之十七:“近日视子安赋,亦对之叹息绝工矣。兄诲又尔,故自是高手。”

这大概就是“高手”一词最早的出处,说的是在某个方面技能突出的人;或者是精通某一领域,或在该领域排名较高的人。就像作者陆云在文中提到的,这高手就是在诗词歌赋方面的佼佼者。

可是,当人类文明走过千年以后的21世纪,高手还是这个概念吗?

这里想和大家说起一本书,这便是万维刚老师的《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此书为《万维钢.精英日课》的合集

作者万维钢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他在国内多个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界评论》等报刊和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擅长用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分享国际上领先与突破的思想。

在这本书里,作者就告诉了我们现代的“高手”或者说“精英人士”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他引用了菲茨杰拉德的一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即使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张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那么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他在书中都做出了非常透彻的解读,列举了多个生动的国际化案例,尤其是抛出了很多新鲜的观点,诸如“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运气”、“高手并不局限于一个领域”、“优等生不能改变世界”等等,正是因为这些观点的犀利与大众在现实看法上的冲突,让这本书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大家怎么评价,不可否认,万维钢老师带给我们了很多国际前沿的思考与启发,基于这一点,本书还是有很多看点的。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在不断地被刷新,也有一些老问题因为新思想而获得了解决方案。

大家都说,这个时代抛弃你连声招呼都不打,那么我们就更应该握紧每一次获取新知的机会,让自己努力朝着“高手”的方向前进,而不是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弄潮儿的勇气

01为什么通才比专家更受欢迎?

如果要问21世纪什么最贵? 大家都会说,人才最贵。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呢?有人说是天才,可是天才可遇不可求,是最稀缺的。更多的是多面手,就像如今的“斜杠青年”。

斯多里.马斯格雷夫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的宇航员,他同时还有数学家、程序员、飞行员、军人、科学家及外科医生的多重身份。

在工作的30年间,他每个月还有3天时间去医院给人做手术。大家一定会想,像这样什么都懂的人应该去干什么呢?学这么多有用吗?

马斯格雷夫在NASA以“能修理所有东西”著称,特别擅长临场解决问题。当哈勃太空望远镜除了问题,只有他最适合执行者修复任务。他自己也和别人说:“我之前学习的所有技能,可能都是为这一天准备的。”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宇航员具备多个领域的专长

今天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很多专才,教育系统培养的也是专才,可是真正值钱的确是通才。尤其是领导职位,比如一个公司的CEO,应该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才行。

书中提到有人调查了4500名CEO的履历表,发现它们总共从事超过3.5万个不同的职位,不难看出“通才”更受欢迎。

如果你们公司要请一位CEO,你是选择一个一路都在学习“管理”,被人用各种大小职位喂出来的“管理者”呢,还是选一个经历复杂的非科班人士呢?答案显而易见。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刻意练习”,但是这里的练习,人们很容易理解成时间的概念,但事实上关键不是时间,而是方法。

比如一个医生在刚工作的头几年,是经验越丰富水平越高,可是几年后水平常常就停滞不前了,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在花时间工作,而不是“在学习区”工作,这就不能算是刻意练习。

如此说来,“专家”都不一定是高手,那么我们学习什么知识才有用呢?其实,知识是否有用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你对什么感兴趣。

那些真正的高手们,并不追求自己有多么丰富的简历,而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作回报。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年轻的父亲在为孩子解释绳索以此引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02 高手“快人一步”的战术

看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那些书中的武林高手都是身怀绝技的人,总能在无形之中瞬间实现一招“锁定”胜局,而这些功夫往往都会呈现出“快、准、狠”的特点。

那么现实社会中的高手们都有哪些“快人一步”的战术呢?

