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小眾的古代瓷器,可以從幾方面來理解,一可以說是這些瓷器因為某些原因,在當時燒製的數量比較少,比如專為皇家燒製,可能數量有限;二可以說是由於獨特的審美,有些陶瓷只此一件,當然這種獨特的審美可能水平很高,亦有可能很低俗;三是雖然某些瓷器雖然在當時產量大,但是由於某些原因,流傳下來的較少,也可以稱之為小眾;最後一點是,這類瓷器的器型比較少見,也可以稱之為小眾。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鈞窯】月白釉瓶,高28cm,口徑4.8cm,足徑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長頸,頸部上寬下窄如喇叭形,圓腹下垂,圈足。通體施【月白】釉,口沿處釉薄微顯胎色,足邊呈醬色。

鈞窯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藍、紫紅等,胎重釉厚。此瓶為宋鈞窯的民窯產品。民窯器物形制多為碗、盤、瓶、罐之類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藍釉】居多,無官鈞之玫瑰紫和海棠紅色。

此瓶造型別致,形若文靜的仙子,瓶釉色勻淨,為民窯中的佳品。

撰稿人:鄭宏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鬥彩】【團花】紋罐,高17.2cm,口徑8.4cm,足徑7.8cm。

罐直口,微敞,短頸,圓肩,肩下漸瘦,圈足。罐外滿繪不規則團花,俗稱【皮球花紋】飾。罐裡外施釉。底足無款識。

鬥彩瓷自明代創燒以來,至清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雍正時又引入了【琺琅彩】和金彩,形成了鬥彩加金彩、鬥彩加琺琅彩的新工藝,鬥彩瓷在原有的紅、黃、綠、紫、赭色之外,又增添了粉紅、胭脂、藕荷、玫瑰、湖水綠等多種顏色,更顯得富麗堂皇,美麗嬌豔。

撰稿人:徐巍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鈞窯天藍釉玉壺春瓶,北宋—金,高16.7cm,口徑4.8cm,足徑4.7cm。

瓶撇口,細長頸,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內凹。通體施天藍色釉,近底處垂釉明顯。圈足內素胎無釉。此器造型古雅樸質,盡顯宋之審美趣味。

唐代司空圖《詩品·典雅》有“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之句,從唐代起人們就以“春”字代酒。杜甫有詩云“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其中“青春”即是“美酒”的意思。明徐渭《挽陳君之配蔣》詩云:“ 陳君轄我飲青春, 焦革賢閨釀絕倫。”

玉壺春瓶定型於宋代,其後逐漸向陳設器轉變。它是中國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撰稿人:Ming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高麗青瓷花口碗 高9.5公分口徑14.2公分

同時出現在漆器、金屬器和陶瓷器中的蓮花式溫碗,造型不僅是宋朝的經典,它同時也深受高麗人士喜愛,成為高麗青瓷中流行的器類。

臺北故宮 藏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北宋汝窯青瓷橢圓洗

高2.7公分深2.1公分口縱9.8公分口橫14.2公分

底徑4.2公分

汝窯作品中,極少出現模印圖案的裝飾技法。和此品一樣者,分別典藏於英國倫敦大衛德基金會和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臺北故宮 藏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仿宣德款青花三友花卉玉兔紋盤,明隆慶,口徑14.5cm,底徑8.7cm,高3.2cm。

盤外壁素白無紋飾,內壁一週以【青花】描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盤心繪一青花圓形留白【玉兔】紋,恰似玉兔臥於一輪滿月之中。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字體顯得潦草,與宣德本朝年款寫法相去甚遠。此盤青花髮色藍中泛紫,濃郁豔麗,款識書體瘦長,這些都是隆慶朝瓷器的顯著特徵。

杜甫《月》詩有“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句,描寫中秋月色,此盤所繪玉兔形態正合詩意,或有祝人長壽、祈求團圓的美好寓意。將兔紋與松、竹、梅“歲寒三友”同繪一器之上,更為這件晚明時期的民窯小盤增添了些許文雅趣味。

