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國皇帝身上有鮮卑血統,請問唐朝屬於少數民族政權嗎?

杜衛寧


唐朝簡介

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上承隋朝,下啟五代十國的統一王朝,唐朝歷經太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高宗,武則天以及唐玄宗的統治,而達到鼎盛。

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周邊國家,如日本,新羅,等紛紛派遣唐使學習中原先進的制度。

總結

皇族出自隴西李氏,在當時李氏家族也是北魏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湧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和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據《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後代。北周時期,奉行關隴集團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賜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隋文帝恢復其為李氏。隋朝在煬帝統治期間,營建東都,西征吐谷渾,修建大運河,以及三徵高句麗,終使隋朝在農民起義和貴族雙面夾擊下走向覆亡,唐朝才得以建立。


景粼玖序


一個王朝的民族屬性,其實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其一是自身的認同

其二是外部的認可

1、我們先從李唐的自我認同來看

李唐是有鮮卑血統的,這一點沒有疑問,我們先看一下李家官方的的世系:

從上表可以看出,李淵的母親獨孤氏,皇后竇氏,還有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均為鮮卑人,也就是說,李家的母系可以很確定源自鮮卑。問題是李家這個“李”是否是漢人?

李淵自稱出自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祖上是漢朝的飛將軍李廣,十六國時期的李暠曾建立西涼,被認為是唐朝的先祖。

隴西李氏,是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大族,與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併為中原五姓七族高門。李淵是否真的出自隴西李氏其實是一個很難考證的事情,但李唐自己對這一身份的認可,表明他們認同自身的漢族屬性。

同時,史學家陳寅恪的考證認為,李唐更可能源出趙郡李氏,以下出自《唐代政治史論述稿》:

據可信之材料,依常識之判斷,李唐先世若非趙郡李氏之"破落戶",即是趙郡李氏之"假冒牌"。至於有唐一代之官書其紀述皇室淵源,間亦保存原來真實之事蹟,但其大部盡屬後人諱飾夸誕之語,治史者自不應漫無辨別,笈爾全部信從也。

但不管怎麼說,李唐對“李氏”是認可的,對漢民族的身份也是認可的。

2、後人對李唐怎麼看?

我們知道,朱元璋建立大明的過程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恢復了漢家威議,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便是復“漢服”,但這個漢服並非漢朝的服飾,而是唐朝的衣冠,並將服飾的規定寫進了《大明集禮》和《諸司職掌》中。

所以,至少在明朝人看來,唐朝是標準的漢民族政權。


綜上,大唐的漢民族屬性,自身認同,後人也認可,還想怎樣?退一步說,即使唐朝這個“李氏”本身源出鮮卑又怎樣?鮮卑已融入華夏,且以華夏自居,傳播華夏文明,又何來少數民族政權之說?

漢民族本身便是一個以“文化認同”來區分的民族,百越之於華夏,與鮮卑之於華夏沒有區別,今天我們還會計較南方人有多少百越的成分嗎?

再舉一個外國的例子,當今的伊朗認同波斯人的身份,土耳其認同突厥人的身份,這與其本身融入了多少其它民族的血統其實關係並不大,關鍵還是自身的文化和民族屬性的認同。


心向青山


最讓人無語的一個歷史學現象是「都沒有去研究一下鮮卑是啥血統,卻能信誓旦旦聲稱鮮卑血統。」

從家族而言,你可以說與你家有血緣關係的就是存在你家的家族血統。但是從民族層面來說,涉及的就是分子人類學了,否則談啥血統呢?鮮卑是啥基因類型都不知道,就成天高喊著鮮卑血統,這既是有病,也是無能。

舉個例子,楚國和吳國乃至杜宇古蜀都是殷商時羌方派出先羌繞道返回去瓦解殷商聯盟的。若干年後周滅商,羌方大規模返回構成中原民系。又若干年後秦人西戎羌系返回。問,如何看待這些羌系的血統,算血統融合嗎?更有趣的是,殷商時繞道返回的羌系並不是整個家族支系整體返回,而是各家族分別分出了一部分返回。這就造成了後來遊牧區未返回的羌系與農耕區返回的羌系基因在試驗室裡沒法區分。兩個區域都有。比如湖北地區有大量的O3F117基因類型,而F117正是匈奴其中的一個主流基因類型。這樣的血統又怎麼看待呢?

