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無需“社交隔離”還有多遠?

我們離無需“社交隔離”還有多遠?

根據米爾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數據顯示,截至 4 月初,約有 50 種待選疫苗和近 100 種待選特效藥正在研發之中;此外,數百項臨床試驗已在世衛組織登記。如此看來,戰 “疫” 終有勝利之日。

即便如此,疫苗預計至少還需要 12~18 個月才能上市。但或許有一種新的治療手段的問世時間或許要更快:一家名為 Regeneron 的公司表示,他們預計會在 8 月之前研發出一種抗體藥物,不過想要生產出可滿足數百萬人的藥量,可能還需要再多幾個月的時間。

如果有其他安全藥物被證實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這場戰役可能會更快結束。此外,要想給冠狀病毒致命一擊,辦法可能只有疫苗,但因為病毒有變異可能,疫苗的效用能保持多久都是個未知數。

很多人會感到焦慮,是因為我們無法預測一週、一個月或一年之後到底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準備好去面對一個始終沒有治癒方法和疫苗的世界。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走出家門,但確實暫時不能回到從前的狀態。

最近幾周,很多專家開始討論,新常態可能是什麼樣。他們制訂的部分戰略借鑑了對韓國、新加坡等國的做法,其餘的部分也在逐漸成熟,比如定期進行廣泛篩查,放鬆對近期檢測結果呈陰性或已痊癒者的活動限制,前提是這些人確實有了免疫力(這一說法目前只是假設,尚未確定)。

有了其他國家的經驗,後疫情時代的措施可以不那麼強勢,但還是要做到隨時監控。後疫情時代可能還會出現社會矛盾加劇:有人失業、有人被隔離、有人沒有醫保,被迫自費治療。雖然美國人現在可以通過法律免費獲得冠狀病毒檢測,但他們可能仍要為相關檢測和治療支付鉅額費用。

因此,迴歸常態與其說是迴歸過去的正常狀態,不如說是迴歸到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的狀態當中。

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光靠等待一種藥物或疫苗問世不切實際。

3 月中旬,英國政府還堅持讓大多數人或多或少地正常進行日常工作,只有患者和易受感染者才進行自我隔離。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曾發表一份研究報告,稱該政策將導致英國多達 25 萬人死亡。

這份研究證實了一個重要觀點:要讓儘可能多的人進行社交隔離,這是減緩病毒傳播速度的唯一辦法,否則當地醫院就會像意大利、西班牙和紐約的一樣不堪重負。我們的目標是保持疫情可防可控直到疫苗或者群體免疫出現。

大多數專家認為,等待形成群體免疫並不靠譜。但在疫情可防可控之前,我們都要保持一定的社交隔離。嚴格的隔離措施可能會將新增病例數量降至極低,但一旦放松管制,感染率就會再次回升。

什麼樣才算是 “社交隔離” 呢?研究人員將其定義為 “所有家庭減少與其他家庭、學校或工作場所 75% 的接觸。” 這不是說你之前每週和朋友出去四次,現在減少到一次就可以了,而是說如果每個人都能儘量減少社會接觸,達到總體接觸減少 75%的狀態。

研究人員還模擬了各種比較更加寬鬆的隔離政策,但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要是隻隔離確診患者和老人,其他人自由活動的話,危重病人數量仍會激增,至少達到美國或英國醫療體系承受極限的八倍。要是讓每個人都隔離 5 個月呢?還是不行,只要有一個人被感染,疫情最終還是會再次爆發。而降低重症監護室收治人數的閾值呢?這首先意味著會更多病人死亡,對控制疫情傳播也沒什麼用。就是在帝國理工學院模擬的最寬鬆的政策下,人們也將也有一半的時間處於封閉狀態中,但這也就意味著在疫苗出現之前,經濟會一直癱瘓下去。

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和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的埃德蒙 ·J· 薩夫拉倫理中心 (Edmond J. Safra Center for Ethics) 等機構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建議,說明了如何確立好後疫情時代的社會系統。

