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行左轉“摞”一起,想錯個車位都難!濟南不少路口亟待優化

近日,一篇關於濟南修路理念的網文引發輿論關注。文中提到不少片區的道路存在直行兼左右轉的問題。4月13日,記者對濟南市高新區、歷下區、歷城等區的道路進行了探訪。不少道路因為較窄而被過度利用,反而造成效率低下。濟南雖然已對不少路段進行渠化,通行效率大大提升,但仍舊有不少道路亟待優化。

直行左轉“摞”一起,想錯個車位都難!濟南不少路口亟待優化

四車道設置12個方向

平峰時期也堵得不輕快

位於省城高新區的康虹路為雙向四車道,在康虹路與奧體中路交叉口是自西往東直行兼左右拐。上午10點,記者在該路口看到,即使已經過了高峰期,但是該處仍舊出現了擁堵現象。

擁堵的原因不難分析,從西側過來的車流,可以直行通過奧體中路進入康虹路,右拐進入奧體中路,其中右拐的車流會與人行橫道的行人發生交匯,正好堵在了奧體中路中間。而從東側往西穿過奧體中路的車流,或者直行進入康虹路,或者左拐進入奧體中路,正好與自西往東車流匯成一體。

會展路與崇華路交叉口,四個路口均為直行兼左右拐設置,如果車流較小,可以疏導12個方向的車流。但是到了早晚高峰,本來路面就四條車道,12個方向的車流就會混雜到一起。

上午10點半記者注意到,該處仍舊時不時出現擁堵,原理幾乎與奧體中路相同。所不同的是,崇華路和會展路都很窄,想錯開車位行駛非常難。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會展路與會展西路路口、會展路與會展東路路口。值得一提的是,會展路的南北兩側還停放著一排社會車輛,讓原本就擁堵的路段顯得更加擁擠。

會展路與會展東路交叉口也是直行兼左右拐設置,可能是為了防止非機動車道被佔用,有關部門還設置了隔離護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道嚴格分開。護欄在會展路與會展東路交叉口南側也有一處,另外倆路口卻沒有設置,不知是何用意。

天橋區堤口路與西工商河路交叉口也存在類似現象。“從西往東南方向右拐進入工商河路,這裡有個右轉紅燈,只能在東西方向綠燈直行的時候才能轉彎,但這時候也是行人和電動車通過的時候,這就人為造成了擁堵。”省城的哥姜師傅說。

部分四車道能夠實現分流

不少新建道路路口增車道

雖然四車道比較窄,但是記者在探訪中也留意到,不少四車道的路段通過在路口施劃標線的方式實現了車道的再次分流,沒有采取削減綠化帶的方式,而是通過壓縮車道的方式疏導交通。

南北走向的穎秀路為雙向四車道,也是直行兼左右拐設置。但穎秀路不同於其他道路,在靠近沁園路大約百米處,地面上畫成了六車道,虛線改為了實線,中間一條車道變為了直行,這樣就分出來了三個方向的車道。其中右側車道只能右拐進入沁園路,這樣就實現了分流,行車也較為通暢。

歷下區盛福片區中林路是一條去年新修的道路,目前道路正在進行綠化。由於該片區正在開發當中,再加上處於平峰期,路上車輛並不多,上午11時許,記者在中林路與舜華北路交叉口看到,該處沒有出現壓車現象。

中林路主體為雙向四車道,但是在與舜華北路交叉口記者注意到,從東往西的兩車道變為三車道,從南往北依次為左拐、直行和直行右拐。而兩車道的時候為左拐和直行右拐。增車道的方式是把路口的綠化帶削減了一半。綠化帶仍舊栽植了行道樹,綠化效果並沒有降低。

省城駕駛員姜師傅提到,在明湖西路與濟安街路口、北園大街與三孔橋街北口,交警部門設置了分散放行的車道和信號燈,交通秩序要比此前好很多。“但仍有很多道路存在直行、左轉或者右轉的問題,開起車來確實不大方便。”