更更有趣的是湖北話存在大量彈舌頭語音,是漢語方言裡最類似阿爾泰語的類型。我聽過無數專家學者信誓旦旦地說北方話是胡化漢語,但是用北方話為依託去尋找域外類似語言,卻找不到。反而湖北話找到了類似特點。說到這,我估計有強迫症患者會說,湖北被蒙古或被某某群體置換了。那好,我都不想罵他。我就問,我能找到湖南方言裡類似英語的詞彙成分。這又怎麼解釋呢?難道是源自鴉片戰爭?所以,我只能說,有的人是主觀上想營造他想要的那個答案結果。就好比父系基因表明北方漢人血統很純,於是就有人叫嚷

O3基因源自草原,不是漢族基因。我天,O3基因比例最高的是中原吧,而且南北漢人都如此啊。更要命的早期山東山西河北的龍山文化就是這個基因啊,羌系是北三苗,苗瑤也是O3啊,只是子類型不同,可以區分而已。所以,當一個人執拗於某個想要的結果時,在他那裡就不會有真相了!

書本歷史研究者更可笑,他們只是把文獻記錄當歷史,其他的一概熟視無睹。更要命的是他們並沒有能力研判和分析書本記錄。尤其面對早期的記錄模式時他們直接看不懂。因為早期歷史記錄模式是一種文化記錄模式,裡面摻雜了迷信道統和文化屬性暗示成分。你不研究古文化,你怎麼可能會明白是啥意思呢?我通過道統文化破解鎖定了隋唐的族源屬性就是羌系道統。而且是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刻意強調的。以至於到了大明朱元璋時代恢復漢室時也刻意強調了一遍道統,甚至追憶的都是隋唐。朱元璋從山西移民到全國,我就想問有些人,你們說北方無漢人了,難道朱元璋這個興漢者瘋了不成?又好比朱元璋封關禁海難道也是瘋了?不是吧,如果沒有南宋引入外來禍水造成的危難,他又何必呢?聯繫到明朝對外來遺民的屠城和閹割政策,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邏輯是成立的。

你要說隋唐有鮮卑血統,那你首先得把鮮卑是啥血統研究出結果了。否則,哪有這個資格提血統啊。今天分子人類學就是突破口,並不會比高科技難。甚至拓跋氏潰逃者都在怒江地區和白族裡。而且還有墓葬,還有今天的人群基因可以分析。

我個人是有一定答案的,鮮卑並不是一個單一血統民系。這也鮮卑,那也鮮卑,其實他們之間都不是一回事。比如丁零鮮卑是丁零回鶻,今天的維吾爾是回鶻白種部分融合了別的種族民系的集合體。維吾爾原本是日耳曼基因,屬於鬼方大夏體系的白種部分。所謂鮮卑就是鬼方大夏為基礎的。問題是漢族裡幾乎沒有日耳曼基因,鬼方里的黃種是大鯀族,但漢族裡的大鯀族基因更多存在於江浙地區,是原越國後裔。有人說漢族被置換了,那我想問,為何越國後裔沒有被置換呢?難道是黑科技,精準置換?所以說,要點臉好不好?

有的人還說契丹人、金朝女真人融入漢族了,問題是契丹不僅有原吳國羌系基因,還有大比例的原吳國泰族基因O2a。這個基因在契丹後裔達斡爾裡有很大比例,在西遼所屬的西域也有,甚至回民裡都有,但是北方漢人裡不多。而且目前發現曹操就是這個基因,曹操故里亳州正是殷商發跡的地點。泰族和朝鮮族本身就與殷商關聯度更高。在原本北方就存在泰族基因的基礎上,為何融入漢族的契丹沒有明顯顯示出改變北方漢人的些許痕跡呢?金代也一樣,女真是什麼?是漢族基因嗎?不是吧,影響在哪裡呢?我還可以明確地說女真裡最多的是朝鮮基因,女真是殷商後裔,屬於朝鮮半島之外在東北地區的存在。就是說與朝鮮基因有關,但又不是朝鮮半島的。女真裡也不止朝鮮基因,但也沒有改變北方漢人的基因比例。甚至朝鮮基因在漢族裡是罕見的,沒法納入基因比例圖。

我的結論很簡單,隋唐時的所謂鮮卑絕大多數並不是真的鮮卑,而是羌系北三苗,與漢族血統是一樣的。當然也有鮮卑,比如宇文氏就有可能是,屬於秦代時在西伯利亞的大夏遺留,應該是大鯀族基因。但人口有限,故沒有造成明顯影響。而歷史上很多所謂鮮卑都不是真的鮮卑。丁零鮮卑沒有讓日耳曼基因流入,這又說明鮮卑這個各方聯合的集團在隋唐之前對漢族的血統成分沒有造成太大影響。否則不可能不存在這個分支影響下的日耳曼基因的。隋唐時的鮮卑則與漢武帝留下的金日磾一樣,都是羌系北三苗,血統與漢族一致。為何匈奴人在五胡亂華時打出漢家旗號,因為是同族啊。只是秦滅導致了對峙,漢匈戰爭導致斷絕關係。這個分離時間是很短暫的。還沒有秦人在西周四百年後返回的時間跨度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