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汉不降曹的投降宣言成了高大上,成了关羽的忠义,你怎么看?

古德里安586


首先要明确一点:“关羽降汉不降曹”的故事,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只能放在小说《三国演义》的背景中作评论;如果把这一故事以及由此产生的忠义问题参照《三国志》等其他正史或野史、传说来进行对比评论,那就失去了评判的准绳,依据不同,结论就不同,势必造成认知混乱,论辩就失去了意义。

首先我们了解在关羽“降汉不降曹”之前发生了什么。早在小说第一回中,刘备、关羽、张飞就在桃园结拜为志同道合、誓同生死的异姓兄弟,因刘备为长,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故而实际成为三人之主。三人招兵买马,共图匡扶汉室之大业。在小说第二十五回中,曹操大军直取徐州,欲诛杀刘备。刘备求救于袁绍而无果,故依张飞之计,乘夜劫曹营,不料反中曹计,兵败而逃。曹军围下邳,曹操依程昱之计,将关羽诱至土山而围歼。张辽为报关羽相救之恩,自谏劝降关羽。关羽先誓死不降,后经张辽再三劝导,为长远之计而约三誓: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由此三誓可知:关羽之所以强调降汉不降曹,一是为保刘备两位夫人之安;二是不知刘备张飞生死去向,无主可尽忠,权且寄人篱下自保,作长远打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是虽实际投在曹操麾下,但因为是降汉,眼前不用担背叛刘备之罪名,今后去寻刘备也不用担背叛曹操之罪名。

本来开出这样的条件,正常情况下对方是不可能接受的。但偏偏遇到了爱才心切的曹操,正如曹操《短歌行》诗中所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关羽对旧主之恩,反而让曹操更加敬重。而曹操自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再加高官厚禄、“糖衣炮弹”,何愁不能让关羽归服?

我们不妨再往后看,曹操与关羽都坚守这“约法三誓”,谁都没有违反。曹操害怕失去关羽,不想让其立功,又因局势危急,不得不让其出马。而关羽为报曹操抬举之恩,斩颜良,诛文丑,不仅受封“汉寿亭侯”之荣号,又为之后挂印封金寻旧主铺平了道路。如果没有曹操的“伯乐”精神,没有关羽的忠肝义胆,就不可能有“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传奇与壮举,也不可能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的“千里马”报恩义举。信守“三誓”,让曹操与关羽互相成全了对方高大上的光辉形象。

我们重点再分折一下“降汉”的妙处。首先汉献帝理所当然赞成。张辽正好两全其美,也赞成。关羽自己提出的,就不言而喻了。刘备从自身利益、兄弟盟誓、匡扶汉室三方面考虑都不会反对,当然张飞也就不反对了。而曹操为什么赞成呢?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都得听他的,降汉不就是实际降曹吗?这样在国家道义上丶军事利益上和“伯乐”品质上都成全了曹操。大家别忘了,这样也成全了作者罗贯中,他的尊刘思想也可以自圆其说了。真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谁也不用担什么道义骂名。

总结:降汉,都是大汉子民,都打着匡扶汉室之旗,有何可降;汉皇室正统几近衰竭,汉政权已名存实亡,群雄都想夺取天下,取而代之,忠君爱国已无意义。所谓忠义,不过是对各自军事集团之主的忠义。关羽的忠义之所以显得更高大上,一者是因为所忠之主为汉室后裔、仁德爱民的刘备,二者是因为历尽生死之劫始终不背桃园结义之誓盟,三者是因为其对上不卑不亢、对下体恤不欺、为人信义至上的春秋大义,四者是因为其武艺高强、勇猛无敌并有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武德修为。从“桃园结义”到“降汉不降曹”再到“过五关斩六将”再到“古城相会”最后到“华容道义释曹操”,把关羽的忠义演义得酣畅淋漓,至高至上,再加之历代皇帝之推崇,直到现代被尊为华夏之“武圣”。





阴晴雨雪皆为诗


首先,这与我们中国人忠君爱国的传统价值观有关。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三纲五常”理论,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 三纲五常”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关羽之所以降汉不降曹,正是受上述思想的影响,其认定汉家皇室为正统君主,而曹操为国贼,故而成就其忠义之名。


华山剑客


《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

从这段记述,关羽可不是投降,是被活捉了,那也根本不存在什么降汉不降曹的问题。

《三国演义》是本小说,当然要进行艺术加工,但如果把他当历史看,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在小说中,曹操爱惜关羽的才能,不忍心把他宰了,于是派张辽去劝降关羽。关羽身边还有刘备的两位老婆,为了保护二位嫂嫂的安全,没有办法不得不选择投降,并约法三章: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这三个条件后面二个,说明了对刘备的义气和关心爱护嫂嫂,这完全可以理解。但第一条,大家都在疑惑。

事实上,这个说法完全没有问题,在三国时期,权倾一时、统领百官的大员,在皇帝的特许下是可以开府的,建立独立的办事机构。比如:被吹上了天的“诸葛孔明”在刘备死后,也一样开了府,完全架空了刘禅。

汉朝开府制度从西汉就开始了,汉武帝之后,一般是丞相开府,唯有霍光是以大司马的身份开府。到了东汉中后期,都是儿皇帝,就造成了外戚专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就要把军队抓在手中,比如何进就是以大将军身份开的府。

开府就是成立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办事机构,官员的仼命都不需要朝廷的认可。为自己服务,但却又拿着朝廷的俸禄。

小说中,关羽称降汉不降曹,说的是自己要当汉室的官员,向皇帝效忠,而不是投降于曹操的小衙门。

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曹操才真正代表了汉朝的正统,刘备才是乱臣贼子。关羽放弃原来的立场,投降对方。不管说什么降汉不降曹,对曹操的意义都是一样,所以曹操才答应这个条件,从中也说明了曹操爱惜人才。

对关羽来说,降汉不降曹也是一个心理安慰,本来刘备打的就是匡扶汉室的旗号,和汉家朝廷不是敌对关系,不存在投降,反而是从个小跟班一下变成了中央干部。

在小说原文中,关羽的“三者缺一,断不肯降”,也说明了在他内心深处,对“降”的认可,只不过嘴巴硬,要找个台阶。

总之,关羽之所以能留得性命,关键在于张辽的帮忙,他利用了曹操的爱才之心。不然关羽提出这样一个儿戏的条件,曹操怎么可能答应。

这也是三国演义的精彩之处,罗贯中对一个在绝望时,想苟且偷生的人,心理描述把握得非常之妙。

关羽的可贵在于曹操的荣华富贵没有留住他,他心中对刘备的忠诚是真实的,这也是关羽可以讴歌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