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不夠用怎麼辦,不得不重複使用時,應該怎麼消毒?

新冠疫情特別主題:

口罩不夠用怎麼辦,不得不重複使用時,應該怎麼消毒?


非常時期,請用非常消毒之法善待你的口罩

曾幾何時,把內衣晾一晾再穿,只是諷刺邋遢的段子而已,誰能想到,如今我們需要這樣使用一次性口罩?

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緊張,為了保障疫區的物資供應,大後方的群眾艱苦一點,重複使用口罩,既是一種無奈之舉,但也是支援疫區的心意。問題是,現在公開的這些消毒方式,有幾個是可信的呢?消過毒的口罩,到底還能不能用?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弄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口罩一般都是些什麼材質做成的?

目前,市面上的口罩有很多種類型,有最傳統的脫脂棉紗布口罩,還有活性炭口罩、醫用口罩、N95口罩等等。從功能上看,棉紗布口罩的孔隙大,主要是為了防護大顆粒粉塵,不具備醫學防護功能,而活性炭口罩的優點是可以吸附一些有毒的氣體,但對微生物的防護功能並不突出。所以,應對此次疫情,相關專家對口罩的建議都比較統一,那就是使用普通醫用口罩或N95口罩。

實際上,這兩種口罩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

所謂N95口罩,實際上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非油性顆粒的過濾效率達到95%以上,是口罩防護中的一個等級,也是我國目前採用得最普遍的等級。除了N95以外,還有更高的N99或N100,從數字就能直觀地感受到效率的差別。而醫用口罩,可以達到N95水平,也可能達不到;反過來,N95口罩也可以註冊申報醫用口罩,符合醫用器械標準便是醫用口罩。可見,醫用口罩強調的是“醫用”屬性,而N95口罩則是對口罩防護級別的劃分。

可能有人會好奇,為什麼用在醫療上的醫用口罩未必就是防護級別最高的口罩,甚至連N95的水平都達不到呢?

這是因為,醫用口罩所用的環境,主要防護對象並不是大量的霧霾顆粒,而是和病患近距離接觸時可能遭遇的病毒和細菌,只要防得住它們就可以了。

我相信這樣的說法並不能打消你的疑慮。既然N95也只是防護了95%的顆粒,普通醫用口罩可能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又怎麼能夠隔絕病毒的呢?

這就要說說口罩的材料問題了。

醫用口罩或N95口罩,最主要的材料其實都是無紡布,這是區別於棉紗布的一種材料。

無紡布,顧名思義就是不需要紡織就能製造出來的布——這說了跟沒說一樣。但是我只要說另一個物品,你應該就不難想象出啥叫“無紡布”。

紙。

紙張和棉花的主要成分是一樣的,都是纖維素,棉纖維可以紡出紗布,而紙張就好比是纖維素做成的無紡布。

具體來說,像棉紗布這樣的布,它是由纖維編織出來的平面結構,有豎著的經線,還有橫著的緯線。但是,紙張卻是由纖維無組織地粘合在了一起,每一根纖維都具有隨機的方向。撕過棉布的人都知道,只要剪開一個口子,棉布撕起來的切口是整齊的,但是無紡布就不一樣,撕起來和紙張沒有本質區別。

(圖片來源: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學院饒敏虹碩士論文《防護口罩過濾性能實驗研究》)

這一點差別,就決定了無紡布相比於棉紗布在過濾性能上的巨大優勢。如果一個顆粒來到了口罩的表面,棉紗布就像是北京的棋盤格局,不容易迷路,但是無紡布就像是南京的複雜道路,說不定就卡在某個角落了。

如此說來,豈不是說,我們用紙張就能當口罩了?

的確,紙張是一個不錯的口罩原材料,但它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不防水。

紙張的主要成分纖維素,是一種親水性極為優異的材料,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棉紗布口罩上。

口罩的親水性太好,那麼口腔呼出的水蒸氣,便會逐漸被口罩吸收,這會帶來好些個負面作用,一是皮膚的觸感不舒服了,二是呼吸阻力變大了,更關鍵的問題是,水分會讓微生物穿越口罩變得更容易。這就好比,南京的道路雖然很複雜,很容易讓人找不著方向,但是如果走水路,有了秦淮河作為載體,找路就不那麼難了。

所以,無紡布口罩還要解決一個核心的問題,那就是吸水性不能太好。

藉助於材料學,要想找到這種東西一點都不難,目前主流的無紡布用的就是聚丙烯,一種在餐具上廣泛使用的塑料。它簡稱PP,也叫5號塑料,這些年被人熟知,是因為它擁有很高的安全性,可以在微波爐中加熱。

當這種材料用作纖維的時候,也被叫做丙綸。它具有很低的表面能,就跟荷葉的表面一樣,不親水,水蒸氣凝結在表面之後,就會匯聚成滴流走。

當無紡布工藝找到了丙綸材質,對醫用製品而言,可以說是掀起了一場革命。

目前,醫院中常見的無菌包裝、一次性外科用品、病床床單等等,普遍採用的都是這種無紡布。

用於口罩時,因為丙綸的特性,並不需要太厚的構造,就可以防住水分的滲透,細菌與病毒的傳播大幅降低。這就好比,秦淮河的碼頭都被控制了,走水路的想法也就不現實了。

但是,這顯然還不夠安全,萬一有一些運氣好的微生物,它們跟著一些幹顆粒飄蕩,沒在南京城裡迷路,怎麼辦呢?

