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谋朝篡位,为何王莽、司马懿被后人骂,杨坚、赵匡胤不被骂?

于野洋


我国自从秦始皇开创帝制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位皇帝。在这些皇帝当中,有的是通过起义登上皇帝之位的,而有的则是通过篡位登上皇帝之位的。

通过起义登上帝位的,起因无非就是因为前朝腐朽,百姓们饿得实在受不了了,所以爆发了起义。用现在的话来讲,那就是“死都不怕,还怕起义吗”?

而通过篡位登上帝位的,一般情况,那就是少帝年幼,权臣把持朝政,最后权臣野心勃勃,谋朝篡位,最后成为皇帝。

在这两种方式中,通过第一种方式登上帝位的,那是顺应民心,没什么好说的,只会受到后人的赞扬;至于通过第二种方式登上帝位的,那么就有点危险了,因为你一旦掌握不好节奏,就会遭到后人的唾骂,最后遗臭万年。

比如同样是谋朝篡位,王莽、司马懿就被后人臭骂,杨坚、赵匡胤却被后人赞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王莽和司马懿

王莽是西汉末年的权臣。西汉末年,王太后的外戚世家王氏权倾朝野,如日中天。王莽身为当时王氏家族的一员,自然也是受益良多。

一直到汉宣帝玄孙刘婴即位以后,王莽俨然已经成为了西汉的实际掌权者。最终,在众人的建议下,王莽接受皇帝的禅让,改国号为“新”,史称“新朝”。

但是,王莽的即位并没有改变西汉国内的现状,反而因其一系列异想天开的举措,加剧了西汉国内的人民矛盾。

最终,即位仅十五年的王莽被杀死在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直到“位面之子”刘秀建立东汉,中原内部才结束了这场纷争。

无独有偶,三国曹魏时期,魏明帝英年早逝,以至幼主曹芳即位。司马懿为了夺得大权,发动了“高平陵事变”。此后,整个曹魏的政权就完全落入了司马家族手中。

到了司马懿孙子司马炎时期,司马炎接受皇帝禅位,登基称帝,建立晋朝。然而,司马炎篡位以后,并没有尽到一个开国皇帝的指责,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尤其是“五胡乱华”,不仅对当时的汉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还严重地破坏了汉人的文化。可以这么说,司马一族除了篡位享乐,根本就没做什么利国利民的事情。因此,它的口碑败坏是好不委屈的。

二、杨坚和赵匡胤

再来说说杨坚和赵匡胤。

同样是逼幼主禅位,杨坚和赵匡胤的功绩可就大多了。

杨坚不必多说,他经受了司马家族一手留下的烂摊子,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完成了中原的统一,并建立了隋朝。他在位期间,对内减轻赋税,对外武力防御,使得整个中原地区的人口得到了快速地增长。

毫不夸张地说,隋文帝杨坚是继秦始皇之后的又一位伟人。虽说他晚年的废立太子的错误决定,使得隋朝二世而亡,但是这依旧无法磨灭它的功绩。毕竟杨广的昏庸,并不是靠眼睛就能察觉出来的。

而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虽然也一直为后人所诟病,认为宋朝太过软弱,但是这真不能怪赵匡胤。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阵地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优势,更因为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产马地。

古代王朝边境的少数民族,之所以一直被中原王朝所忌惮,就是因为他们独特的骑兵战术。当骑兵面对步兵之时,骑兵打不过可以跑,损失可以降到很低,但是步兵面对骑兵之时,如果打不过,往往就是全军覆没。

而中原的农耕性质,就意味着中原王朝对于骑兵的需求及其巨大。而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大宋,就失去了和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对抗的资本。

因此,有宋一朝,面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是采取防守姿态,不是因为怂,真是因为劣势太大。而燕云十六州的失去,是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送给契丹的,和赵匡胤真没啥关系。

再者,宋朝虽然在对外战争中处于弱势,但是其内部的经济发展却极为繁荣。而经济繁荣也意味着宋朝的百姓能够吃饱穿暖,这对于古代的人民来说,是最幸福的事了。

结束语

可见,无论是王莽和司马懿遭到后人的唾弃,还是杨坚和赵匡胤受到后人的赞赏,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有没有带给人民他们想要的。