撰稿人:孫悅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五彩張天師斬【五毒紋】小盤,明萬曆,高1.9cm,口徑10.6cm,足徑6.6cm。

盤撇口,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五彩】裝飾。內底繪張天師斬五毒圖,張天師持劍立於樹下坡地上,周圍描繪蟾蜍、蠍、蛇等。內壁繪相間排列的菖蒲葉、折枝石榴花、艾草等共八組。外壁繪相間排列的菖蒲葉、折枝石榴花、艾草等,間繪以蛇、蠍、蟾蜍、蜈蚣、壁虎等。外底青花雙圈內署青花楷體“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行款。

從此盤上的裝飾題材看,這應是一件萬曆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宮廷燒造的供端午節使用的應景物品,圖案寓“袪毒辟邪”之意。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又名“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夏節”等。五月天氣漸熱,細菌容易繁殖,蛇、蠍、蟾蜍、蜈蚣、壁虎(俗稱五毒)等毒蟲紛紛出動,癘疫常常發生,致使五月又有“惡月”之稱,五月五日又有“惡日”之稱。因此,人們想方法設法在此時闢瘟祛邪,以求安康。民間在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於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或石榴、蒜頭等,都是有此用意。因為菖蒲的葉子像劍,被稱作“蒲劍”、“水劍”,因此,人們認為將其插在門上可以斬千邪。艾草有異味,是可以用來治病的藥草,人們認為將其懸於戶上,可禳毒氣。花紅似火的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可以避禍。大蒜頭像錘子,氣味辛烈,具有祛病消炎的功用。

張天師名陵,又名道陵,是東漢五斗米道的創立者,教人信奉道教,並用符水咒法給人治病,後世道徒尊其為天師。傳說中的張天師神通廣大,有龍虎護法,能除五毒並,闢瘟消災,。因此,民間習俗常在端午節懸掛張天師畫像,以祛邪除祟、鎮宅佑安。

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五彩人物紋海棠式盤,明天啟,高2.3cm,口徑18.2×11.7cm,底徑14.8×8cm。

盤呈海棠式,敞口,淺腹,圈足。口沿施醬釉。內底畫紅彩海棠式【開光】,開光內以【五彩】描繪江中泛舟圖,江面上一位船伕正在划槳,船上坐有二人正在交談,岸邊襯以松樹、山石。外底署青花花押款。

此盤造型別致,釉面潔白,器足圓潤,畫面主要以紅彩為主,綠彩點綴其間,整體色彩淡雅,筆意粗率奔放,雖寥寥數筆,人物姿態卻極為生動。據考證,此種海棠式盤系當時為適應日本市場需求而專門燒造的外銷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撰稿人:高曉然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徑26cm,足徑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稜,俗稱“【出戟】”。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內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稜處因高溫燒成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出胎骨呈黃褐色。圈足內壁刻劃數目字“三”。

此尊風格古樸、莊重,為宋代宮廷使用的典型陳設用瓷。

傳世鈞窯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數目字,其意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據現存實物證明,器底所刻數字越小,器形越大。

在宋代鈞窯瓷器的傳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託最為多見,出戟尊則較少。目前全世界所見僅約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還有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撰稿人:呂成龍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龍泉窯】【青釉】【執壺】,元,高25cm,口徑4.5cm,足徑3cm。

執壺直口,口下漸豐,垂腹,圈足微外撇。壺一側置長流,相對一側置曲柄。附平頂圓紐蓋。口、足邊露胎。通體施青釉。

此執壺上瘦下豐,線條流暢,收放適度,造型優美。其釉面勻淨,釉色粉青,美若天然古玉。

撰稿人:馮小琦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三足爐,北宋—金,高6.8cm,口徑7.4cm,足距3cm。

爐敞口,折沿,短頸,鼓腹,平底下承以三個乳足。裡、外施月白色釉,外壁飾大片的紫紅色斑塊,頗似天邊的燦爛雲霞,給人以無盡的美感。

撰稿人:黃衛文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磁州窯】仿【定窯】白釉水丞,元,高4.5cm,口徑2.6cm,足距4cm。故宮博物院藏。

