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让·皮亚杰认知发展论

每天更新系统化心理学专业知识,避免碎片化知识输入

在心理学发展初期,儿童心理学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因为当时人们对于“童年”的定义还很模糊,认为儿童是成年人的“缩小版”,并没有对儿童时期的心理进行区别对待。直到1840年,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将自己其中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用数据记录下来,并且把这些数据像研究“新物种”一样进行科学研究,由此才作为儿童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开端。

儿童心理学:让·皮亚杰认知发展论|0-2岁孩子的四个心理发展阶段

两百年前,人们对于“童年”的定义还很模糊。图源:网络。

在20世纪初期,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 提出了“认知发展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他将人类的认知发展详细归纳总结为4个阶段,这一理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可以自己构建认知发展的能力,是因为儿童具有自我激励的本能。由于让·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不依赖于固有的知识,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建构主义”理论。

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每个人从0-15岁之间有四个主要的认知发展阶段[2]:

  1. 感觉动作期(0-2岁)
  2. 前运思期(2-7岁)
  3. 具体运思期(7-11岁)
  4. 形式运思期(11-15岁)

本文将根据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详细分析0-2岁的婴幼儿心理认知发展规律。全文共计三千余字,阅读时间预计9分钟。

让·皮亚杰认为婴儿天生就具备一系列特定的条件反射以及探索世界的本能驱动力。正是由于2岁之前的这些本能,激励着孩子在生命初期适应环境并开始发展认知。而在0-2岁内,根据婴儿对于空间能力的认知发展和对自身周围世界逐渐增加的了解程度,又可以将这一时期的感知运动阶段继续细分为6个阶段[2]。

正是根据这细致的6个阶段划分,初为父母的新手爸妈们可以根据这一经典理论完整掌握孩子在生命初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间点。

  • 第一阶段:条件反射阶段(Reflexive Stage)

时间段:从出生到第6或第8周。

儿童心理学:让·皮亚杰认知发展论|0-2岁孩子的四个心理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条件反射的发展。图源:网络。

条件反射阶段是新生儿刚刚接触外界世界的前两个月,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孩子条件反射的发展,特别是三个主要的条件反射:吸吮、抓握和用眼睛跟随物体移动。最初,抓握是无意识的,婴儿会不自主地抓住任何放在其手里的东西,但随着成长,婴儿会逐渐发展为根据外部刺激而产生有意识的抓握反应。同样地,其他的条件反射功能也会发生类似的发展,从本能的生存反射逐渐变成对外部刺激有意识的反应。也就是说,婴儿逐渐将不受控制的本能条件反射发展为可控制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 第二阶段:习惯性或初级循环阶段(Habitual or Primary Circular Stage)

时间段:从第6到第4个月。

在这个阶段,婴儿会重复自己的动作,比如在脸前挥手,反复打开和闭合手指。而当这些重复动作能带来愉悦时,就会激励婴儿更加努力地重复,产生类似于“上瘾”的习惯性依赖。比如安抚奶嘴带来的愉悦往往使这个阶段的婴儿无法自拔,吸吮这种条件反射很容易转变成这种不断重复的动作。

儿童心理学:让·皮亚杰认知发展论|0-2岁孩子的四个心理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婴儿会重复自己的动作,“恋物癖”如对安抚奶嘴的依赖也产生于这个阶段。图源:网络。

而很多所谓的在婴儿时期产生的恋物癖,也多半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比如对一张毛巾、妈妈的某件衣服等产生习惯性的、甚至是带有偏执的喜爱。一旦被婴儿宠溺的物品出现,便为他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一旦失去,婴儿便立即陷入被强行剥夺快乐和安全感的痛苦中。正是因为婴儿执迷于重复令其快乐的动作,所以在这个阶段也更容易产生习惯性的依赖行为。

  • 第三阶段:二级循环阶段(Secondary Circular Stage)

时间段:从第4个月到第9个月。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建立最初级的因果认知,他们将自己能看到的东西和这些东西会产生的影响联系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实践。比如,婴儿会用脚去敲击婴儿床的侧面,会观察到床上方悬挂的玩具会晃动。这是婴儿认知事物之间关系的方法,通过敲击床,发现了玩具会随着敲击而移动,于是认识到脚敲击床和玩具晃动之间有联系。

儿童心理学:让·皮亚杰认知发展论|0-2岁孩子的四个心理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婴儿开始建立最初级的因果认知。图源:网络。

在二级循环阶段,有三个明显的儿童认知发展特征产生:

1.有意识地故意抓住物体。

2.为了达到目的而重复做一些动作。

比如,婴儿在这一阶段会发现,如果自己哭闹就会让家人立马来到自己的身边,就会建立“哭和家人出现”的因果联系,因此每当自己想家人出现时,就会不断重复哭的动作来达到目的。这是很好实施“哭声免疫法”的年龄阶段,为了避免婴儿为了获得关注而故意哭闹,家人可以在这个阶段阻断婴儿建立“哭和家人出现”的因果联系,所以要有意识地克制自己不要在婴儿每次哭闹的时候就立马出现。这种对自己的“哭声免疫”可能会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通情达理”、不故意哭闹的孩子。

