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份工作讓你每天都會因為各種原因煩躁,是不是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呢?

yuanyuanaiyl


首先,據您所說: 每天都有各種原因煩躁,那您有認真分析過您煩躁的各個點分別是什麼嗎?如果從未認真思考過,那您不妨從現在開始認真改進一下喲。

靜下心來,認真記錄一天中您煩惱的事情分別是什麼,然後找出背後的原因,尋找解決方案。

我的第一份工作,我每天煩躁的點是:工資低,沒有發展前途,學不到東西這三點。

然後去深度挖掘背後的原因,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即自身性格原因,或者說是人際關係障礙問題。

不喜溝通和交流,遇到問題不喜歡求助,解決了問題不會反饋。讓同事、領導和協助部門不知道自己的工作進度,別人當然會說你沒有去完成咯。而我所處的職位正是需要頻繁溝通、反饋的一個過程。

因為我的不喜交流,在別人看來是閉門造車,我行我素,沒有團隊意識,聽不進勸。三人成虎,即使後來再怎麼去解釋,也改變不了現狀,只是加劇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冥頑不化的印象。久而久之,傳到公司領導耳中,自己便是那個阻礙工作進度的人,工資自然得不到提升。

漲薪無望,心情鬱結,被眼前的窘境所困。自然就看不到工作的前途和希望了,看不到希望,自然無心學習,就學不到東西咯。如此循環往復,煩躁的後果自然而然就有了。

所以,職場中,感覺煩躁不適的原因大抵是自身原因。搞定了自己,才能搞定別人,搞定工作。

然後,我們來看看,您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目前的工作這一問題。其實,自身適不適合一份工作,並不是感覺說了算的,而是數據說話。您仔細盤點一下,自打您從事本職位的工作之日起,自己做出了哪些成就,犯過哪些錯,功過關係如何。

此外,在這一份工作中,您學到了多少東西,是共性的還是個性的。以及您學習的方向和自己的職業規劃相差如何?意思是,您學到的東西在其他地方可以用的上嗎?還是僅限於本公司本職位。當前的工作和您的個人發展是否相匹配。當您盤點清楚了,那您的問題便不再是問題。

我第一份工作是會計工作。我懷疑自己適不適合這份工作時,是入職一年的時候。於是對自己的功過、輸入輸出進行了盤點。

我發現,自己對這一份工作的付出確實蠻多的,也有工作成果。但老覺得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工資就不說了。就說說收到來自於周圍人的反饋吧,那是相當的不理想。因為嘴欠,做事之前老會說不去做,做完之後不會跟別人說一句。相當於做了無用功,別人當然不買賬了。

此外,學到的東西確實能用到其他地方,但我一直想學習和發展的方向是外賬,而在這裡,沒有任何可能。所以,恰好兩年的時間,我辭職了。

最後,如果煩躁不安的原因和自己適不適合都得到了結果,那就自主決定吧。

如果決定繼續在這一份工作上繼續做下去,那就努力調整心態,彌補自身短板。不要去糾結和懷疑工作適合與否的問題。

工作就像人生,不到最後,你不知道會有怎麼樣的結果。所以,與其去質疑,不如腳踏實地,先去努力改進,認真工作。當你努力去付出和成長時,適不適合已經不再是問題。既然已經靜下心來想做好這份工作了,那就別給自己找那些個退縮的理由和藉口。幹就完了,時間會告訴你結果的。

如果決定不想再繼續這一份工作了,那就集中精力找一份適合自己的,以及認真做好工作交接,為下一份工作養精蓄銳。不要拖拉,也不要去留下一攤子麻煩給別人。

因為人與人之間是有緣法的,有可能下一個拐點又相遇和重逢了。儘量做到人走不惹事,好聚好散。

另外,這一份工作中的經驗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比如,自己的不足,既然已經知曉,那就努力改正,別拖延轉移。從新開始,也很好。

願您在您的職業生涯中勇往直前,不煩躁!

希望對您有用!