水丞斂口,鼓腹,下承以三足。胎體較薄,內外施白釉,釉色瑩白。

水丞,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貯水研墨,器形大多口底相若,扁腹。兩晉時期燒製的青釉水丞有蛙式者。唐代越窯燒製青釉水丞,有蛙、蟾蜍式。長沙窯則燒製釉下彩及三彩水丞。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燒製了各式水丞,有青花、釉裡紅、五彩、粉彩、天藍釉、粉青釉、紅釉、仿官、仿哥釉等品種。除瓷制外,還有玉製水丞。

定窯瓷器以精湛的工藝和優美的裝飾帶動眾多瓷窯燒造風格相似的產品。考古發掘所獲得的資料證明,今日的河北、河南、四川、江西等地窯場在宋、金、元時期均曾燒造過與定窯風格相似的產品。其影響不僅表現在造型和紋樣上,在薄胎器成型、【覆燒】法推廣、煤燃料利用等技術方面,更有開創之舉,推動了當時制瓷業的進步。

撰稿人:董健麗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宜興窯紫砂泥繪花卉方花盆,清,高29.2cm,口徑22×22cm ,足徑16.5×16.5cm。

【花盆】四方形,深腹,下承四折角條形足。慄褐色摻黃色粗砂泥。花盆外壁四面均有泥繪花卉裝飾,優雅美觀。

此花盆是宮中栽培蘭花的常見盆式之一,由於要考慮其必須具備良好的透氣性,所以砂泥的顆粒通常要比茗壺的砂泥粗糙許多,也因此而具有素樸自然的美感。

撰稿人:王健華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撰稿人:徐巍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三彩刻花鷺蓮紋盤,遼,高3.1cm,口徑12.2cm,足徑7.5cm。

盤口呈九瓣菱花形,盤心坦平,淺壁,圈足。盤內三彩釉下有刻劃的鷺鷥蓮花紋。其做法是先用鐵錐在胎上劃出圖案線條,經【素燒】以後施以綠釉,再在蓮葉上塗葡萄紫色釉,鷺鷥與蓮花上塗黃色釉。

此盤【暗劃】之線條流暢自然,以氧化鉛為助熔劑的低溫黃、綠、紫色釉搭配協調,特別是所用葡萄紫色釉在【遼三彩】器中極為少見,故此盤是研究遼三彩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撰稿人:呂成龍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青釉】【執壺】,唐,高13.4cm,口徑5.9cm,足徑7.3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鼓腹,淺圈足,圈足上留有五個支燒痕。頸部一側置八稜短流,另一側置曲柄。壺內外施釉,釉色青中閃黃,晶瑩透澈,釉面開細小的紋片。

此青釉壺是陳萬里先生於1936年在浙江紹興得到的,它出土於浙江紹興唐戶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誌記載該墓的年代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這是一件有確切年代可考的器物,是鑑定唐代【越窯】瓷器的標準器,反映出9世紀初越窯器物的燒造水平。

1954年,【陳萬里】先生將此壺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撰稿人:呂成龍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龍泉窯青釉鳳耳瓶,高17.5cm,口徑5.7cm,足徑6.3cm。

瓶小盤口,直頸,折肩,直腹,圈足。頸部兩側各置一鳳耳。灰白色胎,通體施青釉,釉面開片紋,釉色青翠瑩潤。

南宋時的龍泉青瓷特別講究釉的色調。窯工們以多次上釉和改變釉的配方技術,燒成粉青、【梅子青】兩種釉色,代表著我國【青釉】燒製的最高水平。在厚釉失透的情況下,北宋龍泉青瓷盛行的刻、劃花裝飾已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

此瓶唯以典雅的風韻、秀美的造型、瑩潤的釉色,獨具魅力。

撰稿人:蔡毅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定窯白釉八方四系瓶,北宋,高12.7cm,口徑3.4cm,底徑3.5cm。

