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申遗中国象棋:虚假新闻引爆公众情绪,非遗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近日,一则虚假新闻引起了国内舆论的轩然大波,

印度向联合国申遗我们中国的象棋,2005年韩国将“端午”申遗引起了我们国人强烈的不满,虽然韩国申遗的是全称是"江陵端午祭",与我们中国的端午节并不相同,不过随后2009年9月联合国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好歹也让这个引发我们不满的话题得到些许安慰。

刚看到这则虚假新闻,相信很多人都很纳闷,韩国日本毕竟和我们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八竿子打不着的印度要申遗我们的象棋,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然而印度申遗给出的理由却是:中国象棋里有象,而大象起源于印度,所以中国象棋也是印度来的。

印度申遗中国象棋:虚假新闻引爆公众情绪,非遗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这则理由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就因为象棋里面有“象”,所以就要和印度满地跑的大象扯上关联,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好在联合国有它自己一套严格的审核流程,针对印度这个理由,联合国拒绝的理由也比较让人信服:你难道不认识汉字吗?

针对这则虚假的新闻,网上也有相关专家进行了辟谣,说这则新闻是子虚乌有,率先报道这则新闻的相关媒体已经进行了道歉,但是抛开这则新闻的真假性不说,面对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庞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却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而象棋则极具中华文化特色,对于象棋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却有必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印度申遗中国象棋:虚假新闻引爆公众情绪,非遗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象棋的起源

中国象棋最早起源于中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国际象棋也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

并且象棋一词最早源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对象棋有这样的描述:“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而在汉代刘向《说苑·善说》也有言,当年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从这句记载中就可以看出,象棋起码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流行开来了。

不仅如此,在我国的古代典籍

《史记·殷本纪》、《穆大子传》、《庄子·骈拇篇》中等都有象棋相关的文字信息记载,这些铁证足以证明象棋是正宗的我国本土产品,而非外来“舶来品”。

总的来说,象棋起码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三国到隋唐形成雏形,宋代发展定型,到了清代则是象棋的全盛时期,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象棋早已突破了国界,走向了世界,现在不仅在海外华人华侨圈子里面流行象棋,外国友人也开始研究象棋,象棋带给世界人民的乐趣和精髓正在被不断发掘。

印度申遗中国象棋:虚假新闻引爆公众情绪,非遗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容改宗换姓

1、重视象棋的发扬光大

既然明确象棋是属于我国的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和发扬,一种文化活动只有在本国兴起并走向世界才会被世界所认同,否则一旦衰落极易产生认知混乱。

比如足球在古代称之为蹴鞠,国际足联认定足球起源于我们中国,但是现在足球运动最风靡,技术最高的却是欧洲和南美,几乎没有我们中国什么事,从中国足球广遭公众的诟病中就可窥见一斑,所以当欧洲和南美足球发展壮大后,我们很多国人都忘记了足球原来是起源于自家的这个现实,如果哪天有其他国家将足球进行申遗,那或许是对我们不重视非遗继承的最大打击。

而象棋极具中华文化特色,但是纵观四周,除了在公园里面可以看到零零散散的老年人在下象棋,我们很少看到年轻人下象棋,年轻人的娱乐更多的是电脑游戏和扑克麻将,如此下去,象棋在我国的普及地位也岌岌可危,一旦国外象棋的发展全面超越我国,那无疑是我们自己拱手让人。

因此,印度将象棋的申遗的这则虚假新闻其实给了我们强烈的信号,我们必须从小就要重视对象棋的培养,让象棋在我们年轻人当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年轻人领略到象棋的魅力,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象棋的研究和博弈中来,这样才不会使象棋步足球的后尘。

印度申遗中国象棋:虚假新闻引爆公众情绪,非遗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2、先下手为强,重视象棋的申遗保护工作

我国拥有庞大的非遗资源库,如果我们不重视对这些非遗的保护,我们将是捧着金饭碗要饭,这是非常令人尴尬的。针对具有中华特色以及广泛影响力的非遗,我们应该重视对它们的保护,有价值和必要的非遗可以向联合国进行申遗,这样有利于证明我国才是这些文化遗产的正朔,而一旦申遗成功,等于说给这些非遗申请了商标,而我国则是这些商标的唯一合法持有人。

韩国的“江陵端午机”虽然与我国的端午节并不相同,但是这种擦边球的概念极易让人引发认识混乱,但是从韩国的做法中我们可以汲取到韩国确实对非遗的保护下足了功夫,韩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与我国浙江省相当,但是他们的非遗数量目前已达20之多,但是里面有很多名称听起来也是极易引发国人的不满,比如宗庙祭礼及宗庙祭礼乐(2001)、鹰猎,鲜活的人类遗产(2010)、农乐(2014)、拔河(2015)等等,这些名称乍一听和我国拥有的非遗很相似,所以如果我们自己都不重视对老祖宗文化遗产的保护,那么别人就会抢走我们的非遗,韩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我国作为象棋的发源国,我们自己需要重视对象棋的申遗和保护工作,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中华文化被改宗换姓,这也是出于我们对后世子孙高度负责的态度所必须要做的工作。

印度申遗中国象棋:虚假新闻引爆公众情绪,非遗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3、让象棋走向世界,有助于我国非遗在世界心目中的形象刻画

中国象棋确实极具中华文化特色,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非遗都有这种显著的文化印记用来证明这是属于中国独有的非遗,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非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象棋走向世界,让世人皆知这是中国的文化遗产,那么无论他国怎么操作也不会改变中国的印记。

中国功夫现在全世界广为流行,老外看到中国功夫都会由衷赞叹一句:Chinese Kung Fu,可见中国功夫已经深入外国人的脑海中,这种现象源于中国功夫在世界的发扬光大,正如电影《叶问4》中,李小龙没有拘泥于中国功夫只能传授中国人,他在美国开武馆,传授外国人中国功夫,让更多的外国人见识到中国功夫的魅力,从而让中国功夫留在了世界人民记忆的深处,愣谁也不会脑洞大开去巧取豪夺中国功夫的非遗。

好在在国际上,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都深受人们的欢迎,早已走向了世界,很多国家都成立了象棋协会,专门研究象棋的玩法和策略,为此,世界上每年都会有很多场关于象棋的国际比赛,这些协会的成立和比赛的举行其实就是在助推象棋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都共享中国非遗为全人类所做出的贡献,从而加深我国非遗在世界人民心中中华的文化印记。

印度申遗中国象棋:虚假新闻引爆公众情绪,非遗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总结

这则虚假的新闻瞬间引爆了我们的情绪,虽然在事后进行了及时的辟谣,但是从公众对此强烈的反应中看来,我们此时更应该冷静理性,开始着手重视中国象棋的发扬光大与申遗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文化最宝贵也是最璀璨的财富,绝不能在我们手中改宗换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