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詳解之指桑罵槐的作用是什麼?

對於“殺雞儆猴”一詞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相傳猴子最怕的東西就是血,於是馴猴人在馴服猴子的過程中就想出了一個小妙招。而猴子這一類動物天性就是頑皮和不容易被人馴服,所以如果在馴服的過程中當著猴子的面殺雞,猴子一看到血就會變得非常害怕和溫順,這樣一來才可以順利進行下面的馴化過程。而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三十六計》中也有與“殺雞儆猴”寓意相類似的一計,這一計的名字叫“指桑罵槐”。

《三十六計》詳解之指桑罵槐的作用是什麼?

孫子


“指桑罵槐”的願意是人指著的是桑樹,而嘴裡吐出來的卻是罵著槐樹的字語。在後來才逐漸地發展為一種高級的罵人藝術,意為A通過對C的指責,來達到教訓旁邊的B的目的。而這一計在《三十六計》沒有記載具體來歷,原文為:“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大凌小者”指代的是強大的一方想要控制相對弱小的一方,“警以誘之”很好理解,意思是要通過警告的方法對弱小的勢力進行誘導,“剛中而應,行險而順”則是出自《易經·師》卦中通常是比喻如果用這種辦法來治理天下,百姓就會溫順服從。全句翻譯過來就是在鬥爭中強大的一方,要善於利用警告和恐嚇的方式方法來誘導弱小的一方。


《三十六計》詳解之指桑罵槐的作用是什麼?

吳王闔閭


威嚴和氣勢是考究一方勢力是否強大的最基本的準則和指標,擁有適當的威嚴和強盛的氣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才能得到更加廣泛的信任和擁護。而一般具有以上兩種前提條件的強者如果發起了某種號召,才會有一呼百應的效果。

《三十六計》詳解之指桑罵槐的作用是什麼?

孫子


“指桑罵槐”在古代人也有一個與其非常類似的計謀。古代的人們會通過敲擊山樑的方式來顯示我方的威風和氣勢,然後起到震懾山裡的老虎的效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敲山震虎”。“敲山”是心理戰上的一種策略,敲擊山樑只是一種恐嚇老虎的表面的手段。而真正的意圖是讓老虎察覺到我方實力的強大,如果正面交鋒硬碰硬的話老虎就會損失慘重,對老虎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屈服和順從。而“指桑罵槐”和“敲山震虎”並不是只有強者會用,其實弱者也會用到,但是要重點注意方式方法,否則最後的結果只會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十六計》詳解之指桑罵槐的作用是什麼?

吳王闔閭劇照


這一計的妙處,就在於可以在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正面衝突,同時也把雙方的損失程度降到最小。因為在生活裡不同的環境中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身份,或是站在食物鏈頂端,也可能是地位低微弱小。而往往有著舉足輕重之地位的人都礙於受到禮節的約束和自身良好的教養,如果想警告B但是又礙於身份不方便直接開口,這時候就會選擇訓斥C。通過對C的訓斥讓B感覺就像在罵自己一樣,但是又沒有提及B的名字,所以礙於沒有證據和把柄的B也只能咬著牙忍著,這也是“指桑罵槐”這一計高明之處所在。

《三十六計》詳解之指桑罵槐的作用是什麼?

吳王闔閭劇照


我國春秋時期的兵聖孫子可以說是最早“指桑罵槐”這一計的人了,當時吳王闔閭對孫子此人十分感興趣,於是召見了孫子,闔閭抱著考核孫子的想法讓孫子試著練練“兵”。而這些“兵”也十分特別,是闔閭身邊的兩位愛姬和180名宮女,闔閭將她們分成了兩組,兩位愛姬擔任組長。而平常養尊處優的吳王愛姬以及在宮中幹活的宮女只覺得新奇和好玩,根本不遵從孫子的安排和指揮,幾個輪迴下來根本沒有什麼成效。而孫子也知道宮女們在捉弄自己,於是下令說:“紀律不嚴明,號令不熟悉是將領的過錯;而號令已經明確卻不按照去做,那就是軍官和士兵的過錯了。”,於是就下令將兩位愛姬斬首。闔閭聽話趕忙阻止然而最後還是拗不過孫子的堅持,而在場的宮女看著吳王的愛姬被斬首,個個都被嚇得不輕,於是都認認真真配合孫子的指揮。而吳王闔閭見到自己的愛姬被孫子說斬首就斬首,內心雖然十分不悅,但同時也從中看出了孫子在軍事上的才能,後來就重用了孫子。

《三十六計》詳解之指桑罵槐的作用是什麼?

古城遺址


在我們生活中也要防著這一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仔細的觀察和分辨敵對勢力的真實情況。如果輕易地被敵方的虛張聲勢所嚇退,實際上敵方的實力只是外實內虛,最後我方就只能落得個吃虧上當的下場。當然如果敵人的實力確實十分強大,我方卻低估了其實力,輕舉妄動。結果也只是傻乎乎地往敵人等的圈套裡鑽。其次要學會尋找同盟和友軍,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多方的勢力一旦融合起來威力也不可小覷,往往那些被孤立和擠兌的勢力都是強者眼中的“開胃菜”。最後一點如果我方處於觀戰的狀態,就要適時地給予“槐樹”一方幫助,讓施計的一方難以到達目的。同樣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本想幫的忙沒幫到反而幫倒忙,結果偷雞不成倒蝕把米,只會為自己樹立更多的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