實際上,無紡布的加工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工藝。

我們知道,棉布是很好的抗靜電材料,電荷並不能在棉布的表面長期積累,但是很多化纖卻不同,我們穿著這些衣服,冬天經常要遭受靜電的暴擊。

丙綸也不抗靜電,但這反而成了一個優點。通過一些改性加工,丙綸可以製成具有永久靜電作用材質(駐極體),而這些靜電作用,就可以吸附一些極小的顆粒,包括病毒。

對於病毒而言,改性丙綸的靜電作用就像是在南京城裡建了幾座怡紅樓,它們很難應對這樣的誘惑。

所以,對於醫用口罩來說,並不需要將防護效率做得很高,就足以對抗常規的病毒和細菌傳染問題。

不過,口罩的結構不只是簡單的一層無紡布,一般都具有三層結構,除了內外層的無紡布外,中間還有一層濾材。

濾材可選的材料很多,這主要取決於纖維的直徑。比如,超細的聚丙烯纖維就是一種濾材,它一般用在高等級的口罩中。至於一般的口罩,可能用到的材料還有聚酯纖維的濾材,它也是現在家用空氣淨化器常用的一種材料。

聚酯纖維,全名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簡稱PET,它還有個更為人所知的名字,叫做滌綸。它同時也是1號塑料,可以用來加工礦泉水瓶。

有了無紡布和濾材,再用一些熱熔型的粘合劑,市面上的口罩就可以加工出來了。

知道了這些,其實也就不難知曉,如果一定要重複利用口罩,我們應該怎麼處置了。

首先,雖說一次性口罩的基本設計是用完即丟,但它的性能其實是過剩的。比如說N95,按照標準而言,它用於阻擋非油性顆粒(包括病毒和細菌)是沒有時限的,只要結構不被破壞,一直用下去也不應該出現問題。

但是,我們在使用過一次之後,總歸會有病菌汙染的擔憂,總不能真的晾一晾就用吧?

很多人知道無紡布的主要材質就是微波爐專用塑料後,立即想到的就是用微波爐加熱滅菌。

但是真這麼做了,就不難發現,口罩很容易發生解體。

丙綸的確能夠抗高溫,但是製作口罩的其他原料,比如聚酯纖維和粘合劑,卻可能在高溫的作用下熔化。

所以,採用高溫殺菌的方案在滅毒方面都是沒有問題的,但它不能保證口罩的完整性。

如果一定要用這種方法,能夠定溫的烤箱是優選,溫度不宜超過70℃,或者用手持式的加熱設備,比如掛燙機,只對局部進行加熱。當然了,這其中也有隱患,就是如果真的沾染了病毒,有可能會把病毒吹到其他地方。

採用醫用酒精消毒也是個辦法,但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不管是1號還是5號塑料,用來裝酒,並沒有什麼問題,所以不管是滌綸還是丙綸,75%的醫用酒精,不會把它們怎麼樣。

但是,這絕對不是把口罩直接扔到酒精裡消毒的依據。還是同樣的理由,製作口罩的其他原材料可能會被酒精腐蝕,這同樣會破壞口罩的完整性。

正確的做法是噴灑酒精。前面說過,丙綸是不吸水的,但實際上,對於75%的酒精,它也很難吸收(無紡布也常用於溼巾的加工,為了能夠在溼巾中貯存酒精,需要專門進行表面改性)。用酒精進行噴灑時,可以發現,酒精也會匯聚成滴慢慢流下,這樣的話,既能夠起到消毒的目的,也不會破壞口罩本身。

還有一種常見的做法,是採用紫外線殺滅病毒細菌。現在很多家庭都配備了紫外消毒櫃,過去都是用來給嬰兒奶瓶消毒的,現在正好拿來消毒口罩。

紫外線的殺毒效率很高,再加上紫外燈會同時激發臭氧,又會進一步滲透到纖維內部,雙管齊下。

不過,這種滅毒方法也有個隱患。紫外光的能量較高,它除了會激發氧氣變成臭氧,也會讓氧氣和口罩的成分之間發生化學反應。這種化學反應,一來是讓纖維的老化加速,二來是會改變口罩的靜電特性。前面講過,靜電作用是口罩發揮功能的重要原理。儘管從宏觀來看,紫外消毒之後,口罩沒什麼變化,過濾效果仍然很強,但它的使用壽命是大打折扣的。

其實,如果心理上沒有顧忌的話,用過的口罩可以直接用流水洗滌,讓流水帶走那些髒東西,然後烘乾或在太陽下晾乾,也是很安全的一種做法。

反覆利用一次性用品,這是應對特殊時期的一種辦法,但是,為了打贏這場疫病之戰,我們還是要理性地面對每一個困難,切不可胡亂操作,誤了自己。

順祝疫情早日離開!

口罩不夠用怎麼辦,不得不重複使用時,應該怎麼消毒?


口罩不夠用怎麼辦,不得不重複使用時,應該怎麼消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