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婚禮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件極為重要而又美好的事。而婚服作為婚禮這一天的特定著裝具有特殊的意義,體現著一個民族重要的文化內涵。中國位於世界的東方,肥沃的土壤孕育出農業文明。英國位於西方,藍色大海洶湧的波濤下包含著海洋文明 。兩種不同的文明演繹出兩種不同的文化,在婚服方面更是各具特色。

什麼是婚服?

人類男女的結合通過婚姻的方式表達出來。男女相親相愛、互相扶持、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繁衍生息。婚禮作為愛情裡高級的儀式,古今中外都受人們的讚美與重視。人們或以鑽石珍珠,或以詩歌舞蹈,或以鼓樂吶喊,或以鮮花華服 來慶祝自己的婚禮。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儘管人們慶祝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所表達的主旨只有一個,即希望締結婚姻的新人幸福美滿。婚服作為婚禮這一特定時刻的特定著裝,具備的不僅是服飾本來的穿著功能,更具有表達吉祥與祝福的意味,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

中英婚服發展形態比較

中國清朝時期的婚服

清朝時期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首先它是滿族統治的政權與以往的漢族政權不同,因此在婚服上與以前存在較大差異,其次清朝擁有過最好的時代——康乾盛世,清朝也擁有過最壞的時代,清末西方侵略者用洋槍洋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的侵略帶來了戰爭的同時,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往也日益密切,晚清時期的婚服又產生了較大變化。

清初婚服

清王朝建立之初實行剃髮易服,與剃髮易服同時進行的是改變漢人的服飾,漢人因拒絕剃髮易服而被殺無數。

後來隨著清王朝政權的逐漸穩固與漢人的長期抵抗,雙方都做了妥協。接受明朝遺臣金之俊提出的

“十從十不從”,其中有一條便是:“男從女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因此清初新娘結婚時仍沿襲明制,使用鳳冠霞披。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清代小說家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八回中有這樣的描寫:

“惲來與鹹水妹擇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樂彩輿,鳳冠霞帔,花燭拜堂,成了好事。”

當時新娘婚服必須使用鳳冠霞帔,不用鳳冠霞帔已成為一種忌諱。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一是擔心不吉利。

二是有“不是嫡妻”之嫌疑。

“真紅大對襟+鳳冠霞披”是明朝特有的婚禮服,也是國人心目傳統的華夏婚禮服款式。而霞披就是彩色披帛,因用五色羅紗織就,形狀宛若雲霞而得名。

徐珂的《清碑類鈔》記載:

“霞帔,婦人禮服也,明代九品以上命婦皆用之。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於是象相沿用,流俗不察。謂為嫡妻之禮服,沿至本朝,漢族婦女亦仍以此為重,故非朝廷所特許也。然亦僅於新婚及殮時用之。”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清初的婚禮服,真紅大對襟+鳳冠霞披整體呈現出典雅、大方的體特徵。

晚清婚服

1840年隨著鴉片戰爭的開始,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清王朝自發的洋務運動使得西方思想、科技、文化傳入中國。婚禮從形式到內容都受到了西方思想的衝擊,婚禮程序比以前簡化。人們在選擇配偶時,拋棄了傳統的包辦婚姻,開始自由戀愛,自主婚姻。這種衝破舊俗的婚姻模式,被稱作“文明結婚。”

婚禮服也受西方影響出現了中西合璧的樣式,如新娘上身紅袍、下身白紗,或者是新娘身穿中式長裙,卻頭披及地白紗。新郎則或以西裝革履或身穿長袍而頭戴西式禮帽。徐莉在《試論婚禮服飾變遷》一文中寫道:

“有報道說江蘇宜興地區民間婚禮:新郎戴頂履靴者仍屬有之,然亦有喜學時髦者著大禮服,戴大禮帽,以示開通者。最可笑者,新郎高冠峨峨履聲,在前面視之,固儼然一新人物也,詎知背後豚尾猶在,紅綠辮線,墜落及地。”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由於西方文化、思想、藝術的衝擊,晚清婚服融中西方婚服特色於一體,既有喜慶的中國紅,也有西方聖潔的白色,體呈現新舊雜糅,中西結合的特色。

17-19世紀英國婚服

1755年珍妮機發明,標誌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工業革命使得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業作坊,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服飾的面料、剪裁、風格的變化。

同時英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人們結婚時必須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這樣的婚姻才算是合法的,因此婚服樣式也受到宗教信仰影響而展現出獨特的色彩。

17-18世紀的英國婚服

在英國,婚姻被看作是女性離開出生地與丈夫創造新生活的起點。然而 17-18世紀時的新娘並沒有固定意義上的婚服,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偏好。

一些貴族或者極其富有的家庭一般選擇銀色、銀白色或白色作為婚服的顏色。當時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在歐洲大為流行,服飾文化也受到了極大影響。