婉秋夫人


【問題分析】

工作中出現煩躁的情況,相信很多職場人都體會過。偶爾煩躁,一般是由某些特殊職場或者個人生活因素引起,不必大驚小怪,日後慢慢會得到緩解。但是,經常煩躁或者習慣性煩躁,就是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職業問題了。

煩躁,是基於某種外部刺激的心理反映,與不滿或者憤怒等情緒不同,煩躁並不直接因為利益問題導致。一些職場人的崗位還算不錯、收入也還滿意,但是一樣會出現煩躁現象,其主要原因在於職場不適或者不適應,是因為個人與所在職場的一些特定因素出現矛盾、衝突或者無法融合的情況引起的。但這種“不適”是不是意味著工作的“不適合”尚不確定。

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需要明確以下問題:

其一,職業煩躁到底是怎麼回事?

如何理解職業煩躁,它在職場上的具體職業表現是怎樣的?

其二,如何理解工作“適合”?怎樣的工作才算合適?

其三,職業“不適”與工作“不合適”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這是判斷個人煩躁與工作是否合適的關鍵。

【指尖視野觀點】

因為工作中的某些方面,導致自己心理感覺不舒服或者煩躁是很正常的。但是當矛盾或者衝突的因素如果得不到解除,或者個人的心理不能及時調整,這種煩躁就會引發工作與職業需求的矛盾。其關鍵在於個人對於問題的清晰認知與自我調整,及時改變這一狀態,否則就會由“不適”轉化為“不適合”。

如何理解職場煩躁?從根本上來說,職場煩躁意味著什麼?這一問題的理解是我們分析判斷的基礎。

對於上班族來說,工作久了,很容易心煩氣躁,因為一點小事就覺得彆扭,想發火,而且控制不住,甚至不知道為什麼。這種現象,就是習慣性職場煩躁的標準體現。其本質,是一種“衝突”。

1.價值標準衝突

價值標準衝突,是指自己內心假定的理想場景、現象、答案或者工作的標準與面對的實際情況不一致發生的心理“衝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性格脾氣或者基於自身工作的潛在心理標準,並且以這些內在標準為前提與周邊實際進行無意識比對,標準差異越大或者衝突項目越多越容易煩躁。

A.對於工作不喜歡

對於工作不喜歡,並不一定是工作收入不高,也不一定是工作崗位不好。而是崗位本身或者崗位的工作環境與條件不適自己的興趣所在,不是自己喜歡的。無形之中,個人與工作以及工作中的相關因素產生“距離感”,導致自己狀態不好,甚至很厭煩。當這種問題持續進行,個人便會出現煩躁的狀態。

比如,小王的理想崗位是營銷。但是,陰差陽錯,現在做的是辦公室文員的工作。他從心底不喜歡這個崗位,甚至排斥與其他同事或者領導合作。客人來的時候,他要端茶送水,開會的時候要做會議記錄,整天忙碌一些“無聊”的“瑣碎”工作。久而久之,產生煩躁的情緒。看領導也彆扭,看同事也不順眼,甚至莫名其妙發點脾氣。

B.個人心裡尺度與環境矛盾。

所謂心理尺度,是指個人自我心理感覺相對滿意與安全的空間距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適空間,都有自己相對安全的心理距離。當所在工作或者環境滿足自己的心理尺度要求,個人不會受到影響,也不會輕易出現煩躁的狀態。但是,一旦個人的心理安全或者舒適距離被打破,就會產生不不適,或者煩躁的現象。

比如,某公司女員工小吳。人長得很漂亮,在日常工作中,要頻繁經過男同事很多的區域。她總感覺,這些男同事用異樣的眼光盯著自己。一開始是覺得有些尷尬,後來覺得心理不舒服,到後來就變成厭惡,導致自己情緒控制不住,日常工作也煩躁不已,甚至不想再幹下去。

