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道者寡助,怎么理解?这句话对在哪方面?

凡一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孟子在这里说的“失道”的人,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因此,“失道者寡助”这句话,我们要客观、历史地看待,实行仁政、关心关爱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一旦违背人民意愿,损害人民的利益,就会遭到人民的遗弃,最终走向失败。历史上的武王伐纣,隋末农民起义、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等事件,无不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读心赏文


望文生义,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失去了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这是至理名言。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也都有恻隐之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会自觉校正自己的正义之心,行正道,举大义是人的本性。当人们看到有人行善时会不由自主的伸手帮忙,当看到有人拉车上坡艰难时,会不由自主的伸出援手,当看到有人受委屈时会不由自主的仗义执言,这就是古人说的“理不顺气死旁人”吧!当看到两人争执时,人们不由自主的会替占理的人说话!因为人们把公序良俗、人类行为规则装入了心中,即道义在人们心中作为一杆秤在起评判作用。

国与国间也一样,虽然世界上的行为准则大多是由大国强国制定,但是,不是大国强国都有理,都按它自己制定的规则办事,它们常玩双标,对这种现象有些国家很硬气,敢于发声批评,有些国家自知自已国小力弱,为自保,只能忍气吞声,但在关键时候比如投票时,它们会有正确选择,用实际行动伸张正义。有时大国强国内部正直的人也看不惯自己国家的双标行为而挺身而出批评其政府。

孟子早就指出国家的成功、统治者的成功来自于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是根本的,有了上下团结,同心同德的局面统治者一定会成功,若失去了人和即人心团结认同,那么必然失败。因为决定一切的是人心不是武器的优劣不是地理条件的好坏,在有核武器的今天,这个道理一样适用!





马火蚁


道:道义道德;寡:少。违背道义,必定会陷入孤立。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大指一个国家,小指一个团体,要想使人民或大家安定下来不离之而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或者企业规模的大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或老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或老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就能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反之,没有仁政的国家或团体,得不到更多人的拥护或爱戴,如果面临大敌,则会不战而败。

这句话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斗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或“有道”的因素,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