當時婚禮服的典型特徵是上身用緊身胸衣勾勒出身材曲線,下半身用形狀誇張的裙撐,將裙子被撐成四方闊體,這樣的設計很好的彌補了人類體形的缺陷的同時,也體現出莊重和威儀。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一般來說,每件婚紗帶有四層以上的襯裙,100多米的織物量是做一條裙子的基本保證。此外,絲綢、緞帶、珠寶被廣泛應用於婚禮服設計中。

19世紀英國婚服

19世紀的歐洲浪漫主義興起,對英國的服飾文化也產生了影響。英國的婚服開始有了特定的面料,如綢子和網狀薄紗。

最具代表性的是,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和王子阿爾伯特的婚禮。他們的婚禮服對當時的中西方婚禮服樣式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維多利亞女王穿著盛大的白色裙子,—種緊緊包裹著腰線的上衣,和寬鬆的裙子。裙子上裝飾著用當時的風格所設計橘黃色的花朵,頭戴網紗,婚紗的拖尾長達 18英尺,婚紗的主體是由產自中國的錦緞織成。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這件婚禮服奠定了以後英國兩百多年白色婚紗的時尚基礎,被視為浪漫純潔與愛的象徵。此後英國年輕人婚紗大多以這件婚紗作為模板。

17—19世紀的英國婚禮服,從無固定款式到維多利亞女王的白色婚紗給英國婚禮服定型。其婚禮服款式方面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白色成為了英國婚紗的固定色,富麗華貴是其主要特點。

20世紀以來的中式婚服

20世紀以來,中國經歷了時代的大變革,各種學術思想風起雲湧,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的生活習慣、穿衣習慣、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婚服也在時代的變革中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風格。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 1300多年的封建統治。國人的婚禮服款式也發生了極大變化。中國傳統的大紅襖、繡裙與來自西方的連衣裙都成為婚禮上的新寵。

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禮上,蔣介石穿黑色燕尾服,白色襯衣,條紋西褲,銀色領帶,戴雪白手套。宋美齡身穿白色長裙禮服,身後拖著銀線繡花的白色長紗。

他們的婚禮在當時起到了定妝的作用。後來新郎著西裝,新娘著白紗成為婚禮服趕時髦的標配。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1928年國民政府禮頒佈明文規定,人們結婚時應著禮服。1935年4月全國首屆集體婚禮在上海舉行,新郎統一身著藍袍黑褂,新娘則身著粉色緞面旗袍,頭披婚紗手捧鮮花。

20世紀 60年代以來,由於政治環境的影響,人們結婚時統一穿藍色制服,趕時髦的會穿上綠色軍服或者時軍裝外套的花襖參加婚禮。

20世紀 80年代到現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婚禮服樣式逐漸多樣化。不在僅僅侷限於中式或是西式。

新娘的大紅襖、旗袍、白色婚紗各行其道。新郎穿中式長袍頭戴禮帽,或者是西褲皮鞋。婚禮服並沒有特定的要求,而是根據人們的喜好去決定。紅襖、旗袍、高腰開叉連衣裙、白色婚紗都出現在了人們的婚禮上。新娘還會在婚禮儀式上穿白色婚紗,而在敬酒時穿旗袍等。婚禮服並沒有特定的款式,而是根據人們的喜好去決定。

20世紀以來的中國,結婚禮服隨著社會政治環境的變革而發生變化。除了60年代特殊的政治環境以外,基本呈現中西結合的風格。

20世紀以來的英國婚服

20世紀 20年代初期,隨著對女性審美特徵的迴歸。婚禮服設計逐漸人性化,當時的新娘婚紗細腰豐臀,有裙撐支撐用料考究,婚禮時新娘戴闊邊有花朵裝飾的帽子,手捧花束,整體傾向與田園風格。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1939年,德軍轟炸英國城市,英國政府為了提高國民士氣,在媒體上大力鼓吹穿衣方面的端莊,但由於戰爭影響導致布料短缺。英國政府實行布料配給制,因此新娘要想得到一件婚服必須大費周折。於是許多新娘選擇精緻的外套或者是晚禮服作為自己的婚服。

20世紀 60年代以後,隨著二戰的結束和經濟的發展。婚服呈現出了既嚴肅又年輕的特徵。人們開始用女帽代替頭紗,一改往日的長款婚禮服的樣式。及膝婚禮服開始出現,甚至出現了短小迷你版的婚服,用來表現年輕人青春的活力與朝氣。

20世紀 80年代的婚禮服的設計更加突出女性之美。1981年戴安娜王妃所穿的婚禮服正是當時流行的款式,蝴蝶結、羊腿袖、長裙拖,等經典元素的融合成為當時英國婚紗的代表。

到 21世紀以來,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婚紗開始拋棄裙撐,主要特徵是上述貼身與下身蓬鬆。人們追求舒適、自然、性感的穿著效果。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20世紀以來英國的婚禮服總體沒有太大的款式上的變化,都是以緊身上衣勾勒身材,下半身用寬鬆裙襬,打造美麗舒適的穿著效果,但增加了蝴蝶結,羊腿袖等一些細節元素。