2.能力需求衝突

能力需求衝突,不是說個人不勝任工作。而是個人因為能力的原因,導致工作尷尬或者面對較大的壓力,在心理上出現不適應或者排斥的現象。一方面,誰也不敢保證每件工作都做得很好,總會出現漏洞或者問題;另一方面,工作中難免有壓力存在,當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形成焦躁的反應。

A.能力短板引發焦慮

能力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基於多種因素,結構化的綜合性素養表現。在能力構成的因素中,有些是不錯的,形成個人的優勢,而有些則相對差一些,形成個人的短板。儘管,我們都強調個人優勢的發揮,揚長避短。但實際上,短板不但會造成工作上的尷尬,也會形成無形的心理壓力。

比如,某公司營銷總監張某,一向以大刀闊斧的市場開拓見長,個人工作成績與能力得到公司上下的認可。但是,現在公司進行所謂的精細化管理,要求所有管理人員在做工作之前,首先按照公司模板要求制定方案,並形成公司認可的計劃。這就需要,個人必須要梳理思路,而且也要有較好的文筆表達能力。這可難壞了了張某,因為書面工作是他的短板,他不擅長做方案、做計劃,也不熟悉方案與計劃的擬定。但是公司要求不能改變,折騰幾次後,個人的脾氣見漲,日常工作中煩躁的表現也越來越頻繁。

B.工作壓力超出限度

說到工作壓力,很多人想到的是任務目標。誠然,任務與目標會給個人造成直接的工作壓力。然而,不僅如此,公司對於工作節奏、工作時間、工作標準等方面的要求,一樣會形成工作壓力,形成外在要求與個人能力素質之間的差異。

比如,工作時間過長,會造成員工的不適感增加;工作節奏要求過快,會造成員工的焦慮感;而工作標準的不斷提高,也會讓員工心理高度緊張。員工的心理不適、焦慮與緊張等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釋放,甚至持續存在,很容易造成焦躁的情緒,甚至引發沒有必要的工作矛盾與衝突。

3.自我目標衝突

自我目標衝突,是指因為個人自身的原因,導致與工作相關的目的、標準等因素出現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或者不可靠性,從而在心理上形成不安全感或者不舒適感的過程。自我目標衝突如果處理不當,一樣形成個人的煩躁情緒。不僅是煩工作,甚至煩自己。

A.個人職業需求矛盾

個人職業需求是樹立個人職業目標的基礎,是個人基於自身實際與外在環境判斷而形成的需求標準。個人職業需求的明確,需要對自我能力、生活、價值、責任等現狀,以及所在職場的實際情況有相對理性、客觀的判斷。

一些人因為對自身認識不足、對生活、能力、價值等方面的實際狀況判斷出現偏差,甚至認知模糊,造成個人實際需求與職場滿足之間出現差異;還有一些人對於自我以及客觀職場環境的認知並不穩定,變來變去,導致個人的需求或者目標恍惚不定。到最後,個人要麼對工作或者工作中的要素都不滿意,要麼很容易迷茫而產生煩躁的情緒。

B.生活與工作失衡

職場人是社會人。這就意味著他們不但要有職場的工作,還要有自己個人的社會生活。個人職場工作的過程,同時也是其平衡生活與職業的過程。當工作的份額超過了個人生活的需求標準,會出現疲勞或者麻木;當生活份額超過了工作的時間與需求,個人就會懶惰甚至消極。

一些職場人,因為留戀生活中的一些特定享受或者為了滿足生活中的一些特定需求,而對工作產生不滿或者排斥,只要上班,就會覺得無聊甚至不情願。迫於無奈的工作很容易造成個人煩躁情緒的產生。

比如,我就見過一些職場人貪戀旅遊,而對工作很不耐煩;也見過因為家庭矛盾造成個人情緒不穩,對工作煩躁不已的情況。

小結:工作中的煩躁情緒,是某種或者某些因素刺激個人心理造成的一種負面情緒。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個人現狀與工作要素之間衝突的結果。是個人價值、能力、需求以及自我認知等因素與所在職場磨合不良的結果。所反映的是個人與職場或者特定崗位的磨合程度。

為了尋求最後的答案。還需要解讀一下工作“不適合”。怎樣理解或者判斷工作上的“不適合”呢?

