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並非明君,為何還能使南宋與金形成對峙局面?

雨沐青辰


宋高宗是當時中原封建王朝的旗幟,在國破山河碎的歲月裡,每個有血性的青年都願拿起武器抗擊敵人。武有,宗澤,韓世忠,岳飛,文有李綱等,國家上到耄耋老人下至稚子孩童團結一致,金朝就沒有這麼大的力量繼續打宋了。


青梅論酒


宋高宗雖然不是明君,但絕對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的話,可能就被金統一了,如果是明君像柴榮那樣的話,也可能把金統一,但這兩個卻恰恰不是所以這樣的君主就決定了當時南宋與金對峙局面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君主,而是當時的歷史環境造成的。具體有如下原因:

1、當時宋朝人民對宋朝的感情還在。宋朝自開國對文人學士就比較優待。多老百姓其實也比較寬鬆。從後邊南宋軍民能夠十萬宋人投崖山就可以看出,當時老百姓對宋朝還是有比較深厚的感情。

2、金人的野蠻行徑讓宋人覺得被攻佔後會生不如死,必然會奮力反抗。當時金在攻佔北方後的燒殺搶掠行徑讓宋朝軍民反而產生同仇敵愾的勇氣。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樣金再南下的過程就會比較困難了。


3.及時的出現了像岳飛,韓世宗這樣的名將。宋高宗能夠在和金和談的道路上走下去,其實還是靠了這些名將的能征善戰,為宋高宗和談形成了有利的條件。

以上是宋高宗時期,能夠與金形成對峙局面的原因。


新足記


金國原本就是一個小部落,它的滅遼,很大程度是因為遼國

自身矛盾重重,導致內部土崩瓦解,靖康之恥發生後,金國立了張邦昌為帝,根本原因就是金國一時間還無法消化如此大的領土。


金兵退去之後,張邦昌自覺無法立穩腳跟,就請哲宗廢后孟氏垂簾聽政,康王趙構原本是要去金國和談的,走到半路被大臣宗澤勸阻停了下來,以河北兵馬大元帥身份,率軍抵禦金軍,等到靖康之恥後,孟氏以太后名義迎趙構稱帝,趙構就是南京應天府即位,是為宋高宗。


趙構即位之後,中國北方大部分領土依舊掌握在宋朝手中,君臣之間關於是否遷都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趙構並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他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安危,防止自己成為下一個宋徽宗、宋欽宗。趙構決心遷往南方,第一目標是揚州,這次南渡也使得主戰派逐漸被皇帝疏遠。


建炎元年,處於鼎盛時期的金軍再次南下,此次金軍兵分三路,西路軍從山西進入陝西,中路軍向洛陽進軍,東路軍向河北、山東地區進軍。三路大軍勢如破竹,兵鋒直逼汴梁,好在宗澤成功組織了東京保衛戰,加上金軍後勤出了問題,不得不退軍。


這次戰役暴露了金國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金國可以實施閃電戰,派出軍隊千里奔襲,但是由於女真人口數量不多,無法維持佔領,形成有效統治,無法將自己的前進基地遷往南方。

建炎二年,金國開始了第二次南侵,金軍依舊兵分三路,但是這一次金國把目標對準了揚州,東路軍完顏宗弼率領軍馬直搗揚州,試圖通過千里奔襲直接擒獲宋高宗,但是高宗早就逃走,渡過了長江,金軍面對滾滾長江水,無奈只能再次退兵。這一次被嚇破膽的趙構直接選擇遷都杭州。


宋高宗遷都杭州,一方面確實避免了金軍的快速打擊,畢竟金軍此時的作戰臂長無法到達杭州,另一方面則直接把原本北方領土給放棄了,由於皇帝南渡杭州,北方領土過於遙遠,無法顧及。


建炎三年,金國方面做了最後一次嘗試,完顏宗弼以山東為基地,進攻江南地區,企圖一舉消滅南宋王朝,完顏宗弼在採石磯渡江,擊潰了建康的防守之後,迅速南下,等到金軍到達臨安之後,趙構直接乘船出海,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為了逃難躲在海上,這次逃亡徹底挫敗了金國想要快速消滅南宋的企圖,雙方從此進入均勢狀態,完顏宗弼在撤退之時,在建康黃天蕩被韓世忠阻擊成功,這次戰役勝利打破了金軍不敗的神話,也終結了金國軍事的上升勢頭。


紹興十二年,南宋以殺害抗金名將岳飛為代價,與金國議和,回到了以進貢換和平的傳統,宋金以淮河為界,這是兩國軍事實力在平衡的產物,宋金雙方從此進入均勢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