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五虎將放到《三國演義》裡武力是什麼級別?

富元製作


“梁山五虎將放到《三國演義》裡武力是什麼級別?”

筆者個人的答案是相當於蜀國五虎上將的武力值!即即使是在《三國演義》中,梁山馬軍五虎上將那也是一個超一流武將的存在的。要想知道筆者個人為什麼是這麼樣的一個結論,就請看筆者下列的分析吧!

一,認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的“五虎上將”。《三國演義》(蜀國五虎上將)指的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水滸傳》梁山馬軍五虎上將則指的是:關勝、林沖、呼延灼、董平和秦明。

二,《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五虎上將”武力的一些對比分析:

(1)不管是《三國演義》小說還是《水滸傳》小說,其中的五虎上將各自的武力值可以說都是在伯仲之間、相互之間是誰也贏不了誰的。譬如說關羽和黃忠,當初在“關羽戰長沙”的時候,關、黃二人就是多次打成了平手的;再如葭萌關下張飛和馬超二人是鬥了個天昏地暗,其結果也是勝負難分的。另外在《水滸傳》小說當中,梁山馬軍五虎上將也是彼此彼此的,特別是雙鞭呼延灼那簡直就是專門負責和其餘的

“四虎”“太平軍”的。

(2)兩部古典名著中的五虎上將,最好拿來做比較的就是張飛和林沖二人了。因為其一是張飛的外貌是典型的豹頭環眼;而林沖綽號就叫做“豹子頭”了(也是豹頭環眼);其二是張飛和林沖二人所使用的兵器都是(丈八)長矛。另外,林沖素有“小張飛”之稱。據說,《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就是模仿張飛來塑造出林沖形象的。

三,筆者個人,關於《水滸傳》梁山馬軍五虎上將武力情況的一些補充說明。

(1)坊間素有“馬上林沖、馬下武松”的美譽。但是,梁山馬軍五虎上將卻是大刀關勝排在首位,林沖排在次席的。

(2)按民間傳說林沖的師傅是著名的武師周侗。然後,盧俊義、林沖、武松以及岳飛都是同門師兄弟的關係。按《水滸傳》原作小說的描述,林沖曾經先後和楊志(梁山馬軍八驃騎之一)、花榮(也是梁山馬軍八驃騎之一)等人是打成了平手的。

(3)梁山軍隊平方臘班師回朝的時候,林沖得了風癱病,林沖被留在杭州六和塔交由武松看管照顧了。而《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因為多次醉酒毒打部下,結果就被部下在半夜三更的時候割下(張飛)的頭顱了……一句話,林沖和張飛

二人的結局都不好!


天香雲外飄


這個問題問得好,都是古典名著,極具代表性,說明題主確實動了腦筋。

首先,《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雖說同屬古典名著,但它們的寫作背景和展示框架差距甚大,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之內。

其次,就兩部作品的作者而言,分屬於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位先生。饒有趣味的是,在《水滸傳》的作者問題上,存在著施羅兩位同著的傳說。這就有意思了。一是同屬元末明初人士,二是無風不起浪,羅先生參與創作《水滸傳》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果真如此,那就更加說明,兩部作品是會有明顯區別的。

再有,《水滸傳》不過是綠林豪傑與朝庭間的爭鬥。而《三國演義》是軍閥混戰後的國與國(三國鼎立)爭鬥,這在格局上就已見分曉。

在上述形勢下,把這兩部著作中的武將相比,其能力級別也就一目瞭然了。

為了更好地闡述這個問題,不妨把兩部著作來做一下全面比較。

一、頭領人物的比較。

三國:

魏:曹操,一代梟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挾天子以令諸候,基本是站在皇帝的角度縱橫天下,橫掃北方,傲視群雄。

吳:孫權,佔居南國富庶之地,兵多將廣,錢糧充足,隔江而治,獨霸一方。

蜀:劉備,漢室宗親,從一個編賣草鞋的布衣平民起家,文有諸葛孔明相助,武有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終於成就一代霸業,佔據了西南天府之國,建立了蜀漢政權。

水滸:

王倫,一個落第秀才,必胸狹窄,忌賢妒能,小富即安,不思進取,被人火併而死。

晁蓋,草莽英雄,胸無大略,滿足於兄弟義氣,佔據水泊梁山彈丸之地,把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稱分金銀過快活日子作為奮鬥綱領。目光短淺,義氣用事,半途而廢。

宋江,確有戰略家的膽識和韜略,一心想帶領流民草冠的弟兄們脫胎換骨改換門庭為國效力,爭得封妻廕子青史留名。可惜仍被朝庭所不容,被奸臣毒害到死。弄得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通過以上頭領人物對比,即可一目瞭然地看出,雙方根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二者在格局上相差甚大。

