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商要看胡雪巖,做官要讀曾國藩
上回我們說到王有齡剛上任就遇到棘手案件-漕米交兌,胡雪巖提出移花接木之術,夥同周、吳委員長一同前往上海,遇到人生中第二個貴人,漕幫現任一把手尤五爺,請聽我繼續講解。
胡雪巖夥同王有齡等人一起從杭州沿著運河東行,一路吃喝玩樂,與船家小妹阿珠調笑,倒也愜意。臨近到上海,胡雪巖觀察大家的意思,提議修整2天,張胖子帶著周吳兩位委員長去訪“空門豔跡”,胡雪巖則陪著王有齡四處轉轉。大家都滿意而歸的時候張胖子帶來了一個消息,松江的通裕糧行與漕幫關係密切,近期有十幾萬石糧要賣。王有齡之前對漕運著實下了一番功夫,一聽這消息就知道對路了。
原來漕幫原本應是個富且大的幫派,背靠水運,四通八達,但也因為此而成了松江府、成都府和長沙府的肥缺,各種說法設置攔截,花錢通關,飽受剝削,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疲幫”。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後續將繼續說到漕幫與胡雪巖的來回交集。
到了夜裡大家坐著閒聊的時候,聊到漕糧徵收的話題。清朝當時漕糧增收有五個花樣,一則是“正兌”,直接運到京城十三倉交納;二則是“改兌”,運到通州兩倉“京倉”、“通倉”;三則是交“白糧”,就是糯米,運到“京倉”,供祭祀及搭發王公官員俸米之用,規定由江蘇的蘇州、松江、常州、太倉以及浙江的嘉興、湖州等五府一州繳納。四則為“改徵”,由於一些特殊原因,徵米的改徵糧,徵雜糧的改徵銀;五則為“折徵”,以實物的徵額改徵為銀子。其中“折徵”裡又有4種花樣,其中“民折官辦”,即老百姓納糧,照價折成銀子,由官府代辦漕米衝“正兌”或“改兌”
說了這麼多,其實無非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層層剝削,最終遞交上去的可能是徵收的2/3,而且品質層次不齊。
胡雪巖聽到這一段解釋,腦子裡馬上轉了起來,覺得有路可走,漕幫要賣米,他們剛好要找米來墊一段時間,一拍即合,其他人都愣住,這麼簡單的道理為啥自己沒有想到呢。最後決定,由胡雪巖和張胖子去找通裕糧行,找機會拜見漕幫老爺子,王有齡與周吳委員前去赴知縣之約。
最終胡雪巖的建議是否被漕幫採納了呢?漕幫一大幫派對胡雪巖是怎麼個姿態呢?下回繼續講解。
整本書讀下來,細節故事最為過癮,原本打算3篇將整本書的內容轉述完,但發現細節不表露是在是太可惜了。如果大家覺得挺有意思的,可以去讀原著高陽版的《胡雪巖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