瓶通體呈八方形,直口,短頸,鼓腹,平底澀胎內凹。頸、肩相接處置四個花形系,繫上有小圓孔,應為繫繩之用,蓋已遺失。外壁施白釉,釉質純淨潔白。

這種八稜形的瓶式在【越窯】青瓷中也有燒製,但在定窯器中比較少見。此器造型稜角線條齊整規矩,反映了定窯高超的成型工藝水平。

撰稿人:黃衛文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青瓷奉華紙槌瓶

高22.6釐米,深22.1釐米,口徑4.5釐米,底徑8.5釐米,腹圍39.5釐米

圓口微侈,頸細長,寬肩,碩腹,平底無足。薄胎滿釉,頸、底釉色稍淡,肩、腹較青,釉內隱含淺粉色,細紋密佈。底周有支釘痕五枚,露黃色胎,口沿加鑲銅邊。

底心刻清乾隆題詩: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堅銅以鎖,底完而舊鐵餘釘,合因點筆意為靜,便不簪花鼻亦罄,當日奉華陪德壽,可曾五國憶留停。乾隆戊戌仲夏御題。鈐印二:古香,太王卜。

底邊刻有“奉華”二字。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汝窯】葵口盞託,高6.5釐米,盤口徑16.8釐米。

所謂盞託就是置茶盞的托盤。託多呈圓形,中間有作為承託的凸起的託圈,即託口。瓷盞託始見於東晉,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唐以後隨著飲茶之風而盛行。

唐代盞託口一般較矮,有的口沿圈曲作荷葉狀,頗為精美。宋遼時期盞託幾乎成了茶盞固定的附件,託口較高,中間呈空心盞狀。明代託口微鼓,亦有船形盞託,稱“茶舟”、“茶船。清代盞託為圓形。

大英博物館 藏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宋,高4cm,口徑18.5cm,足距16.9cm。

承盤圓口,淺腹,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施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外底滿釉,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乾隆皇帝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以楷書鐫刻於器物外底。詩曰: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誇切事談。

後署“乾隆戊戌夏御題”。

此器造型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它應與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

撰稿人:郭玉昆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白釉高足杯,隋,高10.2cm,口徑5cm,足徑4.4cm。

杯斂口,鼓腹,高足外撇。裡外滿施白釉,足邊無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這件白釉高足杯,造型新穎,釉質潔白細潤,與北朝時的初期白瓷比較,已可看出是真正的【白瓷】了。

白瓷雖然在北朝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但真正燒製成功則在隋代。與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燒製工藝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隋代白瓷的燒造成功,為唐代白釉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撰稿人:徐巍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越窯青釉四系瓶,唐,高35cm,口徑18.9cm,底徑11cm。

瓶盤口,細頸,溜肩,肩部立有圓形四系,橢圓腹,腹下漸收,平底。釉呈青綠色,裡外釉開片,腹下至底部素胎無釉。

【青瓷】的燒造技術到唐代已相當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帶所產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響。唐人陸羽在《茶經》中評論各地所產瓷器時把越窯評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間無”之詩句加以讚美。越窯瓷器除具有溫潤如玉的釉質和蒼翠可人的青綠釉色外,造型亦豐富多樣。裝飾方法有刻花、劃花、印花和堆貼等多種。初唐時器物以素面無紋者居多,晚唐時花紋增多,圖案題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雲等。由於初唐時普遍使用墊燒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處【支釘】痕跡。

此器是初唐時越窯瓷中之精品,器形較大,造型大氣古樸端莊,為罕見的佳作。

撰稿人:徐巍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北宋,高12.7cm,口橫21.7cm,口縱16.8cm;足橫12cm,足縱8.4cm。

花盆整體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邊,深腹,底下承以四個雲頭形足,一足磕缺。外施玫瑰紫色釉,裡施天藍色釉,外底塗抹醬色釉。此花盆的釉層比其它官鈞窯產品稍薄。底有五個滲水圓孔。外底有一週支燒釘痕,並有刻劃的數目字“七”。

