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法无更,偏令无出——《田子方》第十四夜

【本经】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螤斛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螤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以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而又何论刺焉!彼直以循斯须也。”

【译文】

于是迎来了这位臧地老人并且把朝政委托给他。典章法规不更改,偏曲的政令不发布。三年时间,文王在国内遍访考察,见到各地的地方势力集团全都纷纷离散,各级长官不再树立夸耀自己的功德,不同的斞和斛不再能进入国境使用。地方势力集团全都纷纷离散,也就政令通达上下同心;各级长官不再树立夸耀个人的功德,也就政务相当劳绩统一;不同的斞斛不再能进入国境使用,诸侯也就不会生出异心。文王于是把臧地老人拜作太师,以臣下的礼节恭敬地向他问道:“这样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吗?”臧地老人默默地不作回应,抑或漫不经心地予以推辞,早晨文王向他征询意见而夜晚他就逃跑了,从那以后就再也听不到他的消息。

颜渊向孔子问道:“文王难道还未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吗?为什么还要假托于梦呢?”孔子说:“闭嘴,你不要再说!文王算得上最完美的圣人了,你怎么能随意评论和指责呢?他也只不过是短时间内顺应众人的心态罢了。”

今天不知怎的,脑海里反反复复就这一句话“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得好像是有人羡慕刚刚沐浴完的人,他们结伴而行,纵情欢唱,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其实大抵是因为羡慕吧,羡慕其友人知心,羡慕其心情舒畅,那般欢乐,于我,应说是久违了。成年人的世界里,少有那么彻底而纯粹的欢乐,所以大人们才会那么羡慕孩童的蒙昧无知、无忧无虑,那颗因为识遍人间百味而再静不下的心。

说说这段文字吧,是在接着上半部分的“臧地老人”,其实还是在宣扬“纯粹”,道家一贯认为心无旁骛才能成功,才能到达至人之境,这种观点虽然没错,但是在道家的小寓言中经常会发现这样心无旁骛到消极的做法,比如,仓皇出逃的“臧地老人”,既然自己有才华,为什么不施展呢?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呢?只消极避世,也太不积极了吧?

最后,孔子还把颜渊给怼了,我觉得这里有待考证,这里孔子的用语,我认为不符合孔子个人的性格和用语习惯,孔子说,“周监于两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他一心想恢复周礼,怎么会这么怼学生呢?所以,我觉得最后一段需要重新再斟酌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