對於工作“適合”與否的判斷有三個維度,分別是情感維度、行為維度與關係維度。情感維度體現在需求的反映上,行為維度體現在能力匹配上,關係維度體現在環境磨合上。

1.基於個人情感因素的需求滿足

為什麼基於個人情感因素呢?因為個人在心理上的觸動與變化,是導致工作匹配與滿足的基礎動力。而基於此的需求滿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分別是物質與職業發展,兩者都會從底層衝擊個人主觀上對於崗位的認可度與職業的穩定性,是崗位適合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

A.收入需求

收入需求,是個人物質需求的基礎。收入需求的滿足狀況,是匹配個人職業需求的標準之一,是判斷崗位適合性的標準之一。無論怎樣,一個崗位如果不能滿足職場人的物質需求,肯定是不適合的。

從職場人角度來看,物質需求不能滿足,很難被接受。決定著職場人沒有基礎的工作動力,沒有真正的崗位情感粘性與積極性來源,沒有主動履行崗位職責的前提條件,也意味著工作不適合。

B.職業發展需求

所謂職業發展需求,是指基於個人職業理想、自身特性,在職業上的長期要素與條件需求。職業發展不僅需要物質上的滿足,還需要職場管理、激勵、培養、職位通道、平臺等多方面的要素條件。

職業發展的要素具備與條件滿足的過程,是個人與企業同時獲益的過程,也是個人職業體驗度保持理想水平的過程。如果個人的職業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個人的職業體驗度下降,就會沒有成就感與獲得感,甚至產生恐慌與懷疑的情緒,形成“不合適”的局面。

2.基於行為要素的能力匹配

行為要素,是個人習慣與效率的基石,是個人能力特徵的基礎。包括個人對於工作的情感、態度以及任務目標達成實際活動等等。以行為要素為基礎的能力,不但有水平的高低之分,且有領域與方向的差異。一個人的行為與能力不是體現在職場的所有領域,而是集中於職場的特定領域,並以個人的職業態度作為基本的方向引導。

A.適合的工作能夠發揮個人的能力優勢

正如我在上面所說,個人有能力優勢也有能力短板。能夠發揮其能力優勢的工作是適合其個人的,而以能力短板為基礎的工作,不但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還會導致工作與職場人的裂痕。

所以,職場強調真正的人崗匹配,這就要求對員工能力有清晰客觀的認知,要要求員工本人以能力優勢發揮為主去尋找工作。否則,極容易出現不適合的情況。

B.適合的工作就是規避短板

對於具體工作來說,規避短板要做到兩點。

其一,儘量不要出現崗位能力需求與個人能力構成不匹配的情況;

其二,個人儘量在行為上保持“避短”的習慣。“揚長”是人崗匹配的重要參考,“避短”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某公司安排一直從事國內營銷管理的賈某去負責國際貿易工作,但是賈某連起碼的信用證和國際貿易術語都不清楚,外語更是一塌糊塗,很難開展工作;再比如,剛畢業不久的小王,因為羨慕高薪的設計工作而放棄自己的專業特長,應聘不久之後就因為能力不足被淘汰。

3.基於關係因素的環境適應

職場工作的過程,也是個人與職場、個人與生活發生各種不同關係的過程。其中有個人與職場的關係、個人與生活的關係,以及職場與生活的關係。任何一種關係出現問題,都會導致個人的環境適應不良。

A.文化匹配

所謂文化匹配,是指個人與所在職場(工作、同事、管理等)的關係磨合。是基於個人與職場工作的標準、習慣等方面進行差異化處理的過程。

差異化處理有兩種傾向:

其一是趨向一致:原來的分歧或者差異,逐步減少,而統一性增加;

其二是趨向分裂:原來的分歧或差異加大,直至不可融合。

文化匹配程度,是影響個人工作適合度的關鍵因素。

B.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一個職場人,挑著兩種責任。一邊是生活,一邊是工作。如果想要工作沒問題,生活就必須沒有問題,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會導致不平衡狀態的出現。

