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中日韓加強合作可以更好做些什麼

疫情面前,中日韓加強合作可以更好做些什麼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苗露/攝

編者按

近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組織召開了一場主題為“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韓產業合作”的網絡研討會,來自中日韓各國的專家對於三國如何在疫情影響下開展產業合作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建議。“我們需要加強彼此在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方面的協調,減少不確定性和匯率波動,甚至應該提前考慮即將到來的通脹會給中日韓三國經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是韓國中央大學國際關係研究生院特聘教授安忠榮給出的建議。本版將參會專家主要觀點集納如下,以饗讀者。

中日韓應通過合作確保“V“V型”經濟復甦

韓國中央大學國際關係研究生院特聘教授安忠榮表示,新冠疫情已導致多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幾乎完全中斷,中日韓必須共同努力消除所有相關障礙,從而避免供應鏈的崩潰,特別是需要儘快恢復區域內旅遊業,恢復跨境投資的信心。“我們同在一條船上,應該通過合作阻止經濟斷崖式下跌,確保在疫情得到控制後能實現‘V型’的經濟復甦。”

他認為,雖然中國採用了“封城式大規模測試+隔離”的辦法,韓國採用了“門戶開放式大規模測試+隔離”的辦法,日本採取了“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的測試+隔離”的辦法,但共同的順序是首先撲滅持續擴散的疫情野火,然後恢復區域內通行,最後重振供應鏈實現經濟活動正常化。

他認為,三國應該落實2019年底發佈的《中日韓合作未來十年展望》共識,“承諾努力實現自由、公平、非歧視、透明、可預期和穩定的貿易投資環境”。

他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中日韓需要在三邊峰會框架下儘快舉行三國衛生部長會議,越快召開越好,頻率越高越好,以及時制定共同應對疫情的緊急行動議程。“中日韓三國需要共享準確、透明的時間序列數據和有關冠狀病毒傳播的信息,以年齡、性別和區域為基礎進行區分。這一點至關重要,以便我們可以互相學習並設計更有效的預防機制。”

二是中日韓需要彼此分享各自對潛在感染者進行隔離和測試的方式、速度以及治療方法等信息。中日韓三國是較早經歷新冠疫情的國家,擁有關於疫情的龐大數據庫,可用於制定集體預防措施和聯合開發疫苗。

三是中日韓應根據共同需要合作生產抗疫的醫療用品和設備。某些關鍵零部件不應受到出口管制,應就何時取消三個國家之間的旅行禁令儘快達成共識,企業界人士只要持有各政府衛生管理部門認證的健康卡就可以旅行,然後可逐步擴大到一般遊客。即使是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今年簽署之前或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之前,中日韓三國也需要儘可能地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以儘快恢復供應鏈的正常運作。

四是中日韓應攜手為應對金融領域包括流動性短缺在內的各種問題作好準備。建議擴大中日韓三國貨幣互換規模。“作為應對正在逼近的經濟蕭條和大規模失業的對策,發達經濟體和所有新興經濟體,現在都採取了高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中日韓需要加強彼此在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方面的協調,減少不確定性和匯率波動,甚至應該提前考慮即將到來的通脹會給三國經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中日韓三國需要建立系統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他表示,中日韓不僅應尋求集體預防措施應對疫情大流行,還應通過緊密合作應對各種自然災害。

中日韓攜手加強東亞產業生態體系建設

韓國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院原院長金道燻認為,汽車、電子設備、電信設備、數據處理機器以及造船、鋼鐵和石化產品等領域,人們通常看到中日韓競爭激烈。但東亞製造業的競爭力源於該區域發達的產業生態系統,在乘用車和智能手機產業,三方在中間產品上的合作關係十分緊密。例如,三國間汽車零部件貿易高度密集;再如,中國生產並向日本和韓國出口智能手機,但看一看智能手機零部件的中日韓貿易數據就會發現中日、中韓之間的貿易關係十分密切。

中日韓在乘用車和智能手機產業競爭的同時,產業生態體系運作良好。如果疫情結束後中日韓能共同努力維護加強這一產業生態系統,密集的零部件貿易仍將持續。針對東亞供應鏈如何應對新冠疫情的衝擊,金道燻提了三條建議。