直行左轉“摞”一起,想錯個車位都難!濟南不少路口亟待優化

省城多條道路已進行優化

改造提升後通行提升四成

如果說修建道路解決擁堵問題的硬核措施,那麼對部分擁堵路段進行渠化設計則是通過針灸方式對症下藥。濟南城區東西狹長呈帶狀分佈,職住分離明顯,綿延30公里的經十路每年有三千萬輛車通過,燕山立交作為經十路連接二環東、二環南重要節點,擁堵問題屢遭吐槽。

2019年11月,濟南交警分析提出擁堵路段改造需求,交通部門會同設計單位研究確定改造方案,園林綠化給予大力支持,對燕山立交東側匝道、經十路漿水泉路口、漿水泉路西南側等5個點位進行了綜合施治。

記者瞭解到,燕山立交橋東側下匝道處將原進口西側80米處新增出口,將原進口向東平移50米提前分流漿水泉路口左右轉車輛。在10天內即完成全部改造任務,同步對橋體西側兩處調頭車道,實施拓寬改造。

高峰自東向西排隊長度370米,南北禁左後,調頭車輛加劇東西道路擁堵。非機動車佔壓人行道,阻礙通行……這條路就是大名鼎鼎的華龍路。因為老百姓反映強烈,濟南交通、交警、園林對該路進行了整治,效果明顯。

來自濟南交通局的數據也能說明問題,華龍路北側由三車道(左轉、左直右、右轉)拓寬至四車道(左轉、左轉、直右、右轉)增加左轉調頭車道後,左轉(東向南方向)通行能力提升約40%,電力環網櫃遷移後非機動車道通行能力提升約30%。

玉函立交原先橋下僅設置北向北調頭車道,南向南調頭車輛需繞行經十路等候三個信號燈,造成出行不便。今年3月,該處堵點進行了改造,將原北向北調頭車道改為南向南,在遷移綠化帶處新增一條北向北調頭專用道。改造後早晚高峰南向南掉頭量約110輛/小時,提前分流降低了直行擁堵程度約8%,橋下連續左轉量降低約19%。

不能等建好了再去優化

應該規劃設計先行

按照記者的探訪,出現這種直行兼左右轉車道的道路多數為雙向四車道,在老城區以及高新區情況比較普遍。老城區不難理解,畢竟老城區建設的時候年代久遠,道路規劃標準較低。

不同路段的情況也有所不同,比如說,山大路和山大南路交叉口,山大路為雙向四車道,從北往南設置了直行和直行右拐車道,因為山大南路非主幹道,從山大路右拐進入山大南路的車輛較少,該處擁堵情況要好不少。

省城的哥王師傅說:“高新區包括唐冶一些道路,很多規劃的是雙向四車道,要想增加車道也不現實,當時規劃的時候可能也沒有意識到這些片區會發展那麼快,車輛增加這麼多。20年前二環東就是郊區了,現在誰敢叫唐冶郊區?對道路堵點進行優化可以說勢在必行了。”

道路渠化一般採取設置交通島或者交通標線、標誌來疏導、引導道路交通流,使交通流暢,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行車安全,確保過路行人安全。渠化改造相當於對道路進行“微創”手術,但這種微創手術卻不容易。

記者瞭解到,道路渠化改造涉及到交通、交警以及園林等部門,還有涉及到沿線的單位。比如,如果要削減綠化帶,則需要園林部門同意,重新進行劃線則需要交警部門研究。如果再碰上地下的水電暖管線,則需要協調更多的部門和單位。

而有道路規劃專家建議,道路資源越來越寶貴,需要“精耕細作”,尤其是一些新建道路,規劃部門在進行道路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到未來的交通流量以及片區發展,而且要多方考量,既要提高小汽車的通行效率,也要考慮到非機動車及行人的通行需要。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飛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