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並戰計之指桑罵槐

三十六計:並戰計之指桑罵槐

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註釋:

凌:壓服,約束。

警:警告,提醒、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語出《易經.師卦》。

  強者制服弱者,要用警告的辦法來誘惑他,主帥剛強居中間正位,便會有部屬應和,行事冒險也不會有禍患。

出處:

“指桑罵槐”是說表面上罵張三實際上是罵李四,比喻間接地對別人進行批評、指責。指桑罵槐原為一句民間諺語,如《紅樓夢》第十六回描寫王熙鳳向賈璉發牢騷時說:“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罵槐……”第六十九回:“除了平兒,眾丫頭媳婦無不言三語四,指桑罵槐,暗相譏刺。”指桑罵槐用到軍事上,既可以指駕馭部下的一種方法,即通過懲罰個別人,旁敲側擊,懲一戒百,以警告全軍,最終達到樹立權威,嚴明軍紀,統一號令,提高部隊的戰鬥力的目的,也可以指打擊一個對手,威懾其他對手。

+ + +

 指桑罵槐,此計的寓意應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要運用各種政治和外交謀略,“指桑”而“罵槐”,施加壓力配合軍事行動。對於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而勝。對於比較強大的對手也可以旁敲側擊威懾他。春秋時期,齊相管仲為了降服魯國和宋國,就運用了此計。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國,魯國畏懼,立即謝罪求和,宋見齊魯聯盟,也只得認輸求和。管仲“敲山震虎”,不用大的代價就使魯、宋國兩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