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自己五十知天命,為什麼孔子會有天命思想?是無知還是無奈?

偉大的時代


孔子用一段話講自己心性的修養,你們注意哦,心性修養很難,不像佛家、道家講打坐、飛昇,沒有這個事。孔子一輩子做學問,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就曉得立志了。孔子是個孤兒啊!生活環境很可憐的,年輕時很辛苦,父親早逝,家裡很窮,他什麼最苦的差事都幹過。聖人是從苦難中磨鍊出來的,你們諸位太幸福了,每個孩子都是皇帝、都是公主,哪有這麼好的?我小時候都沒有經驗過這麼好的生活,我也是自己磨鍊出來的啊!同樣的道理,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而立”,到三十歲確定了學問、人生的道德修養是這個樣子,真正站起來。

從十五歲到三十歲,這十五年間,孔子痛苦得不得了,所以他說自己三十而立,這個人生磨鍊出來的學問,在三十歲確定了。“四十而不惑”,三十歲確定做修養的學問、磨鍊自己,有沒有懷疑?有懷疑,搖擺不定的。自己生活的經驗,有時候明明做了好事,卻得了很壞的結果,很受不了;有時候心裡反動,就要發脾氣了。所以古人有兩句話,“看來世事金能語,說起人情劍欲鳴“,這兩句話怎麼講?看來社會上只有錢會講話,大家只要送錢就好了,拿錢給人家就一切好辦,”看來世事金能語“,要做官拿錢去買。“說到人情劍欲鳴”,講到人的心理啊,刀劍就要拿出來殺人了,世上人心太壞了,會氣死人的。我引用這兩句話是說明孔子三十而立,再加十年用功做人,十年讀書,十年修養,“四十而不惑”,才決定要做一個好人,不能做壞人。雖然“三十而立”,但看法還會有搖擺,可見修養之難啊!

四十而不惑,再加十年做人做事,“五十而知天命”,這才曉得宇宙觀、曉得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人怎麼會生出來?人為什麼生來是男是女?為什麼在同樣的環境,每人的經歷統統不同?為什麼有的人一輩子很享受,有的人永遠很痛苦?這裡頭有個道理,“五十而知天命”,換句話說,孔子講自己到五十歲才曉得宇宙萬有有個本能的因果規律的作用,都是十年十年的磨鍊。

再加十年的修養磨鍊,“六十而耳順”。我們小的時候讀書,老師講的也聽不懂,同學們講笑話,什麼叫耳順?有同學告訴我,孔子以前大概耳朵聽不見,到六十歲挖耳朵挖通了,這是小時候同學們講的笑話。其實耳順就是看一切好的、壞的,聽人講話對的、不對的,聽來都很平常,都沒有什麼,就像做飯一樣,修養的火候到家了,好人當然要救,壞人更要救,這是耳順,“六十而耳順”。

再加十年,“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得道了。你們現在教孩子們讀古書,看看孔子幾十年的修養,到七十以後,他真正的大徹大悟了,是這麼一個過程。



滌塵梵修


孔子說的話,不無道理,天命論,地命論,神命論,鬼命論,仙協鬼怪,什麼較天,什麼較地,人的記念神的記念日,鬼的記念日,為什較過年,記祖日,也較記神日,記仙,記鬼。新年春節。走親,訪友,新的一年裡,如何如何,這是幾千年的記念日。記念日,記念詞辭語,這個詞語他能代很話話語,和語言。他能代很多各種話題。話是一種題詞,沒有詞語,和話語,怎嗎說話。過正月十五日,定為圓宵節。二月二龍臺頭記念龍的日。清明節記念日,是全國的掃墓記祖日,記念日。七月十五節也是中秋記念鬼魂日。立冬節冬季記念,也較記祖,拜墓節日。總說起來這就是,就較民族的幾千年的傳留習慣。為什麼,較偉大的祖國,總稱,為什麼較民族總稱,以分為各族人的稱號。總合起來,就是偉大的祖國宗稱,國家大,也是一個一個的人促成的,有各族人民,和民族,來成立的一個偉大的國家。我說的對不對。請你看看,大家朋友們,怎麼說的吧,謝謝。,,,











長青93408428045


個人覺得孔聖的這個說法既不是無奈更不是無知,而且是歷經滄桑後的一種大徹大悟!!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裡的“天命”個人認為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上天”之命 。而是事物發展所遵循的自然規律。就像老子的“道”一樣,“可道而非常道,可名而非常名”。我們從出生到長大,悠悠數十載,從“懵懂”到“而立”到“不惑”經歷了悲歡離合, 嚐遍了酸甜苦辣之後 ,才能對人際關係, 對事情變化,有了深深的體悟, 漸漸的瞭解 ,從而洞悉世事 ,練達人情。 方能知“天命”,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少走彎路,才能有所作為。才能使我們每個人都能達到或者接近:居善地,與善天,心善淵 的境界。這樣社會才能良好的發展, 人們才能和諧相處共同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