在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之前,要讓儘可能多的人待在家裡。與此同時,大幅提升檢測能力,以便在國家預備放鬆社交隔離之時,需要被檢測的人都能檢測得上,並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得到結果。

抗體檢測呈陽性的人可能會被授予“免疫護照”,病毒檢測呈陰性的人也可以自由行動,但這些人必須定期進行復查,並同意手機定位被追蹤。

除此之外,還應大規模收集並分析相關數據,瞭解病毒的傳播過程並確定高風險地區,可以利用 covidnearyou.org 等網站的眾包信息,從谷歌上不同地區新冠病毒情況的相關搜索量進行推斷,也可以對汙水樣本進行分析。

同等重要的是,要確保病毒檢測呈陽性或接觸過病毒的人處於隔離狀態。新加坡和韓國等地使用了各種手段來確保這一點,比如讓人們通過 WhatsApp 分享自己的位置,或下載一款專門的追蹤應用。目前尚不清楚歐美國家是否會實施這種管控,沒有這種手段,就只能靠人們自發的責任感了。

現如今控制疫情的手段越來越多,可能會催生一場更廣泛的討論,即如何在維護個人利益的同時,利用大數據為集體利益服務。

如果大部分人的生活能夠迴歸常態,雖然世界可能還是沒有之前熱鬧,但經濟可能開始復甦。但如果真的要取消 “社交隔離”,還是要看以下幾點:

首先,美國需要更嚴格的 “停工停學” 政策。截至本文撰寫時,美國仍有一些州沒有出臺 “居家隔離” 的政策,城市間及州際出行也是暢通無阻,這和封城的中國湖北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二,在美國,每天有數百萬人接受病毒測試,但很多檢測結果需要一週以上才能出來,美國的疫情爆發情況還需進一步觀察分析

第三,根據約翰 · 霍普金斯健康安全中心(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Health Security)的數據,抗體檢測仍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正在研發中的大多數檢測假陽性和假陰性的誤報率都比較高。英國曾計劃訂購數百萬套家庭測試設備,但專家發現這些設備的準確率只有 50%,導致該計劃被擱淺。

第四,很多國家,尤其是美國,幾乎沒有協調一致的國家戰略。政府對危機的不當管理、聯邦政府與各州之間的權力分立,再加上醫保的私有化,都讓人們搞不清楚自動追蹤接觸者、強制隔離及免疫認證系統何時才會出現。

這就意味著,美國最起碼在 6 月份的時候才會重開國門,這還是樂觀的說法。至於特朗普總統在 4 月初說的本月底之前開放,並不現實。到 3 月底,美國的專家們預測了疫情死亡人數,且該預測建立在比聯邦政府目前呼籲的社交隔離措施更加嚴格的政策之上,白宮也終於在這一點上與專家們達成了一致。隨著病毒進一步蔓延到全國,並開始肆虐更多傾向於共和黨的州,總統的利益可能開始與全國的利益更緊密地糾纏在了一起。

因此,在這個嚴峻的時期,所謂的樂觀主義就是,我們希望,在天氣仍然溫暖的時候,有一些人能夠真正走到陽光下。我們或許會走入這樣一個世界:人們帶著懷疑的目光保持著彼此間的距離,公共場所限流,隔離成為常態化制度。

但當你為這樣的未來而嘆氣時,請想一想,世界上還有數十億人連社交隔離乃至基本的衛生條件都享受不到,更別提檢測、治療和先進政策,欠發達地區的人們可能更加難過。

也許奇蹟會出現,也許有一種現成的藥物就有用,也許檢測會表明,病毒的傳播範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廣,致死率要低。抱有希望是好的,但指望著希望就是一場空。我們可以期待的是,隨著時間推移,如果我們的措施越來越有力,未來的畫卷越來越清晰。

那就是我們這一段時間會迴歸的新常態。

-End-

責編:高潭清

參考: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0/04/12/999117/blueprint-what-it-will-take-to-live-in-a-world-with-covid-19/

我們離無需“社交隔離”還有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