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属于哪方面的金融创新?

夏木221


影子银行,正如其名,就像影子一样模仿着银行的一举一动,但却又没有具体的形体,从事类似银行的业务,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外。影子银行是对现有融资体系的补充,是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格局,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拓宽了客户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提升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影子银行的业务,是在拿时间来变戏法。举个例子:有种很传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叫做资产支持证券,就是将未来的现金流打包起来放到现在卖。我做小生意,一年能赚一万块,五年有五万块入账,那么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者就可以找到我说:“给你四万块,未来五年的现金流都流到我口袋里好了”,这就是用把未来的预期收益一下子挪到现在来买卖。而发行者可以把买回来的收益权打包成证券,找到其他的投资者,你五块我十块,购买这样的证券并许诺投资回报。这样的套路,类似于银行面向公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存贷款利息差。以资产支持证券这种基本款的产品为蓝本,还可以衍生出很多其他的变体,例如抵押贷款证券,这就是讲将未来贷款的还款现金流打包成证券来发行。甚至连投资这类证券的预期收益,也可以继续打包成资产,在上面一层一层叠上去。也就是说,不仅做生意的预期收益可以用于作为资产来做成证券化产品,就连投资证券化产品的收益,也可以再次打包成证券。

不管怎么挪,期限错配问题和随之而来的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抵押贷款证券的收益来源于贷款买房者在未来的还款,当这笔还款落空的时候,就无法向投资者支付投资收益。这就类似于银行的长期贷款出现了坏账。然而,银行有了一笔坏账,还可以用自有资金去满足偿付的需求,而资产证券化产品则缺乏这样一个安全垫。影子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融资结构。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角度来看,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必须要及时把握并适应这种变化,否则会导致较大的风险隐患。因此对于影子银行的风险防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理财中的霸主


影子银行的金融创新,属于是传统银行放贷业务方面的金融创新,对于其做出的创新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银行为了规避监管、追逐利益诞生的业务模式,其发展就是银行不断与监管相互博弈的过程。

01

银行传统的业务

为了对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先来看看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以及监管对于银行传统业务模式做出了哪些限制。

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可以简单地说,就是吸储和放贷,通过吸收企业或个人的资金,然后进行放贷,其盈利主要通过存贷利差来实现,如下图所示:

银行吸储放贷的业务诞生了现代金融的基础——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假设A在银行存了100元,银行将这100元贷款给了B,B随之将这100元有存入银行,银行账户上由此变成了200元存款,重复以上动作,银行便将货币变成了N倍,这就是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

银行是一家公司,其本质是逐利的,存贷利差的存在决定了银行吸储越多、放贷越多,他的收益就越多。但是贷款规模如果不受控制,一旦借款者无法归还贷款(信贷危机)或者储户蜂拥提款(挤兑),就会造成银行业务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监管部门给出了两个指标——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

所谓的存款准备金率,就是银行吸收储户资金后,需要将一部分资金上交中央银行,由此来控制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总量。

比如在5%的存款准备金率下,A存了100元之后,银行只能借给B95元,同时银行需上交央行5元的存款准备金。根据等比数列的计算公式S=a/(1-q),A存的这100元,最终至多会创造出2000元的货币。

通过控制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控制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

所谓的资本充足率,其公式为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假设目前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为5%,假设目前银行自己的钱有100万元,则银行可以放贷的金额至多为2000万元。

可以说,不论是存款准备金率还是资本充足率,都是监管机构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限制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达到调控经济发展的目的。此外,类似的控制还有直接针对部分行业的控制,不如2009年抑制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企业的贷款业务。

02

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

所谓的影子银行,就是非银行机构进行银行业务。最早开始充当影子银行的机构是信托机构。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来募集企业或个人的资金,拿募集来的钱去购买信托机构的信托产品,信托机构将这笔钱贷款给缺钱的公司。

这样的合作,一来扩大了银行信贷业务的规模,二来这部分资金不受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三来这部分资金可以投向融资受限的行业,往往这些行业愿意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

随着这部分业务规模的扩大,监管层关注到了“银信合作”,从而加大了这部分业务的监管力度。此时银行将目光投向了资管,通过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保险资管、期货公司资管等业务继续不停地放贷,其业务模式与银信合作类似。

但很快,好景不长,随着管理层对这类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监管力度加强,资管这条路也慢慢走到了尽头。

最后,银行将目光瞄向了同业。通过“买入返售”的业务,银行再次扩张了自己的信贷业务。其具体的操作如下图:

银行A买入信托产品后,将信托受益权卖给B,并约定1个月之后再购回。由此,银行A卖出了资产的收益权,这个非标债权转移了出去,而银行B相当于是与银行A做了一次抵押贷款,这部分同业贷款,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仅按20%计算为风险加权资产。

所以,同样是银行B贷款给公司,不仅节省了80%的自有资金,更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对银行来说,又是一大创举。不过,最终随着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创立,影子银行业务也在2017年走向了消亡。

03

总结

影子银行的业务,谈其创新,其创新点在于规避监管,绕开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和宏观调控的限制,开足马力向社会提供信贷。

银行本身是企业,企业是盈利性机构,其本质是逐利的,企业的行为需要对股东的收益负责,这是企业创立、经营的第一原则。但不论是过度的信贷,还是对淘汰产业的信贷,对于社会发展都是无利的,监管层必然会对银行的信贷业务进行束缚。

影子银行的业务,便是在银行逐利和监管束缚的矛盾中诞生的,也是在监管的收紧下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影子银行的业务,并没有改变宏观调控的目标,只是放缓政策目的达成的脚步,这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没有任何事情能够一蹴而就,总是在迂回曲折中艰难前行,历史的车轮就是在一次次变革与反抗中向前滚动的。


正说财经


近年,政府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这,降低了金融风险,

但,也带来了一个挑战,那就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这,不是新问题。

因为商业金融机构,本质上都一样,嫌贫爱富。

给小企业贷款,大型商业银行,不爱做,风险大、成本高,不赚钱。

所以过去,中小企业,只能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

通过影子银行,这样的方式,来获得资金。

但是,随着对影子银行,监管,中小企业,哪怕以更高利率,也很难获得,足够资金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