二、軍師人物的比較。

遠的不說,只把水滸的吳用和蜀漢的諸葛亮相比,其差距乃天地之分。

吳用從一個私塾先生,攔路搶劫起家,協助晁蓋和宋江守住水泊梁山一個小小據點,時不時出謀劃策攻城拔寨打回錢糧或報仇救人,如此而已。

諸葛亮初出茅廬即有著名的隆中對,以三分天下定下了三足鼎立的遠矚高瞻。事後也輔佐劉備確實打下了蜀國的江山。

同樣是軍師,兩者相比豈可同日而語。

三、戰爭規橫。

三國是動輒幾十萬兵力在全國遼闊的土地上博殺。大都屬於戰役級規模。

而水滸不過是一城一地的打鬥,有時就是一個祝家莊的打鬥就成了主要戰場。基本屬於小打小鬧。

四、所佔地域的比較。

三國是把全國的土地一分為三,正所謂三分天下。

水滸不過是佔據了一個水泊山寨。用彈丸之地形象毫不為過。

五、雙方力量的比較。

三國是舉全國的人力物力兵力而戰。每一方都佔有廣闊的土地、城池和關隘。

水滸只是一個山寨和北宋王朝的國家機器對抗。如同螞蟻和大象之爭。

六、梁山五虎將和蜀國五虎將之比。

梁山五虎將的關勝,林沖,秦明,呼延灼,董平,雖然都是原朝庭軍官武將,但他們作戰區域和作戰對象都是小範圍的,局部性的,和少數人的對抗。在某種程度上只有武功和戰術的考量即可以了。

而蜀國的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都是在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人物,在遼闊的國土上縱橫馳騁,面對的是大規模戰役。不僅需要攻守的戰術考量,而且需要戰略上的思維,基本等同於是鎮守一方的領導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要牽扯到整個國家的利益得失。

回答問題: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說明,梁山五虎將與三國的高級將領相比,就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比較。


文化一家人


有的人說這個沒法比。因為三國演義雖然演義好歹還在歷史框架內,就是把諸葛亮寫成半仙,他最終也沒能攻下長安,更別提克復中原,作者更多隻是在細節和一些無關緊要的方面比如法術武力之類上給人物們加了分。

而水滸傳幾乎完全是架空,歷史上的梁山起義軍原本只是個地方禍患,聲勢稍大但也就是一個節度使就能解決的規模,作者硬給吹成一百單八將,官軍前期一個個送人頭送名將,再用上應天星自然義氣相投的理論強行聚義,最後這個看起來東拼西湊的集團就表現出了超凡的戰鬥力並且連破官軍,招安後先推了遼國再平了方臘,平遼的事歷史上完全沒有,所以作者也沒太敢吹直接滅了遼國,還是見好就收得勝回兵。後來為了故事能收場,打方臘時成雙成對強行死人湊出一個悲劇結尾。看起來水滸不怎麼樣但是卻戰鬥力爆表,完全是因為作品架空歷史可勁兒吹,這樣弄出來的戰績拿去跟三國比未免有些太不講理。

但是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三國和水滸都是小說,只要我能能夠找到一個衡量標準其實就能對比。跨書武評需要確定標杆,或者說確定雙方比較穩定的體系才能進行。因為個人評價體系不同,期間會造成極大的差異。而因為本身不同作者對於不同作品描述的不同,實際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武評體系。

。首先我們談謀士,拿兩個人作對比,那就是三國和水滸民間公認的最高智力代表——諸葛亮和吳用。這兩位在書裡的形象都是算無遺漏,幾乎沒有輸過。但是當我們拿到一起發現差距就大了。諸葛亮剛出山時和劉備有一場著名的對話,史稱隆中對。當時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可見格局之大,而後更是不負盛名,幫助劉備打贏赤壁之戰,奪取益州,三分天下,官至蜀國丞相,更是六出祁山,死而後已,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而吳用出場是智取生辰綱,說白了就是一群土匪搶劫,然後上了梁山後也幫助晁蓋宋江打了幾次勝仗,但是他大多數的計策都是如何賺人上山,比如盧俊義,被梁山害的家破人亡,被迫上山落草為寇。可見都是一些比較陰損的招數,而且戰役的規模大都是“曾頭市”“祝家莊”這種比較小的“村戰”,後期倒是有幾場和官兵比較大規模的戰鬥,但是他的作用並沒有那麼突出了。

可見如果吳用放在三國裡,頂多是一些軍閥陣容裡的普通謀士,和真正大格局的規劃者差的還是很遠的。

謀士比不過,那武將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中的形容詞都不是一個級別的。

《三國演義》動不動就“天下”、“海內”、“中原”。呂布綽號叫“人中呂布”,關羽被譽為“威震華夏”。

而《水滸傳》裡敢叫“鎮關西”的人直接就被打死了。林沖喝多了,也只敢說自己“威鎮泰山東”。

我只記得《水滸傳》裡出現過兩個名號比較大的,分別是盧俊義“棍棒天下無對”和燕青“相撲天下無對”。這兩個也都是有項目限制的,一個是棍棒,一個是相撲。要是真打起來,人家哪管你會什麼。

當然書中盧俊義後來的表現並未辜負這個評價,打遼國時力戰四講,殺一走三,也算名不虛傳。而當時三國裡的文丑入公孫攢之軍有如入無人之境,期間面對公孫攢手下四健將,也有殺一走三的表現。其實說明盧俊義如果放到三國裡,還是能夠成為名將級別的。

那除盧俊義以外的那?恐怕是很難了,有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事實擺在那。

就是把晁蓋射死的那個史文恭,曾頭市的武術教師,就有這超過樑山五虎的水平,當時書中寫的明明白白,史文恭二十個回合把梁山五虎之一的秦明刺於馬下,說明梁山五虎面對著一個比較大的村級據點裡的武術教師,打的都很吃力,放在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的戰爭的三國裡,真的有點不夠看。而且後期宋江打方臘的時候,出現過十幾個可以媲美梁山五虎的武將,還有很多個超五虎的,所以從數量上也說明,梁山五虎,放到三國裡可能連個二流武將都算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