當個人因為工作的原因,影響正常生活或者給生活帶來不利時,個人的工作狀態會下降,甚至討厭或者放棄工作;當個人因為生活原因,影響正常的工作或者不利於工作的開展時,個人與工作的距離會越來越遠,對於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直至出現不匹配或者不適合的情況。

小結:一個人工作不適合,有可能是工作或職場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自身的原因。但無論怎樣,都會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出現情感距離,會因為能力不匹配而出現行為效率下降,或者因為環境不適應而出現個人與工作的關係緊張。這都是工作不適合的表現,也是導致個人心理波動的原因。

習慣性煩躁是不是意味著工作不適合呢?這與煩躁的具體原因或者表現有關。

造成煩躁的原因很複雜,與工作適合之間的關係也各不相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有合理的判斷。

1.價值衝突造成的習慣性煩躁意味著工作不適合

正如上面所言,個人行為、思維以及價值等方面的標準與特定工作或者職場所倡導的標準存在差異。個人工作的過程,是兩者差異磨合的過程,也是個人實現工作目標的過程。當這種差異能夠縮小或者消除時,對工作有利,對個人的崗位匹配性也是有利的。

但是,個人價值觀或者價值標準的形成是長期習慣與積累的結果,想要改變非常難,而企業又不可能因為個人改變自己的標準或者條件。這種衝突的消除可能性很小,還會造成以下兩種結果:

A.個人對企業不認可

因為價值標準差異而造成的一個非常普遍且明顯的結果,就是企業與個人互不認可。對於個人來說,總覺得企業有問題,覺得工作有問題,覺得管理有問題,甚至覺得同事有問題。這種問題形成自己的煩躁,而且導致自己的工作效率與業績下降。其不適合的特徵非常明顯。

因為價值差異造成互不認可和個人的煩躁,既不利於公司,又不利於個人。是明顯的不適合。

B.職業發展得不到滿足

個人職業發展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企業機制的保障。但是,一個最基礎的前提,就是雙方基於自我價值基礎的相互判斷。

價值標準衝突會造成企業對員工的評判、評價、培養、任用等方面所遵行的標準與個人的理解有明顯差異。即便企業基於培養人或者重用人的角度想要幫助個人發展,但是個人也未必認可,甚至排斥。在一次次矛盾與衝突中形成煩躁情緒,並可能最後離職走人。

我們很難說這是企業的錯,也不好說這是個人的問題。雙方標準不一,意味著道不同不相為謀,甚至接觸時間越長負面效果越大。

2.環境矛盾造成的心理煩躁意味著工作不適合

與價值標準衝突不一樣,環境矛盾的影響更多強調個人與工作、與同事或者與公司的關係處理不理想。一個人要想能夠工作順利、要想能夠工作穩定,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關係處理要得當、關係氛圍要融洽。否則,很難有好的發展,也很難有效開展工作。

A.文化習慣不匹配

文化習慣差異,有價值標準的原因。對於個人來說,更強調自己與所在職場、周邊同事以及特定工作氛圍的融洽度。因為不適應、不習慣或者不接受,個人不喜歡同事的工作風格,不喜歡管理的標準要求,更看不慣公司或者其他個人的行為方式。看到什麼都討厭,和別人配合起來總覺得彆扭,總覺得事情不順利或者別人有問題。

如果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文化不匹配的結果。這種差異是根本性的,很難改變,也意味著個人與工作不適合。

B.心理狀態與環境矛盾

個人心理狀態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因為每個人的心理既有相對穩定的特徵,又有臨時性特徵,一切都取決於個人內心的標準張力。當個人基於安全與滿意的心理要求較高時,對於環境、工作或者他人比較挑剔;當個人基於安全與滿足的心理要求較低時,對於工作因素的包容度較高。

