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用驛傳系統“快遞”熱帶水果的帝王,比唐玄宗早了600多年

“利用高效的驛傳系統,為最高統治階層驛遞龍眼、荔枝等熱帶水果,其實早在漢代就開始了:‘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後漢書.和帝紀》)。’漢和帝劉肇,是史上最早用驛傳系統‘快遞’熱帶水果的帝王,比唐玄宗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早了600多年。”

我國古代官方的郵驛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大修馳道,車同軌,書同文,進一步促進了郵驛通訊的發展。

到了漢代,郵驛制度已經趨於完善。

當時騎馬飛報文書機要叫“驛”,步行遞送文書稱“郵”。

最早用驛傳系統“快遞”熱帶水果的帝王,比唐玄宗早了600多年

古代驛站傳遞公文場景

在由京城通往邊境的千里驛道上,每隔30裡設一個驛站,每隔10裡就有一個郵亭。

漢代的軍情傳遞效率已經相當高了,據《漢書.趙充國傳》記載,趙充國在湟中與羌人作戰,向漢宣帝申奏及宣帝回覆的軍事文書,來回也不過7天時間。

根據兩地之間的距離推算,當時驛報的行速達到驚人的日行250公里。

利用高效的驛傳系統,為最高統治階層驛遞龍眼、荔枝等熱帶水果,其實早在漢代就開始了:“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後漢書.和帝紀》)

漢和帝劉肇,是史上最早用驛傳系統“快遞”熱帶水果的帝王,比唐玄宗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早了600多年。

最早用驛傳系統“快遞”熱帶水果的帝王,比唐玄宗早了600多年

清代驛卒

唐代的郵驛盛極一時,分陸驛、水驛、水陸兼辦驛三種,驛站遍佈天下,稱“驛館”或“候館”。

韓愈曾寫道:“府西三百里,候館同魚鱗。”

驛站建有規格、樣式不同的驛舍,還有驛田,配備有驛馬、驛驢、驛船。

每天走多少裡都有明文規定,比如驛馬每天走70裡,驛驢走50裡,車每天走30裡。

驛站也是我國最早的官方設立的住宿設施,開始只是接待信吏或郵卒,秦漢以後,過往官員的吃住也由驛站兼理。

最早用驛傳系統“快遞”熱帶水果的帝王,比唐玄宗早了600多年

古代驛站

根據官員品級,住哪種規格的驛舍,用多少車馬,都有相應的規定。

唐代的快速驛遞稱“急遞”,也稱“急腳遞”。

到了宋代,驛遞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驛卒由民伕改為兵卒擔任,併成立也一種晝夜不停的快速驛站“急遞鋪”,專門用來傳遞重要的軍事機要文書。

最早用驛傳系統“快遞”熱帶水果的帝王,比唐玄宗早了600多年

史上最有名的驛卒李自成

最初規定急遞文書每天行400裡,後來提高到500裡。

急遞鋪的驛馬在路上奔馳,白天搖鈴鐺,夜間舉火把,撞死人不用吃官司。

在重要的軍事要道上,急遞鋪每隔10裡、15裡或25裡設置一個,傳遞急遞文件,採用“鋪鋪換馬,數鋪換人”的辦法,風雨無阻,日夜兼程。

宋神宗熙寧年間,又設“金字牌急腳遞”,牌上刻著“御前文字,不得入鋪”,這種金牌傳遞,就跟運動會上跑接力賽差不多,交接棒前,接棒運動員要提前熱身、起動,前鋪聽到驛馬的鈴聲,鋪兵就得騎馬在鋪前準備好,金牌一到,接過來就跑。

這種金牌,紅漆金字,耀人眼目,隨驛馬飛馳像閃電一樣,行人無不紛紛躲避。

當年岳飛在朱仙鎮大破金兵,正準備進兵汴京,迎回徽、欽二帝。

最早用驛傳系統“快遞”熱帶水果的帝王,比唐玄宗早了600多年

抗金英雄岳飛

宋高宗趙構急了,從臨安到前線大約2000裡,就這種規格的金牌,他一天就發了十二道!

這種力度的急遞,在驛傳史上,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宋高宗也和這十二道金牌一起,永載史冊。

並且詮釋了這樣一個“真理”:再緊急的軍情,也沒有位子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