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這兩天電影《少年的你》上演了,首先感謝導演和演員的傑出表現,帶給我們震撼的觀影感受,他們優秀的情緒表現力,深深的觸動我們的內心,在帶給我們焦慮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思考。

不少家有青少年孩子的父母們對我說自己很焦慮,非常擔心自己孩子是不是也有欺凌和被欺凌的情況。他們也想知道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生存的更安全些呢?

我認為心理學上給到一個好的建議是:父母需要經常性的接收和解讀兒童青少年的情緒報警信號,及時的包容和轉化他們的情緒壓力,促進他們的高級理性大腦對低級情緒大腦的管理。

第一步,父母需要學會如何接收和翻譯解讀孩子的情緒預警信號。我們說,為什麼理解情緒的報警信號這麼重要呢?回到電影中,開頭的時候,陳念看著班上一個女學生在不停的做小動作,陳念不只看到她的動作,也接收到,並且解讀了這個女生的焦慮情緒信號,進而放學後陪她一起走,可能就拯救了另一起少年自殺的悲劇。而如果說,陳念只是看到她的動作,而對她發射的情緒信號無感,陳念只是說:“唉,這位同學不要動來動去了,好好上課,以後要考大學的。”那麼,陳念就可能失去了寶貴的拯救她的機會。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這個片段對於父母來說有著很強的啟發意義,為何?因為,父母需要意識到,孩子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他們一定會處處散發出求助的情緒信號,比如,各種痛苦的表情,古怪的不合邏輯的行為。如果,老師,警察,社會工作者接收不到,或者接收到了卻又沒有做進一步處理,那麼,我們父母就是孩子最後一道防護網。

比如說,電影中,警察鄭易(正義)就告訴陳念說,你要是害怕就給我打電話。但是,這個保護力度現在看來是顯然不夠的,因為,陳念在揭發了暴行之後,邏輯上她一定會預想到有報復要出現的,所以,對陳唸的保護應該是馬上進行的,比如,警察和校方護送,或者告知父母加強保護。片中的措施比較薄弱,就是鄭義對陳念說,有事情打我電話。然後,當陳念躲在垃圾桶裡給鄭易打電話的時候,鄭易又一次沒有接收到陳念發出的焦慮的情緒信號。最後,陳念感到自己極度不安全了,只好恐懼的向外求助,結果就是小北一個缺乏資源和本身就處在青春期幻想階段的人,把原本就是暴力的事件,發展到更加暴力,註定了暴力的最終結局,唯有傷害和死亡。

令人悲嘆的是,如果陳唸的母親能接收到,翻譯解讀出陳唸的焦慮情緒信號,那麼,憑著電影中她展現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母親的責任感,她也會有能力來保護自己孩子的,那麼,完全可以避免接下來的悲劇。可惜,她一次次的錯過了來自女兒的情緒報警信號。

所以說,情緒和語言一樣,都是一種信號,都具有強大的保護個體和使個體適應環境的功能。作為父母不但要學會解讀自己的情緒信號,還要幫助孩子理解他們的情緒信號。

就好像一個故事說,一位父親讓兒子做一件超出他能力的事情,兒子不可避免的失敗了,兒子在絕望的時候,父親說,你再想想還有什麼方法?兒子依舊絕望的說沒有了。這時候,父親說,你可以找我求助啊。這個故事說明,學會發出求助信號也是一種重要的生存策略。

父母要明白我們人類是天生就有情緒信號系統的。

我們如果解剖一個人類大腦,會清晰的看到三層結構。三重大腦學說認為,底層是爬行動物腦,中層是哺乳動物腦(情緒腦),高層是人類腦(理性腦)。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底層爬行動物腦,是基本生存的主要控制中心,包括所有調節功能(心跳、呼吸、吞嚥等)。爬行腦同時也包含一些基本的動作/行為功能,用以獲得軀體生存和物種保持:簡單、原始的攻擊性;求愛/交配行為;以及領地防衛。從性質上看這些行為似乎是自動化和儀式化的。

中層是哺乳動物腦,提供我們各種情緒的功能,這裡父母們需要知道情緒有著重要的適應價值,是一整套保護生存的無意識的,自動化機制。 今天我們主要談恐懼和焦慮的預警機制。