在某一階段內,個人的心理具有一定的成熟度與穩定性,對於自身或職業的安全要求,以及對於工作的滿足感,都不會輕易改變。因此形成的心裡煩躁短時間內不會解除,也意味著個人與工作的不適合。

3.基於個人自我原因的心理煩躁未必意味著工作不適合

對於個人來說,一些特徵是相對穩定的,比如價值標準與心理習慣,但還有些因素是可以調整或者改變的。因為可調整因素引起的煩躁,並不一定意味著工作不適合。

A.能力原因造成的煩躁,是可以調整的。

無論是崗位不匹配還是揚長避短的問題沒有做好,都有可以改變和調整的空間。儘管造成個人心理煩躁,但不是個人能力不行,而是能力沒有正常發揮出來。

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正確反思,真正認知自己,增強對於能力的自信,並在工作中調整能力發揮的技巧與策略,就會有效減輕心理負擔與壓力,個人心理會由不適、不滿足調整到適應與滿足的狀態。從而消除煩躁的情緒。

B.因為崗位原因造成的煩躁也可以調整

人崗不匹配導致自己不喜歡這份工作,甚至無法實現個人的職業目標。但是,職場人必須明白兩個基本的道理:

其一,即便在一個公司內部,崗位與職業是可以切換的。即便暫時的不匹配造成個人的煩躁,並不意味這不適合這份工作,而是需要進行崗位切換。這是非常普遍的職場現象。當覺得不喜歡時,可以先在公司內部進行適當調整。

其二,當前崗位或者工作中出現暫時的問題或者矛盾,並不意味著一直如此。隨著公司及職場的發展變化,都會進行相應的改變。

因為能力與與崗位、興趣與發展的矛盾不是根本性矛盾,並不能說明個人有問題,其差異或者衝突也不是原則性的。所以,不能認定為工作不適合。

小結:個人習慣性煩躁情緒的產生確實是個大問題,體現了個人的工作“不適”,但未必是工作不適合的表現。價值標準衝突或者文化行為差異造成的不適,是不適合的表現;但能力錯位與崗位興趣產生的自我煩躁,無須與不適合掛鉤。

關於題主問題的最後建議

個人不要因為工作中出現了問題,或者心理上的不適,輕易懷疑工作的適合性。要想解決問題,必須結合自己與所在職場的實際,進行認真的反思,搞清楚原因之後,再進行判斷。否則很容易出現沒有必要的衝動行為。

1.認真反思,找出原因

最瞭解真實情況的人,自然是當事人自己。先不要急著做結論,盤點自己一個階段內的表現和問題,進行對比與分析。找出背後的真正問題與原因。這樣才是理性的。

因為不瞭解真實的情況如何,這裡無法進一步分析。只能由個人自我解決。

2.陽光心態,積極尋求問題解決

面對問題或者矛盾,個人不要總往不好處想,也不要習慣於離職或者逃避。而是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對自己保留足夠的信任,對同事或者工作保留應有的正面評價與好感,從實際出發與人溝通,以圖問題的解決。

負面的情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規避工作或者將原因輕易歸咎於工作,即便換個崗位或者公司,一樣解決不了問題。

總結:工作煩躁是職場上常見的工作現象,但是習慣性煩躁的性質不同,輕則影響正常的工作關係與效率,重則影響個人的職業發展。習慣性煩躁可能因為工作不適合而起,但絕對不能因此就具有懈怠或者放棄工作的想法,因為個人的職業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何反思、如何應對、如何處理,全在於個人自己,而結果與效果也會因為個人心態的不同而差異巨大。

職場的成長不僅是能力的增強,更是個人心智的成熟,只有面對問題或者困難勇於並善於解決才能夠真的強大,否則,即便適合的工作也會因為個人的“不適”最後轉化成不適合。


本文由今日頭條號@指尖視野原創(含所有內容相關信息圖文),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抄襲或洗文,侵權必究!


