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王維與孟浩然的友情?

動靜文史


王維和孟浩然,並稱“王孟”,是唐朝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人物,所以山水田園詩派也有王孟詩派的說法。

孟浩然和王維

兩人都生活於盛唐時期,才幹相當、志趣相投,對於詩歌寫作的思路和方向在很多方面都極為相似,但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和生活環境,這並不妨礙他們相知相交,成為好友,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分析一下王維和孟浩然兩人的異同。

1.看履歷,兩人云泥之別

王維

王維出生於699年或701年,卒於761年,字摩詰,是唐朝有名的詩人和畫家,有“詩佛”之稱。王維在詩文、繪畫乃至音樂方面都有著較高天賦,年少時即譽滿長安,極受當時官僚貴族歡迎,是上流社會的常客。這也讓他的青少年時期一路平坦,年紀輕輕就狀元及第,王維本人也志得意滿,準備用心用力幹出一番事業,實現人生理想。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搞藝術和搞政治畢竟是兩個不同門類,王維雖然才華橫溢,但是他在官場上卻並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張九齡執政之時,他才得到了提拔。可惜的是,後來奸臣李林甫當道,而王維傾向於張九齡的政治主張,而備受排擠,終究被擠出了朝廷。王維對官場上的黑暗深感苦悶,但又留戀祿位,不捨離去,就過上了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相思

要說官升不了雖然鬱悶,但終歸沒有生命危險。而且王維自己愛好廣泛,朋友眾多,就這麼生活下去也未嘗不是個完美結局,可惜上天註定要他歷盡波折然後成佛,於是,更大的磨難來了。

安史之亂期間,王維滯留長安,不得已在偽朝當了官,按律當斬。好在王維當時寫了一些懷念唐朝的詩文,再加上他弟弟平叛有功,這才免去一死,僅以降職為懲戒。後來,王維又升至尚書右丞,所以世人又稱其為“王右丞”。此後,王維看破世俗,無心於政事,專心於參禪悟道,並寫下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成為了唐代山水田園詩派成就最高的人,而他留下的詩,也備受世人推崇。

相比於王維,孟浩然的生活工作經歷就簡單多了。

孟浩然

孟浩然,生於公元689年,--公元740),本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孟浩然年輕時也有救世之志和遠大抱負,可惜他的經歷比之王維遠遠不如。直到40歲時,去長安考進士還沒有考中,但在士林中也取得了一定名聲。開元二十五年,孟浩然曾到張九齡幕府短暫供職,沒多久就辭職選擇隱居,直至公元740年去世。

從兩個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王維年少成名,有過榮華富貴,也有過磨難坎坷,在看破世事後歸隱;孟浩然一生困於山野,於仕途上毫無成就,從無奈到豁達,最終歸隱山林。從結果來看,王孟二人倒是談得上殊途同歸。

2.看詩風,兩人和而不同

王維—山居秋暝

從藝術特點來看,王維的詩最廣為流傳的評價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注重將自如美與心境美融為一體,創造出空明境界和寧靜之美。孟浩然的詩則從高遠處入筆,自寂寞處低徊,隨意點染的景物與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遠而意興無窮的明秀詩境。

從詩文風格來看,孟浩然和王維的山水詩都不追求詞藻的華美,而是力求極自然地表現山水本身的美。孟浩然常在山水描寫中融入遊子飄泊之感,缺乏對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風格是恬淡孤情。王維的山水詩則往往滲透著佛家虛無冷寂的情調,詩人在努力追求那種遠離塵囂的空而寂的境界。

從詩文內容來看,王詩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比孟詩略勝一籌。就山水詩而言,王維受佛教思想影響較深,處處可見受繪畫影響的痕跡。就田園詩而言,王維善於寫靜,以有聲寫無聲,是幽靜;而孟詩中的靜往往是"寂靜",是直寫其靜。孟詩喜直接抒情、議論,王詩多以景見情,情景交融。

