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勞動吃苦”化為“成長營養”

中小學“散裝勞動課”全面升級

石塘灣中心小學學生收青菜。 (資料圖)

“叔叔,謝謝你們的辛苦工作。”昨日下午,山北中心小學舉行了一場特殊頒獎禮,學生代表為前來執勤護崗的城管山北中隊送上了自制獎狀以及勞動社團自制的編織坐墊。“疫情期間,我們將目光放到了各行各業的基層勞動者,希望學生從中感知勞動的意義。”山北中心小學副校長陳海鶯說。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將勞動教育寫入課表。記者走訪瞭解到,錫城中小學正不斷探索創新勞動教育模式,讓“勞動吃苦”轉變為學生的“成長營養”。

“散裝勞動課”升級為系列課程

在多數學生眼中,勞動課就是一堂用於刺繡、剪紙的娛樂課。面對這樣沒有作業和考核的課堂,學生能否認真對待並有所得?“以前的勞動課前後內容沒有關聯,學生幾乎是玩過一堂課。”新城中學校長王超表示,勞動課沒有對應的評價體系,學生和家長都不太重視。

勞動課一直有,如何保證課堂質量成為了最大的難題。王超介紹,學校正計劃讓“散裝”的勞動課成為貫穿一學期的系列課程,老師備課需要有所規劃,學生也將面對期末評價。

“以初一年級為例,勞動課主題為烹飪,學校會安排食材、調料、烹飪工具講解等一系列課程。”王超告訴記者,學會做菜只是教學目標之一,讓學生的常識儲備增加,具備生活的能力才是最終目標。

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安全成了家長的心病。“在學校做好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的同時,安全教育會成為每一階段勞動教學的第一課。”積餘實驗學校副校長黃力凡說,勞動安全教育不僅是為學生上好勞動課做準備,更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為他們走出校園後能夠做好自我保護打下基礎。

此外,黃力凡認為勞動課的設置應充分聽取家長的意見。“目前我們正在策劃各年級的勞動課,將充分利用好家委會的平臺。”黃力凡說,作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一到九年級學生在各階段需要設置內容不同的勞動課程,小學注重勞動啟蒙教育,鍛鍊生活自理能力,初中則注重技能培養和職業體驗,“除了提前下發問卷調查學生的喜好程度,我們還會將課程計劃告知家長。”

找到勞動教育適宜的那塊“地”

石塘灣中心小學的師生是“葑溪耕讀園”的工程隊員,他們曾在這塊7畝大的土地上撿過磚,拔過草,共同見證荒野變沃土,建起了連棟大棚。

如今,園內種植著蔬菜瓜果,學生能感受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全過程。石塘灣中心小學校長錢紅雨說:“自然的奇蹟不需要工程隊來製造,而要讓師生共同來創造。”

走進土地拿起農具只是勞動教育其中一種方式,許多學校正因地制宜,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制定勞動教育方案。“即使沒有這塊地,只要心中有學生,就會找到適宜的那塊‘地’。”錢紅雨表示,除了農務,勞動還有家務、班務和志願活動等多種形式。

“市有市花,班也能有班花。班級選出各自的代表花,接下來班徽、班旗等設計都圍繞該主題展開。”王超告訴記者,同班學生從搭建花架開始就需要合作分工,學會裝點自己所處的班級環境,學校則會進行階段性評比。

在王超眼中,班級是學生的另一個家,當學生有了將班級事務打理好的意識,也就間接培養了學生的持家能力。

“勞動吃苦”化為“成長營養”

在山北中心小學,一本《小學生勞動作業單》會跟隨每位學生六年時光,成為他們的“成長紀念冊”。“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提起他們勞動的興趣。在規定的勞動課外,如何以多樣的活動形式調動起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值得我們不斷探索。”陳海鶯介紹,學校將勞動與學生的六年成長結合在一起,寫下勞動感悟的同時,學生還會將自己的照片貼在一旁。“多年後,學生回過頭來翻閱這本小冊子,通過六年照片中自己樣貌的變化看到自己成長的軌跡,很有紀念意義。”

許多學生吃過了勞動的苦,也從中悟出了道理。“你們照顧我比我照顧青菜辛苦多了。”石塘灣中心小學五(5)班的史漫琳就通過照料青菜苗明白了父母照顧自己的不易。這個寒假,受疫情影響,學生無法如期回到耕讀園照料自己的責任田,向老師傳達了自己的擔憂。帶著相機和口罩,老師們走進了“葑溪耕讀園”,將園中的情況向學生進行播報。“學生把自己的勞動果實放在心上了,這就是他們學會擔責的表現。”錢紅雨感嘆到。

“經歷過勞動的苦,品嚐到勞動的甜,學生才能將勞動觀念逐漸內化於心。”錢紅雨告訴記者,學校安排六年級學生種植油菜花,以便他們畢業時能夠在耕讀園中拍照留念,“去年種下的油菜花長勢很好,今年畢業學生們拍出來的照片會很好看,到時候我們會教他們自制相框,留下成長的回憶。”(楊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