在《情緒是什麼》一書中,喬瓦尼博士說:“恐懼是最基本的情緒之一,它通常的定義是對即將來臨的威脅或危險做出的反應。當我們感到恐懼的時候,通常會針對某種具體的東西,比如面對獅子,蛇或乘坐飛機。從進化的角度講,恐懼是一種具有保護作用的特性,對生存至關重要。它使得我們的感覺變得敏銳,讓我們的身體為應對突然出現的危險做好準備。如果感覺不到恐懼,我們就不會躲避有可能會威脅到生命的危險情況,就很容易喪命。在看到鯊魚時候,恐懼會讓我們快速遊向岸邊。一旦鯊魚不再是威脅,恐懼就會消失”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關於其中如何“讓我們的身體為應對突然出現的危險做好準備”的意思是,如果一個游泳高手遇到一條鯊魚,那麼,他會馬上出現一個無意識的恐懼情緒,此時,他大腦內的杏仁核會直接激活喚起中心,大腦釋放去甲腎上腺素,身體釋放腎上腺素,整個身體達到一個“興奮狀態”,然後,整個游泳高手的整個身體變得高度警覺,時刻準備應對“危險”。這時候,迷走神經系統會自動化的選擇“fight or flight ”(要麼打,要麼逃),還有“僵住”的三個選項。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比如,你盯著這幅畫看,馬上就會有微弱的恐懼體驗,即使你知道這是假的。這種感覺會讓你很不舒服,你要擺脫它,第一種策略,可以繼續觀察和思考,明確這確實是個假的,這就等於你選擇了鬥爭,fight。第二種,也可以馬上翻頁,不看它就好了,就等於你選擇了逃跑,flight。第三種,就是你“僵”在那裡,這時候你的大腦可能會因為過於焦慮而“死機”了,這種策略等於一種否認現實,在極度恐懼的時候,可能會被大腦無意識運行。

電影中,魏萊三人組控制和凌辱胡小蝶的時候,她逃不了,打不過,那麼,最後,她的大腦自動化的“死機”,她就背靠著牆壁“僵”住了。這種策略有時候有效,欺負的人可能會感覺無趣而離開,但是,這種策略因為是被動的,可能會造成胡小蝶自我意識上的斷裂,人格結構上的脆弱,就好像你的自我意識是一本書,現在這個書缺失了幾頁,而你又不知道這個缺失是怎麼回事,因為,“僵”在那裡的時候,大腦無法加工信息形成記憶。這形成了另一種恐懼。然後,人格的脆弱感又會進一步加重胡小蝶的無助感。當然,要是胡小蝶主動的選擇說,我通過“裝死”來應對她們的欺凌,那麼,她多少還是有自主感和控制感的,事後創傷可能會輕一些。

歷史上,“僵”住的人很多,比如,奧斯維辛集中營中的人。後期有些人被解救後,依靠心理的韌性恢復了健康,但是也有人選擇自殺了。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大家在這裡要注意人和動物的一個區別,就是如果鯊魚遊走了,動物也就不恐懼了。它們會繼續該吃吃,該喝喝,享受生活,直到下條鯊魚出現,再次恐懼。

但是,我們人類卻不同,因為,我們進化出了高級大腦皮層,所以,我們有了記憶和語言符號系統(想法,成念,可能也契合導演起的名字陳念),而有了記憶和語言符號系統的好處是可以根據過去的經驗做計劃,降低受傷害的風險,壞處卻是我們的大腦讓我們為了很多的記憶和語言符號系統(想法)而恐懼。

第二步: 父母需要學會區分恐懼和焦慮這兩種情緒。恐懼是有一個具體的對象的。但是焦慮沒有那麼簡單。焦慮通常是指對不確定事物的恐懼,我們無法解釋那是什麼事物,甚至也無法確定它們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位置。它們是不可預測的,通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一定存在的威脅的預感。

放在電影中,陳唸的主要情緒其實就是焦慮而不是恐懼。她被魏萊不良少女團伙欺負的時候,她的情緒是恐懼,但是,當她們離開之後,陳念就可以不恐懼了。但是,因為陳念是人類,所以,陳念用語言發展出了一種信號,可能是一個念頭,比如“我可能下一刻就會被魏萊威脅”,從而,這個 “念頭”也可以啟動恐懼迴路了。

對比男主人公小北(我理解是“小背”的意思,指走了一次小背運)就沒有太焦慮的表現,事實上小北的生存環境要比胡小蝶和陳唸的更差,經常處在暴力衝突中,生和死的邊緣,但是小北卻沒有表現的很焦慮,或者想到要自殺。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原因可能是他十三歲就開始適應底層社會的各種危險刺激,發展出保護自己的獨特方式。其中一個信條是:“要麼我欺負人,要麼人欺負我”,除此之外,他不做太多進一步的思考。從生存路徑選擇上看,小北更依賴原始的哺乳動物腦的情緒機制,這種機制可以讓小北快速釋放情緒能量,緩解壓力。不過,缺點是小北很難進行長期性的計劃,來系統的,建設性的改變自己的人生。當然,更合理的原因是,他沒有穩定的生存環境來讓他發展高級的理性腦,比如接受教育。所以,他只能依賴情緒腦,靠一種本能的直覺生存。