首先,為了減少產業生態系統受到嚴重衝擊,中日韓也許需要考慮在本國建立備用供應鏈,作為跨境供應鏈的補充,但應以不損害東亞區域目前運行良好的供應鏈架構為前提。

其次,在歐美需求萎縮的情況下,中日韓產業合作不應只限於中間產品環節,需要延伸到產業終端產品合作。中日韓在企業之間、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都需要開展合作和對話。

最後,中日韓三國應減少貿易壁壘,加快達成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中日韓在條件可以時應允許和保障對維護產業生態體系重要的商務出行。

三國彼此幫助表現出的寬容慷慨在國際社會樹立典範

日本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任瀨口清之表示,全球化時代比以前更有可能發生疫情全球大流行,未來疫情擴散的風險並不會消失,應該為未來做好準備。

三國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在抗疫藥品和治療方法研發上通力合作,對應對病毒擴散非常重要;政府間的合作應該體現在宏觀政策相互協調上。在東北亞區域,中國、日本、韓國等共同分享著佛教、儒教、道教等東方文化,三個國家對彼此和其他國家的幫助所展現出來的寬容、慷慨以及對不同思想的包容在國際社會中樹立了典範。中日民間在抗擊疫情中表現出富有同情心的合作令人驚奇。相比於政府間合作,民間合作的能力和能量很大。

受疫情影響,日本人開始廣泛接受在線教育系統,更加關注個人健康狀況和長期醫療保健制度。中韓是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國家,日本和中韓可以在這些方面開展合作,日本可以從中韓學習新技術。

推動形成三國製造業分工合作新機制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疫情全球大流行很可能改變經濟全球化的既有格局,供應鏈、產業鏈的區域化、本土化可能成為一個新趨勢。

中日韓產業互補性強,製造業產業內的分工協作緊密,應以共同維護製造業供應鏈安全穩定為重點,推動形成三國製造業分工合作新機制。例如與抗疫直接相關的醫藥、醫療設備、其他抗疫物資等製造業領域,汽車製造、電子通信、機械設備、工業機器人等製造業領域,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推動三國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的上游發展;支持三國企業共同打造製造業跨境網絡銷售平臺和跨境網絡服務平臺等,促進三國製造業產品在彼此市場的流通和消費;在保障製造業供應鏈暢通的跨境運輸、物流、通關、檢驗檢疫、商務人員與技術人員出入境等領域加強協作,促進標準對接,加強監管協同。

隨著疫情在全球的快速擴散,全球性的產業鏈斷裂、供給短缺,很有可能成為現實,並可能引起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應對疫情的嚴重衝擊,中日韓要以維護區域產業供應鏈安全穩定為重要目標,加強三方產業供應鏈安全信息溝通與協調、聯合評估、風險預警等機制建設。

中日韓政府相關部門或相關行業協會應牽頭建立防範中日韓製造業供應鏈中斷的三方信息溝通與協調機制,促進三國製造業供應鏈上的上下游企業之間、相關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復工復產信息和數據及時分享;定期聯合評估中日韓製造業供應鏈安全並提供報告,及時預警風險,為政府出臺針對性的中小企業援助決策提供參考。

中日韓應充分利用三國已經建立起來的公共衛生安全合作機制,在聯合抗疫的前提下,逐步穩妥暢通信息流、物流、人流,推進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建立三國衛生、商務、工業管理部門、海關等共同參與的協調機制,確保三國間抗疫醫藥醫療產品和其他抗疫物資的出入暢通。降低甚至取消抗疫醫藥產品、醫療救治設備及相關物資的關稅。推進三國疫情防控指南相互銜接,及時取消因抗疫需要採取的臨時性人流物流限制措施。大力發展零接觸式運輸、存儲和物流配送。

疫情全球大流行很可能改變經濟全球化的既有格局,並將惡化中日韓外部貿易環境。務實推進中日韓自貿進程,是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重大戰略選擇。三國應加快在服務貿易及投資、知識產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談判,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今年如期簽署。應務實推進公共衛生、醫療、健康、養老、環保、科技研發等產業合作,大力發展中日韓數字貿易,加快落實“中日韓+X”早期收穫項目清單。

在中日韓一攬子、高水平貿易投資協議達成之前,遲福林建議把中日韓醫療健康、文化娛樂、數字經濟、金融保險等重點現代服務業領域的自由貿易政策列入海南自貿港的“早期收穫”項目清單,率先在海南取得突破。

全球性的危機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

東京大學法律與政治學研究生院教授小原雅博認為,中日韓都面臨應對疫情和推進經濟正常化的“兩難”,在現實情況變化與應對措施之間存在不同步,須加快調整的速度以及保持政策的靈活性。

