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之本质思维

产品经理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职位,包罗万象,我们简单的罗列一下:

1. 产品经理的基本功。包括写好产品文档,开好需求评审会,管理产品节奏,做用户调研等,在日常工作中游刃有余,建立良好的习惯;

2. 产品经理的实战素养。如从典型工作场景出发,做项目管理,跟开发、运营、业务打交道,建立数据意识;

3. 产品观点与思考。除了工作,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不考虑对错,而是努力抛砖引玉。

4. 产品案例分析。产品经理平时总会大量使用各种产品,并从中吸取灵感和收获启发。

产品经理在工作中去要形成自己的产品思维,逐步形成思维模型,不断进行优化模型,并应用于问题的解决。

1. 本质思维。采用最基本的事实做依据,层层推导得出结论;

2. 相对思维。从我们的生活出发,去探究事物的两面性;

3. 抽象思维。日常工作中,如何从已知系统,抽象出共性,归纳出新的方法论;

4. 系统思维。用户与用户,用户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如何跨越界线,形成闭环;

5. 演化思维。一个产品,从初期服务,逐步迭代,采用 mvp 思路,验证产品演化,最终形成跨越式增长;

第一部份——本质思维(重新定义问题)

本讲我们主要讲本质思维,本质思维中描述与我们最相近的开始,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尝试探究事物本质的东西。那什么是问题的本质,我们如何只采用最基本的事实作为依据,然后层层推导,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又叫演绎法。本讲主要设计三个方面:1、如何找到问题的本质,2、如何澄清问题,走出误区,3、层层推导,得出结论,重新梳理让思维变得开阔和闭环;

1. 重新定义问题——你要解决问题倒底是什么?

举个例子,我曾在一家医疗公司工作过,有一天你的上级向你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你去研究友商的产品。然后你兴冲冲的又是查数据又是请教的,最终总结一个方案来汇报,但上级却告诉这不是他想要的,经过仔细了解才知道,这个方案是去了解友商在注册流程上的体验,结合公司已有方式优劣势,形成方案,逐步改造公司的产品。这种事情是不是经常发生?

我们的误区1就是一遇到问题就马上就开始做,以为这样是最高效的,但实际上,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思考,让我们常常做无用功。

造成这个偏差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知识结构、过往经历、立场、岗位是不同的,因此在别人向你提出问题时,需要首先去澄清问题的理解偏差,将双方的认知拉到同一层面上,找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避免“走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因此走出对问题的理解误区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三种问题认识误区

a. 一遇到问题就去解决;

b. 缺乏体系化的方案,每个问题都是重新思考;

c. 带着问题的主观偏见;

破解解决问题的误区,就要形成解决误区的结构化方案。

误区的解决

a. 澄清问题,找到本质;

b. 分析问题,善用模型;

c. 提出并验证假设,突破思维定式;

刚刚的事例中问题就转化成功能竞品分析报告了,如图

产品思维之本质思维

澄清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单独的拎出来,对如何澄清问题,做较深层次的剖析

2. 如何澄清问题

我们曾经的语文课程中,有这么一个话题叫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利波特,是在表达我们对同一个事情有不同的理解偏差。做产品很常用的一个词叫“用户体验”,如果我们有10个人来说对它的理解,可能10个说出来都不一样,这就是理解偏差;

我们时常性会到一线去,去调研对应的用户需求,转化成最终的产品,结果却是产品用户不满意。这整个过程就会涉及这几个理解偏差:用户想要的是否是产品所理解的、产品经理设计的产品开发是否足够理解、产品上线与设计图是否相符、产品上线用户是否能理解产品的迭代走向。

2.1 澄清认知偏差

2.2 澄清理解偏差

a. 找到问题的关键词的含义,解决这个问题的背景、目的、相关性、时间节点、可用资源、达到最后的效果;

b. 确认对方是否有隐藏偏差;

c. 向其询问,确认本质;

在提问上可以特别注意问题中的关键词、概念的是什么意思,特别是一些名词,形容词,带有主观观点的词,其次对于这个问题的背景、目的、干系人、时间节点、可用资源、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是什么?

在提问后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换一种方式向对方复述问题,确认双方理解一致。

这也是我经常在重要问题去复述一遍对方的话,和要求对方按自己的理解复述一遍我的话。

2.3 有效的沟通( 用自己的语言去澄清理解偏差)

樊登在《可复制领导力》曾讲解过“知识的诅咒”,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沟通,用自己的语言去澄清理解偏差。

3. 重新定义问题——层层推导,得出结论

船长发现前面有一座移动的冰山:

产品思维之本质思维

有经验的船长:我上次遇到的冰山在水面下还有一个大冰山,我上上次遇到的冰山也是这样,泰坦尼克号遇到的冰山也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冰山下面一定也会有一个大冰山,看来我要小心地绕过去。

那么这个事情的本质是:观察到这个冰山是移动的,说明它是浮在水中。根据浮力原理,F 浮=G 排(即物体浮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排开液体的重力),所以水面下一定藏有一个体积足够大的冰山,看来我要小心地绕过去。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从最基本的事实,到层层推导,最终得出结论。

讲层层推导,其实是想讲演绎法,是由以前我们常用的归纳法中改变一下思维方式,使得结果更加准确。

欧洲的天鹅是白色的,亚洲的天鹅是白色,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没有看到非洲,美洲的天鹅的颜色,这个命题其实可能变成错误的。 假设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所有欧洲、亚洲的天鹅是白色。这就是演绎法的好处。

最近领导突然找我做一个电子处方 2.0 的规划,下面我就以这个项目《电子处方流转》进行举例。

一个版本的迭代,这是一个没有目标的规划,整个都是茫然。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项目的盈利模式,是以最终处方流转出的金额进行分成,最终取得问题的本质:2.0 的规划,增加处方流转的金额。

产品思维之本质思维

问题拆分:

a. 处方来源,增大量:规划了药品的拆零、拆单;

b. 匹配效率: 重塑商品信息流,从底层归纳,由药企匹配转由平台匹配;

c. 订单交易:采用基本的漏斗模型,优化细节体验;

结果:

a. 输出对应的方案假设和设计,进而求证

整个解决方案,其实是总结了整个流程,进行了优化。假设这个流程是完全无误的,那么增加处方来源的方案,都会增加最终的收益,所以得出了在线问诊开医嘱到处方流转的解决方案

产品思维之本质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