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怎么写?能不能以《泊秦淮》为例讲解示范一下?

都市混口饭


中国诗歌浩如烟海,诗歌优美的韵律和唯美的文字,也表达了一代代诗人或浓烈或淡雅或超脱或高远的无尽的情怀。诗歌体式也随着诗人感情抒发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以四言为主,其中夹有两言、三言和五言。

在后来诗歌发展中,因作者情感抒发需要,在五言诗中夹杂着七言。而魏晋曹丕的《燕歌星》开创了全诗七言之先河,为七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该诗每句都押韵,一韵到底。

对于作者来说,这种句句押韵的诗,找韵比较困难,而且韵脚过密,读起来也较繁促。

后南北朝的鲍照对七言诗进行了大胆改革,把逐字押韵改为隔句押韵,并且因创作需要自由换韵,让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达到情感恣意奔放的效果。

鲍照对七言的改革,对唐代七言绝句的盛行产生了直接影响。

七言绝句不用长歌,只用四句短章,用一时一事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

七绝的写法一是有感,二是寻物,三是找韵。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首先是有感。

杜牧是晚唐诗人,那时候唐朝国运衰微,风雨飘摇,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诗人,忧国忧民之心使诗人有着无限的忧思和愤懑。

而在秦淮河边,一个买唱的歌女还在唱着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这是被称着亡国之音之曲,亡国之音哀以思。

乐曲所引发作者的悲慨之情无以言表,唯有诗,且一声吼尽胸中淤积的七绝正好是抒发这种情怀的最好表达。

  • 其次是寻物。

有了这种急欲表达的情感,就要找相对应的寄托物。那秦淮河上的烟、水、月、沙正好是作者表达这种情感的最好寄托物。

这些景色在作者悲凉的心情下就变得冷寂而哀伤,缥缈而落寞。

  • 再就是韵。

情感和寄托之物已齐备,现在只差找到韵脚。

所谓韵,就是尾音相同和相近都可以算同韵。如该诗第一句以沙(sha)起韵,第二句以同韵家相跟,第三句就突然转韵,给人以顿挫之感,让胸中之气形成待发之势,第四句再用“花”续一二句的“a”韵,让第三句的郁结之气陡然喷发,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

  • 找到诗的所感所寄和音韵,一首七绝就完成了。一般来说,所寄之物都是气氛渲染,而真正直达胸意的是所感部分,就是第三、四句,这两句有叙有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徐议结合,有感慨有讽刺,表达作者对国家兴衰漠不关心之人的不满和鞭策,也对商女只唱其曲而不知所意而恣意作乐的嘲讽。


把自己养好


我们现在讲的七言绝句,主要以近体诗为主,要写七言绝句,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

1、押韵:七言绝句押平韵,对于初学者建议用《中华新韵》押韵比较宽松,可以通押。

2、平仄:《中华新韵》它是以现代汉语四声为标准。即: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读音时,四声读标准了,平仄很易容掌握。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3、对仗:绝句可对仗不对仗皆可,如果对仗,一般首联对仗、也有尾联对仗。

4、七言绝句格式:

①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②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③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④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意境:是人的感情通过借助于景象,来想象达到一种艺术境界,简单的说就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入景中,内容一般都是即景抒情、即事感怀等。

6、禁忌:①三仄尾和三平尾、孤平、失粘、失对、失替这些都是写诗大忌。

这些详细的知识就不多说,以为网上已经够多了。

基础知识掌握之后,我们要怎么写诗呢?首先是确定主题,选择好要写的题材后,接下来就考虑用怎样的结构更好把这些题材紧密联系起来,很好的表现主题,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古人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可见写诗的章法结构就是起、承、转、合。

:诗篇开始。一般是写景、叙事为主,为平直叙起为佳。

:承上启下。是对首句作补充说明或首句没有交待清楚,承句进一步交代待。

:诗意转换。一般是从前一境界的写景或叙事转入抒情、议论或推理的境界。转句是全诗最着力的地方,只有转得好,才能转出新意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结束全诗。前后呼应,结束全篇诗。