但是陳念嘗試用高級理性大腦來計劃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她的適應環境的方式就有更多的創造性和建設性,未來可能會有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不過,缺點就是這種機制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和長期的教育投資,另外,個體因為有了更多的“念頭”,所以有可能會激起更多的焦慮體驗。也可以說,陳念是把殘酷的競爭搬到了腦海中進行,而小北是在身體層面進行的,陳唸的焦慮更多是精神性的,而小北的是身體層面的。

剛才我們說,一個簡單的“念頭”或者想法,就可以引發想當於真實恐懼物的體驗了,比如, 想到“我要是考不上大學”,就可能引發陳唸的焦慮。再比如,魏萊跪著求陳念寬恕,引發她的焦慮的想法是,“我要是參加不成高考,我爸會拋棄我的。”

而在陳念面對胡小蝶屍體的時候,她可能有了另一個念頭,“她的死,我是不是有罪,面對罪惡,我是該鬥爭還是逃避?我又會不會是下一個被欺凌致死的對象”這些念頭顯然都會激活她的焦慮迴路。”同時,此時此刻,她還一定會有同伴死去的悲傷和憤怒。這些深刻的情緒和思想,一個青少年是很難獨自處理和理解的,那麼,陳念就進入到一個極度焦慮的情緒狀態中,她感覺到危險在逼近,但是,她說不出來。她是需要幫助的。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第三步:父母需要幫助孩子緩解高壓的焦慮情緒。焦慮情緒狀態是一種應對高壓力的策略,需要消耗大量心理能量的狀態,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會造成身體和心理的損傷。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如果,我們用生命能量的角度來看,青少年的情緒系統就是賽車的發動機,不斷的給青少年的自我發展提供能量,這些能量必須轉化成語言或者行為來釋放出去。但是,如果青少年無法疏導情緒的能量,就可能造成因為發動機內部壓力太大而爆缸,情緒系統被損壞了,賽車熄火了,青少年進入一種無意義的抑鬱中。

上面,我們區分了恐懼和焦慮這兩種常見的情緒,其中,最主要的是父母要了解到,在我們大腦中,焦慮情緒和恐懼情緒是共用一套神經迴路的,也就是說,焦慮和恐懼都會讓人產生很痛苦的情緒體驗。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上圖引自《情緒是什麼》喬瓦尼佛且多博士著,說明恐懼和焦慮共用一個腦回路,焦慮會激起和恐懼一樣的情緒體驗。可以看到當焦慮迴路被激活後,生命能量被激起後,需要疏導出去,通過語言或者行動,否則,大腦會持續處在應激狀態。)

用現代心理學家貝克教授的話來說,長期的焦慮情緒得不到緩解,會產生下面四方面的影響。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大家對照電影一看,陳唸的各種表現很符合上述的症狀。說明她處在極度焦慮之中。因為,有著太多的想法會激起她的焦慮迴路,比如,魏萊可能威脅她,母親的客戶會來討賬,小北可能會出事,小北想要和她發生性關係,她感到自己對胡小蝶的死有責任,她萬一考不上大學怎麼辦,她萬一愛上了小北怎麼辦......

陳念不一定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麼,但是,她的焦慮迴路已經啟動了,於是,她的身體被緊急調動起來,各種能量被緊急調動起來,準備“打或逃”,也就是要做點什麼。

這時候,如果有人幫助她好好理一理,告訴她,“你的情緒這麼焦慮,身體這麼緊張,是因為你感覺有些“危險”在靠近,哪怕這些危險只是一些想法而已。我們一起看一看你都在擔心些什麼?我們又可以針對這些“危險”採取什麼措施。”

這個方法其實就是ABC法,相當簡單,但是效果卻相當強大。分三步,

第一步:把焦慮的生理反應當做一種預警信號(Alarm),說明有危險在逼近。

第二步:幫助孩子找到這個危險源,其實就是一個信念,想法(Belief)

第三步:幫助孩子發展更有效的解決方案(Coping)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通過這種共情的溝通方式,在加上陳念本身的聰明資質,很可能會幫助她找到此時此刻她害怕的“念頭”是什麼,又通過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它。這樣,就會有效關閉陳唸的焦慮預警系統,從而,停止緊急調用大量的生命能量來應對“未知的危險”,而這些能量可以被按部就班的引導到陳唸的長期規劃中。