南宋哥窯也燒造同樣造型的花盆,或許是受到北宋鈞窯器形的影響。

撰稿人:徐巍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龍泉窯三足爐,高12.4cm,口徑14.5cm,足距9.2cm。

爐折沿,短頸,扁圓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飾凸起弦紋一道,腹部與三足對應處飾有三條凸起的直線紋。通體施青綠色釉,三足底部顯露醬黃色。

此爐釉色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爐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條稜線原系仿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因凸起處釉層較薄,呈淺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裝飾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顯露出數道規整的白線,分外醒目。此爐造型仿青銅鬲,因此又稱鬲式爐,是龍泉窯的上乘佳作。

撰稿人:郭玉昆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青釉六系盤口瓶,南朝,高39.4cm,口徑14.7cm,底徑11.7cm。

瓶盤口,長頸,溜肩,圓腹,平底。肩部十字對稱分佈一組單系和一組雙系。內外施青釉,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黃。

南朝時,【青釉】瓷器的造型更趨於實用。此器較東晉時盤口瓶的盤口加大,頸亦增高,腹部變得更加修長,其各部位的比例協調,形體線條過度柔和,造型優美。其重心較低,放置平穩,使用時比較省力。

撰稿人:徐巍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冬青釉暗花海水龍【蘿蔔尊】,清康熙,高19.2cm,口徑3.3cm,足徑3.5cm。

尊撇口,細長頸,豐肩,深腹,外腹微弧,瘦底,足底內凹。通體施冬【青釉】。頸下部凸起【弦紋】三道,腹中部至足凸印螭龍兩條,間以帶狀雲紋和海水紋。底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撰稿人:董健麗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德清窯黑釉雞頭壺,高17cm,口徑7cm,底徑9.3cm。

壺洗口,細頸,圓腹,平底。肩部一側雕塑一凸起的雞頭形流,相對一側飾安一曲柄,柄連於肩、口之間,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壺身裡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壺為東晉時期所制,器形完整,風格古樸,釉色瑩潤勻淨,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窯】上品。

撰稿人:蔡毅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盤口,直頸、直腹形成二階式的瓶身,在直頸的雙側加上雙鳳或雙龍耳,這種造形在宋朝始有之。

頸與腹成二階段平直線,呈現的是最為平實無奇的線條,但也是最紮實穩定的組合。在頸部配上由模合成型的半身立體而華麗的雙鳳耳,以盤口作為視線的重點,盤口外緣略凸銳,盤面積釉厚,呈現出靈巧而豐潤的盤口面,使它顯出無比穩重與尊貴的格調。

這種造型有各種大小不同尺寸,由宋一直到明初都陸續地燒造著,唯以宋朝在造型與釉色最為精美。

臺北故宮 藏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青釉褐斑四系壺,高17.9cm,口徑8.4cm。

【壺】洗口,長頸,豐肩,鼓腹,腹下內收,平底。底部無釉,有支燒痕跡。肩部刻劃【弦紋】2道,四面分別飾一橫向系。外口凸起弦紋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黃,散佈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為東晉時期所制,褐色彩斑裝飾面積較大,形態千變萬化,或似潑墨,或似樹葉,裝飾效果綺麗,十分罕見,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

此壺於1954年由故宮著名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捐獻。

撰稿人:蔡毅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翠青釉罐,明永樂,高8.5cm,口徑8.8cm,足徑12.3cm。

罐廣口,短頸,溜肩,鼓腹,淺圈足。裡外及圈足內均施【翠青釉】,釉面瑩亮潤澤,色調清新淡雅,口邊和足邊積釉處呈青綠色。無款識。

翠青釉是明代永樂時【景德鎮】官窯創燒的一種色澤溫潤、釉色青翠如嫩竹的青釉,為永樂朝所獨有。均造型規整秀美,胎體緻密,厚薄適中,通體青釉素裹,不另加裝飾,釉面玻璃質感強,釉中隱含密集的小氣泡。常見的器物有蓋罐、高足碗等。