我们赏析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起句:平直写景,渲染气氛,寒烟冷月笼罩下,给人感觉萧瑟寂寥。

承句:这句点题,补充对第一句交待,进一步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而以"近酒家"引起后二句。

转句:从首联写景转入议论,从上句"近酒家"听到秦淮河畔上歌女唱亡国之音,不知亡国之恨。

合句:呼应转句作结,借"商女"来讽刺当时最高统治腐化堕落、沉溺声色、不顾国家安危。

所以一首诗,起、承、转、合,运用配合的好,可以使诗结构严谨,前呼后应,浑然一体。

除了以上所说的,知识积累也是不可缺的,必须多读书,并且最好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样文字才会更有深度、厚度和广度,还有炼字、炼句,在写诗时要有自己独创性、无可替代性,才能诗意浓郁,余韵悠然,学会运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夏小柒


绝句如果光是写容易,要写好就难。

先说如何写。写绝句要弄懂格律,这东西看起来复杂,其实简单,翻来覆去就四种句式。这四种句式是相对五绝而言,即:1、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仄,3、仄仄仄平平,4、平平平仄仄这是最基本句式。如作平起入韵格。排列顺序是1 、3、2、1。如作平起不入韵格,排列顺序则是4、3、2、1。如作仄起入韵格顺序是3、1、4、3。而仄起不入韵格则是2、1、4、3。所有格律诗都是这四种句式的反复使用。如果要写七言绝句,则在这四种句式前面加两个反律,变成1、仄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仄仄平平仄,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还是基本相同的四种句式。需要注意的是一二句平仄大体相对,首句入韵则有错杂,首句不入韵则对仗。而三四句平仄都是相对仗的。第三句要和第二句粘连,即起首格律一样。如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则第三句就是平平平仄仄;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第三情况第一要是仄仄平平仄。以此类推。弄明白这些格律,就可以写格律诗了。

如何把绝句写好就难了,它既要求意境开阔,又要求结构紧凑,既要求语言简练,又要求意旨深远。通常两句一组来完成客观事物的描述或主观感情的表达,不可用孤句,要讲究语意贯通。一般一二句说一回,三四句说另一回事。绝句每一句都有个说法:第一句叫起句,第二句叫承句,第三句叫转句,第四句叫结句。都说诗歌具有音乐美,这种句式组合方式实际跟乐句的起承转合是一样的。绝句第一句基本上为全诗定调,就象一首歌的起调,调高调低,第一句就确定了,一段音乐的主音必在第一个乐句出现。第二句承句通常因袭第一句意境不变,起深化衬托的作用,有相承相接的意思,因此叫承句。第三句称为转句,转的意思,是要摆脱前文的束缚,开辟出新的意境。绝句运用之妙,全在这转句上,转成功了是一首好诗,转不出去就很难升华。如果前两句实写,则转句要虚化;如果前两句虚写,则转句必实写,以此来实现跳跃转换,一转则出境界。第四句称作结句。第四句说结句,有收束全篇的要求,要收得别人不能在后面加字,才叫绝。若意尽而言未止,就不是好绝句了。凡从全球看第四句都是总括全文,只要转得灵活,结得得味,便是好诗。

至于泊秦淮一诗,是唐人绝句中比较精彩的篇章,开篇两句一起一承,说的是在深秋夜晚的江河之上,月亮散发着寒光照着沙滩,我们靠着一个酒家歇船了。明晰、清冷,两句一出,已可想见这首诗不会是热闹繁华的描绘,而是带着几分忧郁。第三句适时地跳出对江面孤舟的描写,转写听到商船上的女子无忧无虑的歌声,这就从夜晚停船靠岸的事情转到不在江河之上的其他人物身上了,通过看似不相干的人物或景物来表达已有情绪。第四句是点睛之笔,说“隔江犹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是亡国之君南陈后主陈叔宝所作,后庭花曲正作于北朝灭亡南朝的前夕,而诗人所处正是各地军阀割据,大唐摇摇欲坠时,商家女儿不知国之将亡,还在悠闲地歌唱亡国之音,这才是诗人所要表达的真正内容。至此嘎然而止,言虽尽而意无穷,不能不说写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