但是,從電影中,我們無奈的發現她身邊缺乏這樣的人物和機構,小北可能給了她一些人身安全感,但是,小北缺乏足夠的成熟和智慧來給她更多的保護和支持。

於是,在持續焦慮的情況下,這種應激狀態的心理生理狀態會很快耗竭陳唸的各種能量,從而,很可能步入抑鬱,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就是無論我做什麼都不會改變我的痛苦。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陳唸的這個表情就可以理解為抑鬱,一種絕望和無助感,彷彿無路可走了。但是,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她依舊是有很多的路的,只是她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持續幫助才能重新看到和找到這些路。)

電影開頭的胡小蝶就可能是因為要多次應對欺凌這種可怕刺激,而產生了長期的焦慮情緒,最後,出現抑鬱,精神過於痛苦,於是自殺。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好了,寫到這裡,想必很多家長已經急切的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幫助自己的孩子走出困境。

第四步:父母可以嘗試應用“手腦模型”和人際情緒溝通來緩解孩子的焦慮心理狀態。這裡先介紹一種幫助孩子處理焦慮,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就是利用丹尼爾西格爾博士發明的手腦模型。

按照丹尼爾西格爾博士的“手腦模型”理論,我們人類大腦的高級理性皮層有著思考,制定計劃,想象力,等高級的卓越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能力可以控制下層情緒腦在焦慮時候的表現。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圖片來自《去情緒化管教》丹尼爾西格爾博士著。)

比如:陳念在多次感到憤怒和絕望的時候,她嘗試用上腦的思想(成念)來管理下腦的焦慮:“考上大學,一切就都會改變了。”這就是一個按照計劃來控制情緒的例子。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不過,又因為陳唸的焦慮情緒太強烈了,而且,她也處在青少年階段,上腦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這種策略很容易失敗。

通過研究發現,高級理性皮層在個體發育成熟的後期才達到完整的形式,也就是說,直到20歲出頭或20--30歲才充分發育完成,這就是為什麼兒童和青少年往往難以按照計劃持續行事,而是會突然衝動的改變計劃,和更傾向於冒險。這也是為什麼區別青少年和成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從腦科學上看,青少年還不具備完整的理性控制自己的能力。這也是研究發現美國青少年前三大死亡原因,第一位是交通事故,第二位是兇殺,第三位是自殺的原因。

在電影中,陳念就因為突然的衝動而將魏萊推下樓梯,一時衝動,也毀了自己的未來。當然,這不能再怨她了,因為,她的上腦已經把理性功能發揮到她那個年齡段,那個生存環境的極致了。

那麼,估計一些家長就要問了,上腦都極致了,還沒辦法解決生存問題,那這算哪門子的解決方案?

大家不要急,第一父母幫助孩子發展上腦是對的,上腦功能越發達,越能管理好下腦。只有陳念為何失敗了,只是她的環境太苛刻了,上腦也沒辦法了。

這時候我們說,還有一種解決方案,也是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是要父母多去幫助這些處在焦慮中的孩子。因為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生來就是準備過群體生活的,所以,我們的情緒系統和語言系統一樣,可以通過人際溝通來得到包容和轉化。

比如下面這個視頻,12個月的嬰兒的負面情緒就經過母親的共情理解轉化了。實驗名稱,僵硬的臉。(still face experiment)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更換封面

02:47 視頻尚未發佈,暫時無法播放


所以,父母們可以用共情理解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包容和轉化毒素一般的焦慮情緒,一旦焦慮情緒緩解了。那麼,孩子就不被負面情緒所綁架而被動了,他們就會自然開放上腦,接受更多的別人的智慧和經驗,進行有效學習來解決問題。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圖片來自《去情緒化管教》丹尼爾西格爾博士著。)

同時,孩子在和父母的依戀行為中,感受到快樂開心的情緒,也會抵消焦慮,抑鬱的情緒。

當然,如果發現孩子已經相當焦慮,甚至抑鬱了,那麼,還是要求助專業的精神科大夫或者心理諮詢師比較好。

從《少年的你》談父母如何幫助不幸遭遇校園欺凌的孩子

最後,祝願天下的少年們都可以安全平穩的度過他們的青春期,也希望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可以多用“手腦模型”和共情技術來促進自己的孩子精神成熟。

歡迎關注本頭條號,後面我會繼續教給大家一些簡單實用的心理技術來緩解兒童青少年的情緒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