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2020年4月4日是全国哀悼日。为了哀悼在新冠疫情期间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民众,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头想和大家来聊一个“敏感”话题——死亡。

01 您是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的?

教育中有两个“雷区”,一个是死亡教育,一个是性教育

这两个话题(其实是一个话题:生命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家长们经常回避的问题。“谈死色变”、“谈性色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死亡教育”和“性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最敏感的两个话题,也是经常被大家忽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先来说一下死亡教育。

说起死亡,家长们常见的两种做法是:

第一,拒绝谈。

家长们常常拒绝和孩子谈论死亡。有人曾经做过调查,结果发现90%的家长都没有和孩子谈论过死亡的话题。

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当孩子们说到与“死”有关的内容时,家长们经常会说,“呸呸呸,不要说那些不吉利的话”,或者“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死啊活的?”

拒绝谈死亡可能与我们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有关系,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谈论死亡是一种忌讳,不应该也不能够谈。

第二,隐晦的谈。

如果孩子紧追不舍,不得不谈时,

家长们常常会隐晦的和孩子谈死亡。我们比较常见的有“......走了”、“.....睡着了”、“.....去旅行了”、“.....被上帝/天使带走了”、“.....去天上了”等等。

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父母们可能出于“好心”,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

02 孩子真的不懂什么是死亡吗?

家长们拒绝或者隐晦的和孩子谈死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孩子年龄还小,不懂什么是死亡。那么,孩子真的像父母所说的不懂什么是死亡吗?

实际上,孩子对死亡是敏感的,并且对死亡的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晚。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们在5岁左右就开始理解死亡了,最晚不超过10岁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了

1948年,心理学家Maria Nagy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对死亡的理解确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变化,并提出了儿童对死亡理解的三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5岁以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暂时不能意识到死亡是一件不可挽回的事情。此时,他们会否认死亡是一个人的终点,会认为死者只是去旅行了还会回来,或者睡着了还会再醒过来。

第二阶段:5~9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挽回的事情,但还不能理解死亡是一件自己也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事情。简单说,就是此时的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件变幻莫测的事情,是个意外。这个意外会发生在别人身上,不会发生在自己或者自己的亲朋好友、宠物身上。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自己足够聪明就可以避免死亡,或者骗过死亡。

第三阶段:9岁以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认识已经比较成熟,既可以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逆转的事情,也知道了死亡是每个人身上都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包括自己。此时的孩子已经可以认识到死亡是意见普遍存在的事情,人人都有一死,包括自己、父母、亲朋好友、宠物等。

可见,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成熟。他们在小学以前就基本理解了死亡这件事。

03 如何正确与孩子谈死亡?

那么,父母到底要如何正确的与孩子谈论死亡,开展死亡教育呢?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所以与孩子谈论死亡时要注意分年龄段。根据心理学家Nagy的划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形象的比喻或者绘本与孩子谈死亡。

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向孩子解释什么是死亡。

例如“就像树叶一样从绿变黄,慢慢枯萎,掉落在地上,变成泥土,不会再出现了,也不会再吃东西、喘气、说话、喝水”。

家长们也可以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用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生命教育绘本帮助孩子理解死亡。例如《米菲:亲爱的兔奶奶》、《爷爷变成了幽灵》、《当鸭子遇见死神》、《大猫,小猫》等。还可以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如《狮子王》、《寻梦环游记》等帮助孩子理解死亡。

第二阶段,借助动物、植物等“非人类”与孩子谈死亡。

5~9岁的孩子对于死亡的认识是“一知半解”的。他们会认为死亡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也可能因为死亡的不确定性产生一些对死亡的恐惧、焦虑情绪。

这个时候,家长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养宠物或者植物的方式,如养一只兔子、金鱼或者一棵向日葵,帮助孩子理解、体验生命的过程,以及生命的死亡。

在养宠物或者植物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当动物或者植物死亡时,既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也要注意及时疏导。

第三阶段,在探索“生的意义”中与孩子谈死亡。

与孩子谈论死亡,进行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了解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9岁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死亡的理解也越来越成熟。这个时候,家长可以从更深的层面,更多的引导孩子积极思考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通过和孩子交流“生的意义”来和孩子谈死亡。

例如,可以在日常沟通时和孩子探讨“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觉得生命中什么最重要?”等一系列问题。

也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更深层次的探讨生死的书籍,例如《影像中的生死课》、《西藏生死书》等。

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死亡已经成了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情。疫情日报上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不避讳死亡,才能更好的面对死亡,面对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