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紧制度“篱笆”力促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李梦云报道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推进之下,我国掀起了一波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但也有一些地方,在刻意模仿之下,出现了同质化、产业功能弱、持续能力差等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存在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的苗头。

为从根本上约束错用特色小镇概念甚至触碰耕地或生态红线的行为,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准确理解特色小镇概念,以微型产业集聚区为空间单元进行培育发展,不得将行政建制镇和传统产业园区命名为特色小镇,更要严控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力促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

精品特色小镇涌现

近年来,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不俗成绩,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

在江苏苏州,从春秋时期的“绣衣而豹裘者”,到宋朝苏绣的鼎盛繁荣,再到如今的传承发扬,苏绣艺术一直熠熠生辉,苏绣已俨然成为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已成为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苏绣小镇的核心产业。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这个占地 3.82 平方公里苏绣小镇,已经走出了一条聚力创新的新路子。如今的苏绣小镇,已培育出了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14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位省级非遗传承人、8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和79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并拥有400余家绣庄、工作室和入驻120家企业,吸纳就业近1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7亿元,年缴纳税收0.7亿元,年接待游客人数100万人次。

扎紧制度“篱笆”力促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

再如作为旅游业后起之秀的山西省,近年来通过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建成了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阳泉市郊区平坦镇桃林沟村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平坦镇桃林沟村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创强村,环境建设创靓村、新农村建设创优村、特色旅游创名村”的四创战略。在入选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后,相继建起了悦洋水世界、跑马场、游乐场等游乐场所,推出了桃花节、采摘节、星空音乐节等节庆活动,全力打造休闲乡村旅游品牌。

阳泉市郊区平坦镇桃林沟村负责人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0多万元,比实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之前增长了30%,还带动了村里及周边300多人就业,村民年人均收入可达2万元,观光旅游业成为了我们乡村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桃林沟村除了用标准化打造休闲乡村旅游品牌之外,还以标准化助推村容村貌改善、规范公共服务活动、创新规划经济模式等,不断加快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步伐。目前,桃林沟村制定了含19项基础通用、90项技术、122项管理、22项服务在内的253项标准,形成了包括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农村环境治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村级公共服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与保护等10个方面的美丽乡村标准化体系。如今,桃林沟村仍在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更加适合自身实际的标准化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进一步将乡村旅游这篇兴村富民的大文章做大做强。

触碰红线的“问题小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特色小镇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小镇”,严重背离了特色小镇发展的初衷。

特色小镇,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规划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公里的微型产业集聚区,既非行政建制镇、也非传统产业园区,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6年,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根本用意是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扎紧制度“篱笆”力促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

为统筹做好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通知》明确划定了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止千镇一面。同时明确,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防止大包大揽。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

但是在特色小镇的建设当中,一些地方严重背离《通知》的宗旨,出现了一些“虚假特色小镇”“虚拟特色小镇”以及触碰红线的特色小镇,被国家发改委点名曝光。诸如,海口市“太禾小镇”实际是房地产小区项目,衡阳市“金甲梨园小镇”实际是农业综合体项目,却在错用、套用特色小镇概念进行宣传。而宽城县化皮溜子镇、阜蒙县十家子镇等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镇”,属于行政建制镇却以虚拟的形式错误命名为“特色小镇”。

用制度筑牢约束底线

针对部分特色小镇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政府债务风险加剧、房地产化倾向等严重问题,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淘汰整改了一批“问题小镇”。

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一是部分地区仍存在一些错用概念或停留于纸面上、投资主体缺失、并未动工建设的“虚假特色小镇”;二是部分特色小镇对特色产业的论证不到位,产业特色不显、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差,缺少主导领军企业,未来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特色产业集群。

为加强对特色小镇发展的顶层设计、激励约束和规范管理,形成强有力的制度约束,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要求以各省份为单元,对全国特色小镇全面实行清单管理。

一是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严定标准、严控数量、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明确本省份特色小镇清单,并择优予以倾斜支持。对未纳入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的,不得自行开工建设;二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市场主体此前已命名的特色小镇,要进行重新审核,符合条件的纳入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清理或更名。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不命名、不评比特色小镇;三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特色小镇信息库,加强对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的指导监督和动态管理。

扎紧制度“篱笆”力促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此次文件还对特色小镇发展划定了“五条底线”:一是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单个特色小镇规划面积原则上控制在1—5平方公里(文化旅游、体育和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上限可适当提高),保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比例,保持四至范围清晰、空间相对独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二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入驻,同步规划建设环境卫生设施;三是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县级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地区原则上不得通过政府举债建设特色小镇;四是严控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除原有传统民居外,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原则上不超过1/3;五是严守安全生产底线,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扎紧制度“篱笆”力促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规定,加强监测督导和规范纠偏,督促有关地区及时处置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工作不力的地区进行约谈通报。

毋庸置疑,通过制度的不断贯彻落实,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出现的概念混淆、内涵不清、主导产业薄弱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力促精品特色小镇建设走上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