疫情的出現,使經濟社會各方面出現震盪。油價下跌給全球經濟帶來了進一步的壓力,高收益公司債券市場面臨衝擊;全球股票市場連續下跌,危害金融體系的安全;企業倒閉、失業、工薪階層財富縮水等不斷髮生……為此必須採取有力的金融調整措施。

而通過信息共享、知識交流和國際合作來克服民眾的恐懼與剋制“內向化”的政策傾向,可以更有效地遏制疫情。傳染病是全球問題,跨越國界、種族和意識形態。這是一場全球性危機,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中日韓三國須加強三邊合作,充分利用以三國首腦會晤為核心的中日韓對話與合作框架來應對挑戰。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疫情大流行最終都被醫學發展和國際合作所擊敗。日本、中國和韓國應分享知識,並聯合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加快疫苗的開發和診療方法的研究。未來研發得出的疫苗和診療方法,必須作為全球公益事業而被公平分享。不論是政治家還是民眾,都必須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通過增進相互理解與合作來攜手抗擊人類共同的敵人。

數字技術將是克服危機的關鍵

日本國際經濟交流財團專務理事原崗直幸認為,為了應對新冠疫情繼續蔓延對經濟的衝擊,中日韓都需要採取果斷的、大規模的刺激措施來提高總需求。需求的急劇下降,給供應鏈安全穩定帶來負面影響。

原崗直幸表示,我們仍需要對經濟前景保持樂觀和積極。數字技術將是克服這場危機的關鍵。中日韓應利用5G技術來創造超級智能社會,讓人們分享大數據的好處,並利用數字技術創造更多新的服務,各國可基於數字技術重建更加穩定安全的供應鏈。為了減少數字鴻溝,需要普及數字技術教育,使每個人都有能力使用數字技術。當前中日韓三國為了抗疫所採取的擴大社會距離的政策將促進和鼓勵數字技術的發展。

二十國集團(G20)大阪峰會提到“基於信任的數據自由流動”。中國、日本、韓國需要共同推進客觀和中立的規則制定來實現這一目標。中日韓必須堅決反對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在WTO部分停擺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協定等區域安排來促進數字經濟的國際合作。

全球化進程中,東亞區域合作正當時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認為,中日韓應攜手推進區域合作,構建東亞命運共同體,降低疫情的負面影響和“逆全球化”的衝擊效應。

過去20年,中日韓貿易額從1300億美元猛增至7200億美元,2018年,三國相互投資額超過110億美元,成為彼此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三國有較為開放包容的貿易政策、互補性強的完備產業鏈和較短的供應鏈網絡。新冠疫情發生後,中日韓均採取了嚴格的出入境限制措施,暫時影響了中日韓之間的貿易。

為減輕乃至消除疫情的負面影響,三國將更有必要消除貿易壁壘、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壓縮企業經營成本、擴大貿易投資,維持經濟增長和國內穩定。

而且,疫情重創了中日韓與歐美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三國可能將不得不改變倚重美歐市場的傳統路徑,轉而致力於推動東亞區域合作,從而加快中日韓自貿區和中韓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進程,促使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如期生效。在全球產業鏈需求端和供應端被削弱的新形勢下,中日韓之間緊密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優勢愈發凸顯,三國可繼續用好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三國經貿部長會議和經濟高官會等機制,重點在家居用品、高科技零部件、紡織和機電產品等領域鞏固原有產業鏈和供應鏈優勢,在公共衛生防疫和智能醫療設備領域建立新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新形勢下,中日韓有必要舉辦不同級別和層次的公共衛生官員、專家、學者視頻會議,分享各自的抗疫經驗教訓,不斷改善各自的公共衛生系統;在疫情信息共享、打擊疫情假信息、防疫物資援助、醫療技術交流、疫苗聯合研發、衛生危機管控以及醫療體系建設等領域開展合作,及時構建常態化的區域性公共衛生交流和合作機制,以公共衛生合作為“突破口”,推動旅遊、教育等民生領域的務實合作。

農業娛樂數字化等領域合作空間大

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科學與經濟學院副院長深川由起子認為,當前疫情在歐美大流行,導致許多經濟貿易活動中斷,但是中日韓之間的貿易活動有望逐步恢復走向正常,當前應著力推動實現中日韓自貿區早期收穫。