總之,王維的詩是豐潤而富有生趣,孟浩然的詩是清淡而韻味悠長,兩人各有千秋,方向融合而個性獨立。

3.看交往,兩人互有唱和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王孟二人究竟是如何相交的我們不得而知,在盛唐的風氣下,兩個風格近似的詩人,不論是通過何種途徑認識都不足為奇。但記載少不代表兩個人關係不好,相反,有幾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新唐書》中記載,孟浩然四十歲時遊歷長安,在太學裡吟詩作賦頗有名聲。王維和張九齡想把他舉薦給唐玄宗,無奈沒有合適機會。有一天王維和孟浩然在家中書房論詩,不巧唐玄宗突然駕到,未免孟浩然衝撞聖上,王維就安排他躲在了床下。隨後王維在玄宗面前竭力推薦孟浩然,玄宗對此也頗有興趣,答應了回頭安排一下,於是王維將孟浩然躲在床下的事和盤托出,玄宗讓孟浩然出來相見並來個自我推薦,孟浩然就唸了一首自己的詩。詩中有這樣兩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聽後大為不喜,你都沒來找過我,怎麼能說我不要你呢?於是放棄了讓他進入朝廷的想法。據傳這是導致孟浩然歸隱的直接原因。

孟浩然去世後,王維曾不斷懷念孟浩然,《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記載王維曾在郢州為孟浩然畫像以紀念:

王維過郢州,畫浩然像於刺史亭,因曰浩然亭。鹹通中,刺史鄭諴謂賢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

一千三百年已逝,光陰流轉,物是人非。留在史書上的兩個人,名姓緊緊挨在一起,在口耳相傳中,也以王孟相稱,這大概是作為朋友最好的結局吧。

以兩人寫給對方的詩作為結尾吧。

《留別王維》,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哭孟浩然》,王維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莫道疏狂


他們即是忘年之交,又是知遇之交,更是君子之交。



武漢勇哥


王維與孟浩然有如古代版的一對CP,似胡歌和霍建華的關係,此處為調侃。

怎麼看王維與孟浩然的友情,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兩人被合稱“王孟”,並稱王孟詩派

王維和孟浩然都是山水田園詩人。兩人詩作主攻山水田園題材,寫作風格非常相似,自是有很多交集與切磋探討的機會,萌生深厚友誼也是必然。古書有多處記載,兩人關係“甚篤”。

第二,兩人之間的差距,沒有成為友情的羈絆

1,成就上的差距。雖孟浩然是唐朝山水詩的創始者,但後來者居上,孟浩然承認自己不及王維詩作的詩意高遠。

2,年齡上的差距。王維生於701年,孟浩然生於689年,兩人相差12歲。開元十六年的728年,已39歲的孟浩然再次科舉不中,這一年王維為其在郢州亭子裡畫像,名浩然亭,又稱孟亭,兩人從此為忘年之交。

3,仕途上的差異。王維的一生基本是官途順暢,除做了一段“偽官”,自認人生汙點外,其餘順風順水,一帆通暢。孟浩然的仕途則是命運多舛,一生坎坷。40歲進士不第,直到48歲在好友張九齡的幫助下才為官,但不足一年,就辭官回家。

4,家境上的差異。王維自幼家境殷實,後為官,自有足夠的財力支撐他遊歷山水,修養身心,孟浩然則不同,生於不太富裕的書香門第之家,後因他為官之路百般艱難,一生都是生活拮据,捉襟見肘。

5,兩人之間所有的差距都沒有阻礙彼此間友情。王孟都是心胸開闊之人,自是不會蠅營狗苟,生出羨慕嫉妒恨的小人之心。

第三,兩人互贈詩作,互慕才華,一生摯友

1,孟浩然曾寫有《留別王侍御維/ 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儘管此詩被後人解讀有“酸醋”之意,但事實兩人的關係依舊友好。

2,開元十六年的728年,王維為孟浩然在郢州亭子裡畫像,名 “浩然亭”,晚輩後人覺得這樣稱呼有不尊之嫌,故改稱“孟亭”。

3,開元二十九年的741年,孟浩然不遵醫囑,與王昌齡相聚飲酒食鮮而亡。王維襄陽探友,才知浩然已逝,痛哭失聲,悲傷欲絕,後做詩《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王維哭訴:江山依舊,但卻無處再尋孟浩然。

以上歸之,王維與孟浩然的友情的確相當深厚,儘管有著種種差距,但兩人惺惺相惜,肝膽相照,成就了一段千年傳頌的佳話。


謝謝閱讀,請關注“詩詞與文學”,一同品讀詩文,欣賞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