第一,发展“系统”比建立目标更重要

不知道大家看过呆伯特系列漫画没有?漫画描述的是一个倒霉的技术职业者呆伯特,与一只愤世嫉俗的狗(狗伯特)的生活经历。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呆伯特漫画系列引发大众的职场共鸣

众多上班族读者在这部漫画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因此它获得了巨大的共鸣和支持,系列漫画风靡全球39个国家、拥有超过1亿5千万的读者。

这部漫画作品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原本是个坐办公室的文员,当年他一边工作一边业余画画和写作,画画和写作给他带来的物质回报非常少,相当于工资收入的5%,对生活的也没有任何影响。

后来,他自己总结,说他做的这个事情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

所谓“目标”,就是你做这件事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成功了就有回报,失败了就算白干。而亚当斯的“系统”,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或者是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关系。

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项目,你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你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发展”这个系统。

后来他把博客当作一个研发平台,在上面做了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比如测试不同类型的话题,看哪个话题更受读者喜爱,还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写作,有愤怒、幽默和批评等等,看哪一种更受读者欢迎。

时间长了,博客越写越多,写作系统就成长起来了,以至于在《华尔街日报》上开设专栏,一上手就大受欢迎。

因此,当我们还在习惯制定目标时,高手们已经在酝酿系统了,可见人们在思维上的差异仍然有着千壤之别。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系统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体系,内在价值更加广阔

第二,练就排在前25%的技能。

书中说到,如果想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通常会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你把自己的某项技能练到全世界最好,这个显然很困难,很少有人能做到。

第二个选择是,你可以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一个技能都练到世界前25%的水平,这个就比较容易实现了。同时拥有两个能排在前25%的技能的人,本来也不多,而如果你把这两个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你就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比如亚当斯,他不是世界上画画技能最好的,但是他的画画技能达到25%的水平,他写笑话的技能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他写笑话的技能也能达到25%的水平。

假如你是一个TOP25%的程序员,你们公司很多也是TOP25%的程序员,那么你同时还是一个TOP25%的演讲者,那你自然就是其他那些程序员的领导了。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努力让自己拥有两项排名25%的技能

因此,作者就建议年轻人在大学最好能拿到两个不同学科的学位,这两个学科距离越远越好。比如物理学+经济学。

提示一点,要真像亚当斯这样做下来,光有兴趣也是不够的,发展一个系统,不单需要你做“好玩”的事儿,还需要你做很多“不好玩”的事儿,不计较个人得失,心里装得下大事。

第三,选择自律就是选择自由。

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虽说也很累,但都见不着血,就算偶尔失败了,也不至于有人牺牲生命。我们有时候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搞个什么加班之类的,其实多数情况也就是让领导满意而已。

如果一个人真的上过战场,见过血,面对过真正的敌人,那么他们又会怎么做呢?

来自美国海军海豹突击对的指挥官杰克.威林克就有一个每天早上4点45分起床,连续做76个俯卧撑的习惯。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海军陆战队在沙漠里穿行训练

长期养成的战斗习惯,让他觉得自己有一天还会面对敌人,所以每天一睡醒,就问自己,现在做什么才能为那个时刻做准备,于是他就起来了。

早起也是自律的一种体现,威林克认为“自律=自由”,你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就非得给自己设定一个限制。

所谓“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免于疾病和贫困的自由,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你必须自律才行,这个道理很明显。

这样一来,那岂不是成了无限推迟自由了吗?

实际上,我们平时所谓的自由,不是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这其实有两个弊端,不是真正的自由。

一个弊端是选择疲劳,如果我们面临的选项太多,就容易犯迷糊,根本不知道如何选,幸福度反而下降。

另一个弊端是决策疲劳

,每做一次决定都会消耗一点意志力,选来选去什么都没干就已经身心俱疲了。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选择总是让人倍感困扰

现代人容易患上抑郁症,可能也是因为太自由了,表面上看什么都可以做,实际上做什么都没有意思,好像打游戏可以作弊一样,时间长了,多好玩的游戏也只剩下无尽的空虚。

可是如果你是一个自律的人,每天面对各种限制,有各种固定的流程安排,你时刻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你反而获得了一种自主的感觉。

03 “控制二分法”管理好情绪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我们每天都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与日倍增,如果心态不够好的话,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的情况。

