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告訴我們什麼?

用戶3179332281857


作家餘華的《活著》想告訴我們的是:一個普通人該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我覺得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

首先,餘華對苦難的敘述可謂是入木三分,他處處營造出絕境。

福貴從一個家境優越、身份顯赫的少爺墮落為普通人,這對福貴的心理打擊是非常大的。之後福貴又經歷戰亂中被拉去當壯丁、文革混亂、自己的親人先後離自己而去·······這樣的苦難在現實中顯然不可能存在,但在小說中,餘華把苦難敘述到了極致。

其次,餘華成功的塑造出福貴這一人物形象。

福貴在敗完家產後想要自殺,但覺得這樣沒什麼意思,也就放棄了,看似福貴怕死其實反映了他內心深處對生存的極度渴望。

貧窮後的福貴一改曾經的浪蕩,開始承擔家庭的重擔,後悔自己的曾經,這時的福貴顯然已經完成了一次蛻變。

生活的苦難並沒有打敗福貴,反而讓他愈挫愈勇,直面苦難的生活!

最後,即使生活有太多苦難,人間依舊有溫情。

曾經的福貴不顧家珍的感受無數次往妓院跑,甚至毒打懷孕的家珍。但是經歷過太多的苦難後,開始悔悟並珍視與家珍的生活,而家珍一直不離不棄,從未有絲毫怨言,這難道不是人性的溫暖嗎?

正如餘華所說的那樣:如果一個人不想活,說什麼也活不下去。而福貴告訴世人的是:無論生活有多麼苦,也要直視它,勇敢地活下去。


文史百家


《活著》是餘華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據說是他文學創作的分水嶺。

《活著》寫徐福貴經歷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遷,失去所有親人,最後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要理解《活著》主要想表達什麼,抓住“分水嶺”三個字就行。

照慣例,寫了那麼多時代,應該是一首史詩,可餘華於此意圖似乎並不明顯。

過去,作家誰不希望寫出一部史詩?

可是,看不出來。

原因何在?

過去,作家一定會對人物和事件、對社會人生作出政治解讀,那樣的作品才配稱史詩,餘華在《活著》裡好像沒有這方面的努力。

從政治解讀擴大到對人的生存狀態和處境、人的命運和人性的解讀,是突破,是分水嶺?

從人的高度去解讀社會和歷史?

許多解讀《活著》的人,都不約而同認為餘華要表達的,是活著就是一切,餘華自己也說:“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我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

他並且說,要對善和惡一視同仁。

作家往往是指南打北的。

作家一定要高尚地寫作。

從大富大貴嗜賭如命妓女當坐騎到失去一切,徐福貴活著,哪一種活著更能體現人性?




大悔憶智周


好的小說,未必擁有華麗的詞藻,關鍵是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內涵。

餘華的巜活著》語言質樸,意義卻深遠!

小說跨度很大,幾乎含蓋了主人公富貴的一生,他的一生可謂是苦難的人生,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嚐遍世間百味,死亡的陰霾始終揮之不去,最痛苦的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最後只剩下孤零零的他和老黃牛相依為命。

其實小說所要表達的象徵意義是用死亡象徵著活著以及生命存在的不易,重複的死亡,重複的複製鮮活的生命,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對比,增強了小說的藝術張力,給讀者以巨大的心靈衝擊和震撼!

其實,人類何嘗不是如此呢?!代代演繹著生命的延續,重複著不可抗拒的死亡遊戲,正是因為生命的繁衍與死亡的重複,苦難中的砥礪前行,才使得我們人類得以發展進步,自然,活著就有了更深的意義,生活也會更加精彩和豐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