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需要的只是那一聲迴應

下午在陽臺看書的時候,聽到院子裡傳來一個小女孩銀鈴般的呼喚“姐姐!”,緊接著另外一個聲音帶著認真的回應“哎——”我站起來往下看,看見一大一小兩個小姑娘,帶著口罩在院子裡奔跑,後面的小一點,一邊笑一邊追著喊“姐姐”,大一點的每跑幾步總會停下腳步轉頭看後面,然後鄭重其事的回一聲“哎——”。

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場景居然讓我不知不覺看了二十多分鐘,兩個小女孩在追逐玩耍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其他的對話,只有姐姐和哎三個字的交流,卻讓聽者莫名感覺溫暖和安心。

有時候,需要的只是那一聲回應

小時候我的身體不好總是感冒,母親說,每次發燒的時候,我習慣在迷迷糊糊裡喊媽媽——“你生病的時候我擔心的不得了,特別是聽到你哭或者就這樣不停喊媽媽的時候,每次我握住你的手你就安靜了……”母親回憶起我的童年這樣說。儘管我因為昏迷,並不記得這些事,但能一直記得在打針或者輸液的時候,因為怕疼大哭,邊哭嘴裡就會不自覺地喊爸爸媽媽,不停地反覆地喊,只要聽到他們也在不停地反覆地回答我“我在……沒事的……一會兒就好了……”就會莫名忽視針頭扎進皮膚,推入藥水,抽出的整個過程,似乎恐懼感和疼痛感會減輕許多。

有時候,需要的只是那一聲回應

記得奶奶去世那年,父母為了不影響我的學習,並沒有在一開始告訴我奶奶的病情已經惡化到什麼樣的程度。等我知道的時候,她已經被接出病房送到了療養區。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所以和父母據理力爭要請假去陪她最後這一段時光。最後因為期中考試在即,放棄堅持的還是我自己,每晚自習的時候我總是告訴自己“堅持完這兩天,就可以去陪著她了”也在暗暗祈禱上天多給她一點時間,讓她等等我,因為我還有好多的話想要對她講。然而時間之所以殘酷,就是因為它從來都不會近人情。奶奶走的很急,急到等不了我靠著樓梯衝上五樓的那幾分鐘。我見到了她最後一面的時候已經是天人永隔,而她卻再也無法留住在人間最後幾分鐘見我一面了。每個人都說,最後的幾分鐘她走得並不安靜,吊著最後那口氣張著嘴,彷彿就是在呼喚我的名字,一如從小到大,她笑著走向我,邊走邊喊出我的名字。回想那十六年的時光,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她主動呼喚我,而我連一句最簡單的“哎”都很少回應,每一次因為我的需要呼喚她,她卻總能給我最熱切的回應,看著我的眼睛,走向我,拉住我的手,笑著問我有什麼事她可以幫上忙。

有時候,需要的只是那一聲回應

直到現在我都總會回想起,她去世的那個晚上,我發瘋似的衝進她的房間,拼命呼喚她,我迫切期待著她的回應,她離世的時候我並沒有真正看見她,我不承認床上那個渾身冰冷僵直的人是她。我記得她還在世的時候,習慣坐在落地窗前的搖椅上,陽光把她的輪廓打磨的那樣柔和,她的身體就像是被陽光包裹起來的琥珀,閃閃發亮。我走進去,走到她跟前,輕輕的叫她“奶奶”,她睜開眼睛,衝我咧開嘴笑——“哎”。我記憶中的那個她明明是溫暖的,柔軟的,總會第一時間回應我的。所以我寧可相信她只是因為呼喚我很多次沒有回應而生氣了,故意躲起來了。但我願意等,她一定捨不得我一直等就會出來的。我這麼想著,一邊喊她一邊在心裡告訴她“我欠你多少次回應我就呼喚你多少次,只要你願意原諒我,只要你願意回到我身邊”然而奇蹟沒有發生,時間也沒有倒流,夢破滅了,我終是失去了她,在我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

有時候,需要的只是那一聲回應

正好最近看到一篇文【愛我就給我恰到好處的回應】。書裡說,心理學上所講的愛,不僅僅是物質上生理上給予滿足,而是能在精神上給予回饋,在心理上滿足需要,能讓對方感受到依賴和信任感。回應就像是一面鏡子,你能在對方看到自己的真實需求,比如我需要安慰,需要擁抱等等,鏡面是可以反射的,這種反射就是傳遞關愛最簡單的方式。絕大多數人比起吵架更加討厭冷戰,就是因為對於呼喚再也不願意給與回應,一拳砸在沙包上,連反彈都不會有,就像是單方面關閉了傳遞愛的通道,何來談愛,何談多愛呢?在這樣人際關係敏感脆弱多疑的時代,有時候需要的僅僅就是一句信任的回應,一個字一個細微的聲音都能給與處在痛苦和無助中的我們莫大的安慰和踏實。人在陷入困境的時候就像一個盲人,眼前一片黑暗,伸手都無法抓住任何東西,只能靠聲音去辨別方向,找尋安全感,而親人愛人的回應就像是一束亮光,就算只是一個小小的亮點,都能瞬間找到焦慮和恐懼的出口,那一句“哎,我在”的回應就能拯救所有於水火之中。

有時候,需要的只是那一聲回應

高質量的關係就是彼此一個恰到好處的回應,我能感受到你在我身邊,你也能感受在我在陪伴著你,兩個靈魂彼此依賴,彼此信任,不僅能減輕孤獨,還能感受到自己被對方真正接納了,這樣的安全感是沒有其他可以替代的。對於所愛所關心的人,不要吝嗇你的回應,愛一個人,在他需要的時候,就給他一個回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