比如前段时间发生的外卖小哥商场砍人事件,还有重庆发生的跳楼事故等等,这些惨剧无疑都是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导致的。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克服焦虑情绪,任何时候都镇定自若。可是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

中国有句成语叫“无欲则刚”,这说的是你能消除自己的欲望,自然就不会焦虑。可是咱们普通人怎么可能消除欲望呢?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人生来便是有欲望的

比如你的孩子即将要参加一场比赛,临上场时,你安慰他说,别紧张,你要消除取胜的欲望,这显然是不靠谱的。

消除欲望这个要求太高,可是很多情绪偏偏就是因欲望的需求而起,那么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其实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你认识或了解的成功人士,他们不仅仅在某些领域可以取得惊人的成就,同时也一定是管理情绪的高手。

大家应该记得在今年百度的AI会议上,就有人乔装成记者,突然走上台,拿瓶矿泉水将正在演讲的李彦宏从头到脚淋了个透湿。

面对如此无礼和突然的行为,李彦宏保持了异常的冷静,在短暂的调整后,他只是用一句英语回应了对方的不雅行为,然后继续自己的演讲,整场会议几乎没有因为此事而受到任何影响。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优秀的领导者都拥有管理情绪的能力

这就是一个领导者在突发情况时所具备的高情商,或者说他具备管理情绪的能力。那么这里,我们就要提到本书中的一个哲学心法,它叫作“控制二分法”。

这个心法来自于一个古老的哲学学派斯多葛派,近年来在欧美非常流行,但在中国还比较陌生。

简单来说,它能实现的效果就是,如果你真的能区分你能控制的事情和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并且将两者区别对待,那么你在心理上,就是不可战胜的。

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你就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

那么具体实施起来,就是个人目标应该从“外界目标”转换成“内部目标”。

1. 什么是外界目标?

如果你的面前有一个升职的机会,你准备好了简历,列举出自己取得的各项成绩,把简历交给老板,希望可以拿到这个职位。

这时候的目标就是获得这个职位,它就是一个“外界目标”。正是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是你无法控制的,可能你的竞争对手表现得更好,也可能老板不欣赏你,如果你把希望寄托在这样一个外界目标上,你必然会产生各种焦虑不安的情绪。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爬上青云的天梯总会让人心生畏惧

2. 什么是内部目标?

相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外界目标,你应该设置一个内部目标,你虽然控制不了外界,但是可以控制自己。

所以你可以把目标设定为尽自己所能,写一份最理想的简历。这样你也没有什么可以焦虑的,最后结果不管是什么,都可以坦然面对。

想通了这一点,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比如你参加了一场比赛,你要关注的重点时如何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打一场漂亮的比赛,而不是能不能赢得比赛。

就像我们有一些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一样,按说企业的目的不就是盈利和赚钱吗?可是它们的内部文化和宣传口号却和赚钱没有一丝关系,更多的是一些自我态度和思想上的内容,希望通过这些精神去牵引员工的工作热情,而非一味的强调收入。

因此,如果能够做到两个目标的顺利切换,那么你就没有什么敌人和对手了,因为你关注的是自己,你不会去指责任何人。

一个领域的专家算是高手吗?不,这个时代需要通才而不是专家

内心平静与坦然便可安然驾驭人生风浪

人们常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人们的情绪波动往往都是由外部条件反射过来的,如果你的心思都放在自己这头,你只需要做好自己,控制好自己能控制的事,自然就会心平气和地看待那些生活中的不如意。

马斯诺需求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觉得最小的物质也比什么都重要,而有的人却在追求自我实现,他们的差别,不仅仅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关键还是认知上的。

在《高手》这本书中,它告诉我们认知不是智商,智商和人的身高一样,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而认知是什么?

它就是你把他所有的资源都拿走,他还是能像穿越小说的主人公一样干成一番大事,因为他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智识,那就是智慧与见识。

著名的投资家查理.芒格说过,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你想要的那个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