煮酒听史


同样谋朝篡位,王莽、司马懿被骂,杨坚、赵匡胤不被骂。

是因为王莽、司马懿把治世搞成乱世,而杨坚、赵匡胤则把乱世带入到治世。并且王莽、司马懿没有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而杨坚、赵匡胤则得到当时人们的拥护。

首先,是关于治世与乱世方面的原因。

1.正是由于王莽的篡朝乱政,使社会已稳定发展200多年的西汉王朝分崩离析。社会瞬时进入了,战火四起的乱世年代。

而司马懿的篡朝乱政,则使刚经历东汉末年的乱世转为治世的曹魏,只有几十年的功夫。让人民又进入了不安定的局面。

在任何社会,任何人都想生活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时代。但广大的普通人,又都没得选择。

若碰上像王莽、司马懿这种篡朝乱政的时代。普通的人民也只能有,内心深处无处发泄的的愤昧与唾骂,别的也真是无能为力了。

2.而隋文帝杨坚,则结束了自西晋以来200多年的乱世局面。使国家又重新走向了统一,整个社会又迎来了,稳定发展的局面。

宋太祖赵匡胤,则结末了自唐以来五代十国的又一次乱世局面。使国家完成了又一次的统一,虽然没能统一北方的部分地区,但至少国家回到了稳定局面。

给人民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使人民减少战乱之苦。人民又怎么可能去骂他们呢!

其次,应该是人心向背方面的情况。

1.已统一发展200年的西汉政权,及已稳定发展几十年的曹魏政权。是得到当时的人民拥护的。

王莽篡位后,虽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政策。史称“王莽改制"。它不但没能赢得一些统治阶层的欢迎,更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司马懿控制曹魏后,又传至它的儿子司马昭权倾朝野。到司马昭其子司马炎灭曹魏立晋。虽然司马炎一度统一了全国,但无奈他不是治世之主。

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造成全国的贵族官僚、商贾巨富都盛行攀比奢糜的风气。其后由于继承人的问题又导致了,影响政权稳定的八王之乱。

使人民根本就没有过上稳定的生活。这怎么能不被人骂呢?

2.而生活在乱世中,整天过着朝不保夕的人民。更是盼着早一天,能有人结束乱世。过上一个安稳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人对那些,每一个都随时被替换掉的政权。肯定没有忠诚、拥护之说。

所以,当杨坚及赵匡胤能结束乱世,又重新统一全国。自然是人民翘首期盼的,是人民坚决拥护的。

所以,王莽和司马懿这种祸国殃民。陷国家于内乱中,并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朝不保夕中。必定会遭到人民的唾骂。相反如杨坚及赵匡胤这种,统一国家、结束乱世。救人民脱离苦海,过上安稳生活的人。必定会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


同看风云


“谋朝篡位”的行为在历朝历代都是“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以忠孝仁义治理天下的封建王朝,“忠”是被放在首位的。

何为忠,在古代“忠”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忠君爱国。不忠君就谈不到爱国,所以,很多的忠君爱国的代表也因为这一个“忠”字而最终身死,这种行为被称之为“愚忠”。

当然,历史长河之中,也绝不可能都是忠臣良将。有忠臣势必有奸臣,有报国之将,自然就有乱国之贼。

王莽、司马懿就是这乱国之贼的代表。他们即便身死,也逃离不了悠悠众口,躲不开史家的口诛笔伐。但也有例外,都是“谋逆”,杨坚与赵匡胤却能够逃过这一“劫”。

这里面的原因有哪些呢?是“谋朝篡位”之后对前朝的态度让他们避免了“屠夫”的名号,还是他们对历史的贡献要大于前朝?是结果决定了口碑,还是威望决定了命运?