3. 产生物体恒存的概念。

物体恒存是一个发展心理学里的概念,指的是当物体无法被感官所察觉时,也会意识到这些物体仍然存在[3]。比如,将婴儿喜欢的玩具藏在床单下,如果婴儿已经具备了物体恒存的概念后,他们就会从床单下把藏起来的玩具拿出来;如果尚未发展的话,他们可能会觉得困惑,因为他们会认为玩具消失了。

  • 第四阶段:二级循环协调阶段(Coordination of Secondary Reactions)

时间段:从第8个月到第12个月。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发展出一种真正的逻辑意识,他们会在游戏过程中意识到因果关系。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让婴儿感到惊奇和激动,从而刺激他们更积极地在智力上产生互动学习,发展逻辑思维。

儿童心理学:让·皮亚杰认知发展论|0-2岁孩子的四个心理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婴儿开始发展出一种真正的逻辑意识,物体恒存的概念会加强。图源:网络。

在这个阶段,物体恒存的概念会加强,婴儿会主动寻找藏在床单下面的玩具。更意想不到的是,婴儿在这个阶段已经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思考过程,他们会明白实施方法和最终结果的联系,从而发展出以结果为导向的目的性思维,所以婴儿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已经学会了为到达想要的结果而筹划的逻辑思维。

  • 第五阶段:三级循环阶段(Tertiary Circular Reactions)

时间段:从第12个月到第18个月。

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开始有了创新意识,他们会试图找到达到目的的新方法。这个阶段,每个孩子都是在做创新实验的发明家,他们会为了目的穷尽自己能用到的一切环境资源来寻找新的方法,无论是为了更轻松地拿到玩具还是更快速地吸引到妈妈的注意力,你甚至会发现婴儿会通过使坏来获得家人的关注,比如故意把玩具扔掉。

儿童心理学:让·皮亚杰认知发展论|0-2岁孩子的四个心理发展阶段

第五个阶段,婴儿的创新意识开始萌芽。图源:网络。

这是孩子创新意识的萌芽阶段,也是塑造孩子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由于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利用周围的环境想方设法找到新的方法,所以,有限的外部环境刺激,比如适当的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 第六阶段:洞察力发展阶段(Insight)

时间段:从第18个月到第24个月。

这是感觉动作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主要侧重于初级创造力的发展。此时,孩子们学会了三思而后行,在行动之前会思考问题和解决办法。

儿童心理学:让·皮亚杰认知发展论|0-2岁孩子的四个心理发展阶段

第六阶段,孩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会了模仿。图源:网络。

这个阶段里,孩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会了模仿,让·皮亚杰认为:模仿是儿童的一种象征表现形式,是一种认知外部环境的方式。通过模仿特定的事情进行学习,从而把这个事情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5]。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也将成为心理象征的基础。孩子通过模仿的行为学习自己看到的事情,了解陌生事物的特点,并转化为自己的“常识”,这就是观念的诞生。

由于孩子在一岁半到两岁这个阶段的模仿能力极强,孩子们试图通过对外界的模仿来丰富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这是成长中重要的生存技能。因此,在这个阶段,家人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是给孩子树榜样、“立规矩”、培养气质的最佳时期。一个两岁的孩子很快地就能模仿到自己父母发火时候的样子:气急败坏、说话大声、面目狰狞;同样,孩子可能也能很快地从父母那里学到和颜悦色、轻声细语、从容淡定。每个小孩从小就具备不同的气质,而这些气质大多都是孩子在1岁半到2岁之间从外界环境中通过模仿产生的。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身。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洗儿诗》

可能有很多父母跟苏轼的心情一样,并不特别追求孩子非要聪明绝顶,只希望孩子没病没灾地长大成人。但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生命早期其实就天生有股“聪明劲儿”的本能。让·皮亚杰指出,孩子的推理能力绝没有缺陷,在推理能力方面甚至和成年的科学家一样好。只是因为孩子们受限于有限的人生经验,以及缺乏关于自然和外部世界的信息积累,所以导致孩子们没办法得到和成年人同样的结论[2]。但如果强大的推理能力意味着“聪明”的话,那2岁之前的孩子其实已经具备了相当可观的聪明程度了!

儿童心理学:让·皮亚杰认知发展论|0-2岁孩子的四个心理发展阶段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

[1] 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ige.ch/piaget/Presentations/presentg.html

[2] Piaget, J. (1972).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3] Object permanence. (2020, March 20).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bject_permanence.

原创作者 | 心理学简报

版权归心理学简报所有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 | 一批有志于推广全民科普、为传播科学知识做出贡献的基础科研工作者

期待您的关注!

儿童心理学:让·皮亚杰认知发展论|0-2岁孩子的四个心理发展阶段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欢迎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