撰稿人:黃衛文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秋葵綠釉如意耳瓶,高26.3cm,口徑5.3cm,足徑11cm。

瓶蒜頭口,頸部上細下粗,腹碩圓,圈足,口、肩部連以如意形雙耳。瓶內及足內施白釉。外部通體施綠釉,綠中帶黃,淡雅宜人,稱“【秋葵綠釉】”。口及腹部均有暗刻【纏枝蓮】紋,肩部凸起【弦紋】3道,弦紋下飾如意頭紋一週。足內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如意耳】瓶的造型為雍正時所創,體態穩重,線條優美,具有較強的裝飾性。

撰稿人:郭玉昆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青釉唾壺,東晉,高14cm,口徑10cm,底徑8.5cm。

唾壺洗口,短頸,垂腹,平底。裡外滿施【青釉】,底有支燒痕。

唾壺又稱“唾盂”、“渣鬥”、“唾器”,為古代貴族宴飲時盛放唾棄魚骨或獸骨的容器。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陰侯唾器六年女陰庫訢工延造”等銘文。瓷質唾壺始自東漢,三國、兩晉時頗為流行。三國至西晉時的造型多為撇口、扁腹、高圈足。東晉時則漸成盤口、垂肩、圓腹、平底或假圈足。

撰稿人:董健麗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徑9.5cm,足徑3.5cm。

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裡凸起、器外凹進10條稜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一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撰稿人:劉偉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龍泉窯】【青釉】塑貼雙魚紋洗,高6cm,口徑23.5cm,足徑13cm。

此洗敞口,折沿,圈足。洗心內【塑貼】兩條游魚,外壁刻凸菊瓣紋一週。口沿兩側各有兩個穿孔,相互對應,可用於穿飾金屬提環,以便於提攜。此器釉色青翠,塑貼【魚紋】清晰,是南宋龍泉窯的典型作品。在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中亦發現有類似器物。

撰稿人:蔡毅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古樸典雅,釉色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撰稿人:劉偉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白磁鳳首瓶

高28.1胴徑15.0底徑11.0

唐時代

7世紀

橫河民輔氏寄贈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藏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龍泉窯青瓷茶碗

高9.6口徑15.4底徑4.5

中國南宋時代

13世紀

重文

TG2354

三井高大氏寄贈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藏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撰稿人:徐巍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耀州窯】錢紋小壺,金,高13cm,口徑4cm,足徑6cm。

壺小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側為一外折壺流,對應一側為一帶狀短柄,口有平頂式帶紐小蓋。壺通體飾兩組紋飾,肩部刻下覆的【蓮瓣紋】,蓮瓣上下各有兩組【弦紋】。腹部刻錢紋,錢紋下飾一道弦紋。通體施青釉,釉青中泛黃。

紋飾簡潔清晰,刀法犀利,風格粗獷,紋飾清晰。壺通體施青釉,釉青中泛黃。紋飾簡潔,為耀州窯金代典型的風格。

撰稿人:馮小琦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翠青釉】三系蓋罐,高10.4cm,口徑9.9cm, 足徑14.1cm。

罐直口,扁腹,圈足。肩部有3個環形小系,系下凸起海棠託飾,花瓣上有橫線紋。罐裡及足內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直口蓋合於罐口。此罐製作規整,胎體細膩,釉色青翠。翠青釉瓷器為永樂時所創,傳世品極少。

撰稿人:鄭宏

小眾的古代陶瓷器型,雅緻!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梅瓶】,宋,高37.1cm,口徑4.7cm,足徑7.8cm 。

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俗稱“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淨,白中閃黃。肩部刻劃菊瓣紋一週,腹部刻【纏枝蓮】紋,脛部刻上仰【蕉葉紋】。

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窯梅瓶的標準式樣,使用時應配有木座。釉質滋潤,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特別是所刻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刻花技術的嫻熟。

刻花、劃花是定窯常見的裝飾方法,常用於瓶、缽、碗、盤上。紋飾有云龍、蓮瓣、荷葉、萱草、游魚、遊鴨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