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你会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夺去亲人性命的犯罪者”。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在这部名为《光明之下》的访谈类纪录片,看见了加害者、受害者家属对于过去惨案「悔恨释然」的态度,才真正找到面对这一问题的正确态度。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故事由印度历史上举国轰动的三起命案组成,阿米尔汗坐在镜头前,以一句“那些为我们分享了人生故事的人”开启整个故事。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壹|幸福美满的家庭走向破裂

第一个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故事是因政治而牺牲的议员。

1985年7月,国会议员拉里特·梅根和妻子被乱枪扫射而死,死亡地点是家门口,离安全的门内仅一步之遥。

射杀议员的是一名研究生硕士库奇,前途光明,即将前往美国留学,一边攻读博士一边拿丰厚的奖学金。

但很意外,他没有选择前途无限的未来,而是选择成为一位犯罪者。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为什么?

因为他是坚定不移的「锡克教」。

锡克教刺杀国家总理,因此从印度教中分离而出,两者之间开启战争。

为维护锡克教,库奇射杀「疑似」参与过政治战争的议员,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拉里特·梅根。

议员和妻子的死亡使两人的女儿成为孤儿。因为莫须有的政治,幸福美满的家庭走向破裂,让人难以释怀。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贰|被残杀的修女

这个故事,发生在地主、农民、修女之间。修女带领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中解脱,却成为现实版「农夫与蛇」的主人公,被倾尽全力去帮助的农民所杀害。

大巴车上,农民的匕首一刀一刀往修女身上扎。司机不帮助反抗的修女就算了,还上前帮农民补了几刀。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时间线拉到命案发生21年之后。

纪录片制作者见到修女的母亲,刚提到逝去的修女,母亲眼泪就留了出来。

刺杀修女的农民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判无期徒刑。镜头内的他惊慌失措,说不出自己刺杀修女的理由。

没有理由,比有理由更让人痛恨。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弎|发生恐怖袭击的孟买

2008年11月26日,孟买被恐怖份子突袭了。现场惨烈死伤无数,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人间炼狱,无数人失去至亲至爱,从此活在痛苦和怀念中。

美国女性奇亚是此次恐怖袭击的受害者,转眼间,她失去了丈夫和女儿。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警方在现场抓捕到名为马尔·阿米尔的恐怖分子,对其进行审问。

申着申着,出人意料的情况出现了——

马尔的回答越来越空洞,态度也越来越模糊。到最后,连马尔都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要杀人。

恐怖份子的脑袋里究竟在想什么?

因恐怖袭击失去家人的人群该如何从这一惨痛的经历中解脱?

观众无法给出答案。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这是一部非常特殊的纪录片,从施暴者的角度讲故事。真人真事,从中呈现出原谅和救赎这两个主题。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施暴者对于惨案的回忆是影片第一重看点,由此透露出对于悲剧沉重的反思。

随之而来的,是受害者家属与加害者「达成和解」的出人意料发展。

怎样一种情况才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点点不剧透,因为这一桥段实在是太真实太感人太引人深思,希望大家可以亲自去寻找答案。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观影过程中,点点不止一次想到去年大热美国电影《你给的仇恨》。同样和仇恨有关的故事主题,同样的映射现实。

不同的是,《光明之下》达成和解,《你给的仇恨》尝试达成和解。面对仇恨,女主角喊出:“我们可以打破这个(仇恨)循环”的愿望。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影片最后的镜头非常阳光。

受害者家属和加害者想亲人一样同桌吃饭,两者的孩子像亲兄妹一样在一起玩耍。上一辈的仇恨并未延伸至下一辈,这一故事走向让观众感到意味深长。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我们总说冤有头债有主,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都是天经地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总是忽略,冤冤相报何时了,死亡循环带来的不是一个家庭的破灭,而是多个家庭的不断破裂。

当初轰动印度的三起命案,阿米尔汗用表演还原“真实的残酷”

故事中受害者家属笑着对镜头说:“没有人理解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但点点认为,认真看过这个故事的观众是能够理解,能够找到答案的。

它属于原谅,属于救赎,更属于每一个想要迎接新生活的你和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