指尖視野


我個人覺得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兩步思考。


第一步:看看當前“煩躁”到底來源於哪裡。

第二步:找到未來個人職業的長期發展“定位”。

兩步完成,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先講一個我身邊的職場故事。


小寧:升任總監後的迷茫與煩躁

前段時間,和以前的同事小寧吃飯。

兩年不見,她好像變了一個人,從知性、溫柔的女生,變成戾氣十足的怨婦,因為上菜慢了點兒,結果和服務員吵一架。


到底發生了什麼?

“工作快把我折磨瘋了,我甚至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快得抑鬱症了!”我們交流中,她充滿了委屈。

她原本是策劃經理,從策劃方案、活動執行、到編寫報告,做得無可挑剔,一直是身邊同事的榜樣。


兩年前,出於升職的想法,她競聘了行政總監崗位。

升職後,每天面對一堆碎碎唸的工作,沒一件事是有成就感的。

公司要求節約成本,她就想辦法砍掉冗餘職能、減少一切費用開支,結果被老闆批評沒能力、不作為。

老闆認為:應該用最少的錢,做出最好的效果,如果什麼都不做,還要你幹嘛?


類似的事情屢屢發生,結果,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引用小寧的經歷,共同探討一下這類問題的解決辦法。




先看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公司的問題。


你對工作的態度是否端正?

說的高大上一些,你的價值觀和公司價值觀是否一致。

也就是你對公司的企業文化、流程制度等等這些,第一直覺是排斥,還是認同?

如果大部分都是排斥的,說明你的工作態度出了問題。

因為在實際工作中,公司每出臺一項政策、一個工作,你都可能會唱反調。

這就和大家常說的,要找一個和自己三觀一致的人結婚,我覺得職場上也差不多是這個道理吧。


你的能力能否匹配上崗位的要求?

比如,行政總監的其中一項任職要求是:組織好公司的行政會議工作,並協助CEO對分公司的計劃完成情況、費用花銷、例會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

但在實際工作中,小寧只對分公司進行了日常行政服務工作,而不知道怎樣做監督和管理,出現了嚴重能力錯位,老闆必然會不滿意。


你是否有大局觀?

這裡的大局觀不僅僅是胸懷的寬度,還有你站位的高度。

胸懷是你在工作中的擔當,與其它同事合作、分享和共贏。

高度是做好工作的同時,還能站在上級領導的視角,對工作進行評估,哪裡做得不好,哪此還缺乏周全的考慮等?

這三點都是你自己能夠掌控的,如有不足,及時調整。


再看公司可能導致你煩躁的問題。


是否有明確的工作目標?

工作對這一崗位是否有量化、可達成的目標。

因為小寧剛開始做行政總監,認為省錢就是不做事、少做事,恰好與老闆期望的相反。

所以,對於很多沒辦法用數字衡量的職能類工作目標,需要有溝通、確認的過程,最終大家的認知達成統一。


制度流程是否邏輯清晰?

很多大公司裡的“部門牆”現象嚴重,大多數工作需要跨部門配合,如果制度體系(比如崗位職責、工作流程)中稍有灰色地帶,就容易產生扯皮現象。


是否有良好的工作環境?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我想把工作幹好,但周圍的人都很消極,得過且過;

我想把工作做好,但同事關心怎麼把事搞砸,把他討厭的人擠兌走。

對於一個公司或者一個部門,走下坡路時(比如業績每況愈下),這樣的現象會形成一種常態。

面對這種情況,對於積極進取、正能量的人會倍受煎熬,要麼試圖改變,要麼就趕緊換個環境。

梳理出問題的根源,再判斷是否合適這份工作。


除了找到問題所在,還要從長遠的個人職業發展來看,要找到一個長期的發展定位,這樣可以避免掉很多在成長過程中的彎路。



找到未來個人職業的“定位”

找出你擅長的、感興趣的、符合發展趨勢的,三方面的交集,就是你要選擇的定位。


擅長的: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出自己的優劣勢。

感興趣的: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並與工作有關的領域。

符合發展趨勢的:符合未來發展的趨勢。


從自身定位出發,選擇好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和規劃,努力實現它!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非常辛苦,但不會煩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