分析

  • 杀宗室,消灭权力路上的绊脚石

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在王莽没有谋朝篡位的时候,他给世人所展现的是一副“谦恭、公正、温和”的面貌。

为了所谓的公正,而大义灭亲,对待自己的叔父长辈也是孝义谦恭,面对百姓也能展现出他仁爱的一面。

他之所以能够有“谋朝篡位”的机会,就是因为西汉末年汉室的衰弱,朝政的腐败,让他有了机会登上权力的顶峰。

而他篡位之后的所作所为却让人大跌眼镜。篡位之后的王莽对汉室宗亲可以说是“残暴”,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权力稳固,他想要把汉室宗亲赶尽杀绝。

我们再来看司马懿,司马懿是西晋的奠基者,但不是西晋的缔造者。他的孙子司马炎才是晋朝的开国皇帝。

只不过司马家族对待曹家人的态度是一样的,那就是“残忍”。“鹰视狼顾”的司马懿早就表现出了他的野心。

而他的野心也早就被曹家的宗亲所发现。为了能够扫平自己权力之路上的绊脚石,司马懿对曹氏宗亲可以说是痛下杀手。

通过高平陵政变,司马懿除掉了曹爽,这个他最大的对手,还顺带着以谋反的罪名诛曹爽三族,狠辣可见一般。

而杨坚在这一点上做的其实也很不地道,在他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宇文一家的宗室基本就让他杀了个干干净净,等当了皇帝后,对待宇文一家更是残忍,几乎把宇文家都灭门了。

从对待前朝宗室这一点来看,只有赵匡胤还做的不错。他虽然也是“谋朝篡位”,但却能够善待前朝宗亲。

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封前朝皇帝柴宗训为郑王,还赐给其丹书铁券。不管柴宗训后来的早逝与赵匡胤有无关系,表面上赵匡胤做的还是说的过去的。

如果从对待前朝的态度看,杨坚或许应该和王莽、司马懿一样被骂,甚至被骂的更惨,对待前朝的宽厚,这四个人中,也只有赵匡胤做的还算不错。

可是杨坚却躲过了史家口诛笔伐,还被后人称之为“仁君”。这究竟有哪些原因呢?咱们还是应该对比一下这四个人的其他方面。

  • “威望”与“习惯”,杨坚与赵匡胤的时代要有优势

王莽篡位开创了一个历史先河,在王莽之前,只有从底层革命的改朝换代,或者贵族势力推翻前朝,这两种“革命”方式。而王莽“开发”了权臣篡位的方式。

王莽篡位之所以成功,实在是因为这件事来的太“突如其来”了。但他的群众基础却没有做到位。当时的西汉王朝虽然没落,但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都是支持刘家坐天下的。

王莽的篡位让天下人无法接受。所以他立刻就由“贤良谦恭”变为了“乱臣贼子”。引来了天下人对他的反对:

是以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

司马家族的篡位其实也是如此,司马家族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想通过从上层推翻前代皇帝而当新的皇帝。他们忽略了底层的支持。

司马懿虽然有威望,但他的威望并不足以支撑他改朝换代,所以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寄希望于自己的后人。

司马炎在威望与能力上根本不足以和司马懿想媲美,可他却要凭着司马家族积攒的权势,“强行”篡位,这个行为在当时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杨坚篡位的时候,在朝野中的威望无人能出其右。他是皇帝的岳父,这个身份就有了众多的党羽。而他的能力与功绩让他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军界都有着极高的呼声。杨坚的篡位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赵匡胤更是如此,在柴荣还在的时候,京城里就有了“点检作天子”的传言。而且整个后周的军队几乎都是赵匡胤的死党,就连张永德这种皇亲国戚都与其交好:

太祖将聘孝明皇后也,永德出缗钱金帛数千以助之,故尽太祖朝而恩渥不替。

他们被后世评价之所以不同,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百姓的习惯。王莽篡汉的时候,天下已经习惯了汉室,而司马家族夺权的时候,天下百姓也没有做好准备。

可是杨坚与赵匡胤所处的时代却不同,无论是杨坚所处南北朝,还是赵匡胤生活的五代十国,朝野上下,天下百姓早就习惯了皇帝轮流做的这种现象。

当然了,真正能够决定他们在后人中口碑的,还要说他们做皇帝之后的事情。

  • 乱的开始与乱的终结

王莽篡汉之后,他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反对他的人从朝野到民间,从宗室到草莽,天下间“听取反莽一片”。

王莽之前的西汉虽然衰落,但还没有到了所有人都群起而攻之的时候。可是王莽的行为,让天下瞬间变成一片屠杀的战场。

而司马炎当皇帝之后,虽然也实施了一些好的政策,但却给天下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三国末期,天下逐渐趋于稳定,百姓逐渐开始恢复生产。