抗疫期間中日韓在農業、製藥業等行業合作需求巨大,中日韓的自由貿易應從農業領域做起,降低或免除關稅,並最大限度地消除非貿易壁壘。抗擊新冠疫情期間,抗疫相關的化學品和藥品貿易也非常重要,日本公司已經將有的相關技術出售給中國公司。日本和中韓應共享這些技術獲得的數據並利用其開展聯合科學研究,促進化學藥品的研發。

人們對娛樂文化產品和服務有需求,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可以把線上娛樂文化產品等列入早期收穫清單。汽車供應鏈合作以及生產資料、機器人、其他裝備製造的合作等也可列為中日韓自貿區的早期收穫項目。

目前,中國、日本、韓國以不同的方式推進了產業數字化,應該攜手製定數據跨境流動和服務規則,積極務實地促進基於數據的現代服務業跨境合作。例如,中國和韓國公司購買使用日本製造的機器人,應分享使用這些機器人的數據,才能促進共同發展。

深川由起子建議中國繼續加大對外開放,更加積極地參與和履行在WTO法律框架下的《政府採購協定》(GPA)、《信息技術協議》(ITA)和《服務貿易總協定》(TISA)中的預定和承諾。

以更緊密的經貿合作應對疫情影響

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徐溱教認為,現在是時候考慮具體的行動計劃,有效減少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負面影響,並有助於促進全球經濟的恢復甚至持續增長。

首先,中日韓應與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北美和歐洲加強新冠肺炎臨床數據、隔離和診療經驗的分享。

其次,中日韓應推進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暫時取消中間產品貿易關稅。韓國中間產品的進口依賴中國和日本,最近由於無法從中日進口重要的零部件,汽車產量大幅減產。供應鏈中斷,中小企業可能比大企業更脆弱。中日的大多數全球性企業也將面臨與韓國公司類似的情況。

中日韓需要對某些特定商品採取特殊自由通關安排來對沖當前全球貿易的收縮趨勢。保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傳播所需的醫療產品和設備的自由通關非常重要。中日韓應保持必要的經濟產品和服務的貿易流量,而不是以邊境限制措施切斷其流動。

中日韓還需要擴大三國間的貨幣互換規模,加強金融部門合作,維持金融市場安全,共同應對疫情帶來的金融衝擊。

新冠疫情惡化凸顯跨境供應鏈的脆弱性,也凸顯建立新供應鏈的必要性。大多數全球性企業將在建立新的供應鏈時考慮並重新評估國家風險,而國家風險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國法規或體系的透明度。供應鏈的穩定性往往與國家體系的透明度成正比。勞動力成本已不再是影響企業國際投資決策的關鍵因素。擁有高科技和較低的國家風險對於建立新的供應鏈來說越來越重要。中日韓政府應改革國內法規,向更透明和市場導向的方向推動產業結構改革。

中日韓應建立未來導向的合作新議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表示,每個遭遇疫情襲擊的國家幾乎都面臨經濟突然幾乎停擺的問題,隨後導致地區和全球供應鏈中斷。各國需要有力、有效的措施,但也需要開展合作,協力應對雙重威脅。

中日韓應在抗擊疫情所需的產品和材料上開展合作,建立分工鏈條和生產基地,一則針對當前需要提高生產能力,二則構建面向未來的產業體系。在緊急情況下,三國可以迅速調動地區性生產能力,以確保抗疫所需物資的生產和供應。

中日韓三國已經建立了廣泛的合作網絡和高層次的對話機制,包括領導人會議和部長級會議,當下,三國應召開衛生部長會議,就開展合作進行規劃,制定應急行動方案。

中日韓經濟相互依賴,應在加強宏觀經濟協調、採取刺激經濟等方面加強溝通,在推動供應鏈恢復上採取共同的行動。如設立中日韓健康旅行卡制度,實現持卡人在三國間旅行和進出境信息互通互認;三國都是“清邁倡議”成員,應推動貨幣互換機制運行,為市場提供資金保障和增加資金供給;中日韓應建立供應鏈安全綠色通道,讓亟需的產品和中間產品方便、快捷地通關和發送,建立供應鏈需求產品清單,對清單上的產品採取快速便利的通關安排;在推進新技術產品貿易上開闢新的合作領域,如高科技的醫療健康、雲服務、網絡服務、線上教育、線上娛樂等潛力巨大。

(本版稿件由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季曉莉編輯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