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比自己小五歲,在他身上,除了感覺到被愛其他都一無所有。也少了責任和擔當,我應該繼續交往嗎?

ghchjbj


男人一般會比女孩子晚熟,所以當女孩比交往對象年齡大的時候,很容易暴露男人不成熟、少了些責任和擔當的一面。

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男大女小的組合。姐弟戀相對較少的情況,也給這樣的感情打上了特殊的標籤。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繼續和不繼續兩種情況的探討,其實答案建立在你對這段感情的評估,你在思考的是:這段感情會不會長久?

什麼樣的感情會更長久?

提到這個問題,想必大家會有很多答案:三觀合適、物質條件匹配、郎才女貌等。誠然,一段感情的建立,一定需要以這些條件中的某個或者某些為基礎。也就是說,這些其實更像“擇偶標準”。而真正能在感情確立後,維持長期穩定的,則是我們對感情的張弛有度。

雖然“喜歡”“愛”這些詞無法具體量化,多少和深淺沒辦法直觀的用數字表現。但有相關調查表明,情侶感情程度在一定時期內,是遵循“拋物線”變化關係的。前期不斷上升,達到頂點後會開始減少。同時,前期愛的表現越強烈,到達頂點的時間會越短,減少開始的也越快(拋物的力越大,拋物線弧度越大,開口越小)

所以,那句流傳很廣的“秀恩愛分得快”,除了透著濃濃的酸意,竟然也有一定的理論支撐。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理解的道理。愛雖然不能量化,但愛一個人的表現主要還是要體現在語言和行動上,而在我們能力範圍內,能表達的內容,其實總量就是那麼多。所以,當我們越努力的表達,達到我們示愛峰值的時間就會越短。如果把我們能付出的愛的總量比作一袋大米,那我們能吃多少天,只和我們每天吃多少粒有關。

到達愛的峰值我們可以理解了,那麼,為什麼愛到了頂點,會開始下降呢?道理也很簡單。對於付出方,能說能做的都已經呈現過了,重複的言行會產生疲憊,“完成度”會有影響,心態和質量會明顯下降。對於接受方,少了之前第一次發生時的驚喜,就算還是會喜歡和感動,但也會隨著重複出現,感受慢慢淡化。而當雙方的情緒和感受疊加作用,與之前濃烈的感情形成對比,下降趨勢的出現,在所難免。

怎麼做到對待感情“張弛有度”?

雖然,人和人的性格特點、表達方式等方面會存在差異,但還是有一些可以遵循的通用法則。首先,真實而剋制的表達。真實的表達自己在相處過程中的感受,不去誇大示愛,消耗還沒到來的感情。如果自己是比較熱情的一類人,就要在真實的同時,適當的剋制。不要在短時間內重複表達自己的愛意,一次精準的傳達,比短時間內多次傳遞更珍貴。其次,有效地溝通。前期過分纏綿的溝通方式,雖然能快速增進感情,但容易留下隱患。當熱情消耗殆盡,纏綿不在,新的溝通方式會被拿來對比,很容易形成誤解和矛盾。最後,不要把全部重心放在對方身上。愛情是兩個人的事,但生活是所有人的合集。優質生活的前提,是把時間分配給不同的人和事。一旦把精力都集中在愛情中的對方身上,各種事情都會被放大,前期的好和熱戀後的“壞”都會成為愛損耗的催化劑。

感情中,該不該委屈自己,迎合對方?

既然已經判斷對方有不合適的地方,那還要不要委屈自己?不僅僅是感情上,生活中個人需求和他人態度常有對立的時候,這是因為個體需求是有差異的,在不同利益上會有分歧。但這種情況下的衝突,有的時候也是自己需求間的博弈。比如:當我們因為衝突,想要跟他人爆發情緒的時候,這就是情感需求和尊重他人需求的博弈。如果我們選擇尊重自己的情感需求,就會爆發正面衝突。如果選擇尊重他人,就會看起來是迎合他人。但歸根結底,都是我們自我需求的實現。所以,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迎合和委屈。

既然愛一定會消耗,那兩個人該如何相扶到老?

雖然愛情是一定會消耗的,但此時此刻如果你已經產生很多抱怨,建議你先看一下自己的潛意識是不是還喜歡這個人,再決定是否可以繼續走下去。幾個小技巧,方便你進行判斷:

  • 看到對方,心裡會有安全感和暖意。
  • 和他獨處的時候很安心,不會計較得失和形象。
  • 非常關注他朋友圈的動向。
  • 願意和他分享日常的點滴。
  • 秒回信息,他一會不回會心慌,不停看手機。
  • 偶爾感覺自卑,多數時候會覺得他很優秀。
  • 吃東西會想著他。
  • 記得他的喜好和禁忌。

當然,這樣的狀態不會一直持續,愛情的感覺會慢慢轉變。國外曾有調查研究表明:82%以上的老年夫妻,可以相伴一生,後期依靠的不再是熱烈的愛情,他們幾乎都把這種感情描述成親情。

相比愛情的濃烈,親情更穩定而真摯。所以,不用擔心愛的消耗,只要我們確保愛情不會“來得快去得快”,用心經營,最終一定會成為更穩定的感情狀態。

責任和擔當雖然是非常重要的品質,但並非與生俱來的,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如果你很愛他,願意像上文提到的相扶到老,建議你們多溝通,不要把情緒隱藏。自己在心中累積的情緒,最終會爆發,造成更大的隱患。正確的溝通交流,有意識的改變彼此的相處模式,找到最良性的發展方向,小男孩也可能變成有擔當的好男人。

“嚴於律人,寬以待己”是人的天性,翻譯過來就是:習慣了對別人指指點點,卻想聽別人對自己說好話。所以有的時候,在感情上,我們也要進行自我反思。於是,當我們換位思考就不難發現,只要我們壓抑自己想要提出的意見,去表達別人想聽的話,那自然就會收穫對方的認可和更大的包容。不譏諷、少嘲笑,把那些脫口而出的直言不諱收一收,說一些讓人舒適的話,感情一定更美滿。

當然,如果最終的判斷還是覺得兩個人不合適,那麼也沒必要拖泥帶水。我們最終的感情歸宿一定是某一類人中的一個人,每一次失敗的感情為我們排除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這就好比在做選擇題,老師幫忙劃掉了一個錯誤答案。劃掉的錯誤答案越多,我們就越接近真相。所以現在正在經歷失戀、離異痛苦的人,從長遠角度來看,這是在明確自己需求,縮小選擇範圍的過程。學會為自己每一次選擇買單,更要體會每次選擇帶給我們的成長,向著更優秀的自己邁進。

愛情裡更多的是“小馬過河”,深淺只有自己最瞭解。請不要在意世俗對姐弟戀等的看法。也不要因為曾經他的小孩子氣就對他失去希望,如果你真的愛他。相信說了這麼多,你一定會有自己的答案。祝你幸福美滿。


崢理哥


據你所述,男朋友沒有達到你所想象的標準,查找雙方面原因,自己做出果斷決定。


Tang127672276


太應該繼續了,年齡小的男孩子思想單純,沒有心機重感情,還沒有被社會的大染缸染黑,你難道不應該珍惜這段姐弟戀嗎?非要找一個又老有色腳踩幾條船的心機中老年男人你才心滿意足?還是你太現實了只愛錢財呢?什麼成熟啦穩重啦安全感啦都是你愛財的藉口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