司马炎篡魏称帝后期,开始了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而且他的分封诸王,也就给后来的八王之乱留了隐患。

他死后不久,西晋就开始出现乱象。八王之乱把西晋统治推向了灭亡,之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割据,更让整个天下都陷入了混乱中。

这一切的一切都始于司马炎,或者说是司马家族的奠基人司马懿。不管混乱是否真的和他们有直接关系,但这个罪名必须他们背,因为他们是统治者。

杨坚则不同,他是终结南北朝乱世之人,虽然他的一切是建立在宇文泰基础上的,但这个功绩就是他完成的。

他是让百姓重新恢复生产的人,即便他权位夺取的时候并不磊落,但他开启了天下的和平。

赵匡胤也是如此,五代十国的乱象是赵匡胤终结的。天下百姓是从赵匡胤这里看到了希望,所以他自然不会有太多的骂名。

百姓很淳朴,谁让天下太平谁就是好人。相反,谁让天下混乱谁就是昏君。

  • 明君与昏君,要从结果而看

或许王莽篡位的初衷真的像有些人所说的,是要推动改革,是要为天下百姓。

但在我看来,这些还真是有点荒谬。因为王莽的改革是在“复辟”,他的改革是逆历史潮流而行。

恢复旧制,不仅没让百姓幸福,还让百姓过上了苦日子。

他刚愎自用,不切实际的改革,让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百姓水深火热。他自以为是,急功近利的革新,要从大地主手中夺取利益,地主阶级也不干。所以反抗他是必然的。

司马炎好一点,他当皇帝的初期,励精图治,行节俭之风,本来是有明君之象的。

但统一天下后的他,与之前截然不同,或许是志得意满,或许是原形毕露,总之荒淫、奢侈、自大都集于一身了,被后人骂也正常。

杨坚能够不挨骂,说到底是因为人家皇帝做的好。虽然他是篡位得了皇帝,但是他在当皇帝之后,能够进行改革,推动生产,使天下人口复苏。

即便晚年变得猜忌、多疑,但也在一个度里面。人们更多的是念及他的勤政、仁厚。

赵匡胤更是如此,他开创的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他一向就以“仁爱”著称。

无论是对百姓,对大臣,赵匡胤尽可能的表现出他“仁”的一面,就连朱元璋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 掌握史家之笔,可记录不世之功

王莽篡汉被人推翻,替代他的是汉光武帝刘秀。不管是出于个人的仇恨,还是出于权力的稳固,刘秀都不会让王莽有一个好名声。

不管王莽是否做得好,当然如果他做得好也不会被推翻。他在《汉书》中的评价都给他定性了:

及其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

司马家族的胜利,是世家大族对寒门子弟的胜利。是一个极小的团体对一个极大团体的胜利,后世的评价不高也是正常的。

但反观杨坚与赵匡胤。在这一点上他们做的就很聪明。

杨坚为了让天下人才为已所用。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使得底层的读书人有了出头之日。

他既团结了一部分世家大族,同时也给了更多读书人希望,被读书人喜欢那是必然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杨坚对汉文化的重新复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当了皇帝之后,下诏求书,把众多文化典籍重新进行编纂,这一行为就让他得到了当代以及后代读书人的拥护。

而赵匡胤对于文化人的重视更是不用说了。在“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理念下,宋代的文化人,获得了在其他王朝永远无法达到的地位。

而且宋太祖的“不因言事而杀人”更是让他在读书人心中有了至高无上的威望。

如果说杨坚让读书人有了希望,那赵匡胤就是让读书人有了保障。如此一来,天下读书人自热对这两个人感恩戴德,记录他们的时候自然是不吝赞美之词。

结语

从“唯结果”论上来看,乱世的终结者势必会比那些导致乱世之人的评价高,因为一个让人生存而另一个则让人死亡。

而且,从执政能力和对天下贡献来看,杨坚和赵匡胤都是公认的明君,虽然有不足,但绝对比王莽和司马炎强。

更为重要的是,杨坚与赵匡胤掌握了读书人的笔,获得了读书人的心。

所以他们能够获得文人集团的认可,能够让史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们的“谋朝篡位”,而对他们为天下百姓带来的和平与发展大书特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