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日子越过越亮堂”——通榆县脱贫攻坚工作走笔

阳春四月,万物复苏。通榆县各乡镇的农民正忙着抢时间、早准备,抓紧开展备春耕工作。

开通镇跃进村村民孙井付夫妇正在自家的大棚里忙活着,大棚里的香瓜长势正旺。“党的扶贫政策让我们吃穿不愁、看病不难,还扶持我们种大棚,发展庭院经济。现在,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不光脱了贫,日子也越过越亮堂……”孙井付说,他从没想过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4年多的精准扶贫,让通榆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从群众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里,我们看到了众志成城摆脱贫困的精气神。

“生命线”工程圆了群众安全饮水梦

打开水龙头,看着源源不断涌出的自来水,通榆县最偏远的向海蒙古族乡红旗村幸福屯的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过去,由于位置偏远,水资源匮乏,井水含氟量超标,幸福屯57户村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喝上一口纯净的自来水。

村民代红说:“现在自来水通到家里了,你看这水质多好。”

长期以来,受地理条件影响,通榆县部分农村饮水中铁、锰、氟等物质严重超标,成为致病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2019年5月,通榆县把饮水安全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生命线”工程,推出了“建、改、防、清、治、管”六项综合性举措,开展了为期60天的农村饮水安全“大会战”,一举实现了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双百”的目标。通榆县还创新管理机制,对水源井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实施市场化运作,聘请专业队伍进行维护。

2019年8月,在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视频会上,通榆县作了典型经验介绍。2019年9月,国家水利部在专项检查时,对通榆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特别是在运维管护的机制体制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应改必改、一户不落”圆了群众安居梦

崭新的住房整齐划一、笔直的道路伸向远方,走进改造后的通榆县各村屯,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幅美丽的新农村景象。

鸿兴镇花园村贫困户张文武多年来一直居住在破旧不堪的泥草房里,房漏雨窗透风。2019年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老张住上了崭新的大瓦房,同时又顺利脱贫,老两口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张文武说:“去年我和孙子一家共同享受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将房子盖到了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不花钱还能住上这好房子。”

张文武的孙媳妇李月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爷能有这样安居乐业的晚年生活。”

住房安全,事关群众饥寒冷暖,关乎脱贫攻坚成败。2016年以来,通榆县牢牢抓住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机遇,累计实施危房改造22554户,仅2019年就完成改造7223户,实现了应改尽改。同时,对2595户历年除险加固房屋进行了多轮排查,问题逐户整改销号,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省住房安全保障工作推进会议上,通榆作为两个先进县之一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工作成效得到了省政府和住建厅的一致认同。

“庭院经济”圆了群众致富梦

曾经的贫困户,如今的富裕户。苏公坨乡天利太村天利太屯村民刘志,在扶贫政策和包保干部的扶持下,摆脱了贫困,日子越过越红火。

刘志说:“第一书记给我出主意,让我发展庭院经济——养猪。今年已经卖了六七十头,现在一年纯收入能达到八九万元了。我希望养猪的规模再大些,将来能带动周边的老百姓共同致富。”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减少返贫的治本之策。通榆县按照产业项目全覆盖原则,采取“自主经营”“合作经营”“托管经营”3种模式,按照“一个责任书、四个合同”的规范要求,着力发展农业产业项目,2016年以来,实施种养殖和庭院经济等产业项目189个。特别是2019年,通榆县在发展庭院经济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模式,发展庭院经济总户数14828户,种植面积27808亩,实现户均庭院增收2500元。

在团结乡建设完成“生猪养殖园区”,带动全县所有贫困户增收,其中脱贫户和一星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320元,二、三星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640元。在边昭镇建设蔬菜棚膜产业园区,目前,已与天意公司签订了租金为60万元的租赁协议,带动边昭镇1732户贫困户受益。

吉林日报 记者:戈驰川 张磊 编辑:赵树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