中英婚服文化的差異

一、色彩觀念的差異

顏色除了本身所表示的色彩意義外,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在不同的國家、地域、民族、各不相同。

色彩在中國有著非常深刻的哲學意味,人們用色彩來區別貴賤,區分方位,占卜吉凶。中國人將女性出軌稱為給丈夫“戴綠帽子”,將百姓稱為‘黔首’,古代官員的官服色彩根據官階不同而不同,黃色為皇室的專用色。中國人對紅色的喜愛,源自於先民對於太陽的崇拜。

紅色在中國具有喜慶、吉祥、興旺的意味。中國人將喜慶的事稱為“紅事”,如男婚女嫁將促成男女姻緣的人稱為“紅娘”,在紅事上貼紅對聯、掛紅燈籠。過生活中國人講究紅紅火火。紅色在中國也具有表示美好漂亮的意義。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中國人將年輕漂亮的女子稱為“紅妝”或者“紅顏”。古代女子出嫁講究十里紅妝,用來表示嫁妝豐厚。

而在英國人們對顏色的應用比較直接。英國人認為紅色代表著流血、犧牲、暴力、緊張、危險。如:

redrevenge血腥復仇

aredbattle血戰

aredalert空襲,報警

因此紅色在英國文化中是一個不吉祥的顏色。

白色在所有顏色中是最透亮的一個。但白色在中國文化中卻是一個貶義詞。

中國人將葬禮稱為“白事”,白事上農村地區中國人要戴專門縫製的白色帽子,穿白色衣服,在城區中國人會佩戴白花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中國人將做無用功稱為“白乾”,形容人愚笨用“白痴”一詞。在京劇臉譜中白臉代表著陰險狡詐;戰爭中投降稱為舉“白旗”;稱沒有地位沒有知識的百姓為“白衣”。白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忌諱色。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在英國,白色卻得到了極大的推崇,如紅色在中國的地位一樣。白色在英國意味著聖潔、優雅、勤勞、正直、美好。如:

awhitesoul 純潔的心靈

whitemarket 合法市場

whitemen 指代高尚、有教養的人

awhitespirit 指正直的精神

whitewedding 新娘穿白色禮服的婚禮

因此在中國婚禮服多以紅色為主,英國婚禮服以白色為主色調。儘管中英兩國人民選用的婚禮服顏色截然不同,但所表達的願意都只有一個,即希望這對新婚夫婦幸福美滿。

二、審美觀念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在審美觀念方面也存在巨大差異。中國人認為平和、對稱、平衡是美,如中國的傳統民居四合院就是平衡對稱的體現,中國的歷代皇家宮苑故宮也體現了這一審美特徵。

中國文化講究低調、內斂、含蓄,講究含而不露。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猶抱琵琶半遮面”,古代女子的笑不露齒,中國畫中的留白藝術。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英國認為數字與規律才是美,特別是畢達哥拉斯運用數學公式計算研究人體比列,計算出黃金分割線以來,英國人在服飾設計方面更加註重人體的比列與曲線之美。如英國的婚禮服多用緊身上衣勾勒身材。英國文化突出熱情奔放,審美注重的是寫實效果,追求逼真與形象。

因此清朝沿襲明制的鳳冠霞帔中的真紅大對襟,婚禮服中的紅蓋頭,用來遮蓋新娘面容正是中國審美中含而不露的體現。而英國婚禮服大多用誇張的裙撐將裙子撐出四方的輪廓,體現其數與規律的和諧莊重感,20世紀 60年代的迷你裙更是英國文化熱情、奔放的象徵。

三、政治因素導致的差異

政治環境的變化對服飾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清朝滿族人入主中原後,清朝實行剃髮易服。清末民初由於戰爭影響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婚服雜糅了西式與中式的雙重特徵。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婚服帶上了社會主義民主色彩。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中國婚服也走向開放逐漸與世界融合。在英國政治與宗教的共同體制下婚禮服以莊重、神聖感為主要特徵。

結婚穿紅還是白?一場中英婚服的百年較量,至今都在演繹

而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政治環境的穩定,英國的婚禮服逐漸迴歸人體的美學特徵,追求自然、舒適、穿著效果,體現年輕人的活潑與性感。如 20世紀 60年代的迷你版婚服,短小的款式,將年輕人青春、活潑、朝氣、展現的一覽無餘。上身緊貼、下身蓬鬆符合人體曲線特徵,舒適、性感、優雅。

暮有話說

北暮認為,不管是中式的婚服還是英國的婚服,他在最初的作用就是慶祝婚禮,表達自己對於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不管將來如何演變,它們最初的願景是不會改變的。

對於本文,你是怎麼看的?歡迎評論區留言!

我是北暮,喜歡我的文章,就點贊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