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真正的愛:“吃苦”教育永不過時!

如今的父母,對孩子的愛之深是有目共睹的,而且相比以前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當年吃了太多苦,現在條件改善了,就別讓孩子再和自己一樣吃苦了。於是,對孩子從小到大處處呵護,就怕孩子吃到苦頭。

不知從何時起,父母為了孩子上學路上不受累,或車接車送或為孩子揹著書包;為了孩子能在學校獲得更多“機會”,通過各種手段讓老師給孩子更多“照顧”;大學生入學報到由父母護送並代辦手續,甚至畢業了還要“啃老”等等。有很多父母寧願自己吃苦,也不願讓孩子受一點罪;不惜代價給孩子用好東西,自己卻極為節省。而孩子也慢慢變得心安理得,只知索取,不懂回報,甚至出現人格上的缺失。

毫無疑問,父母心中,這就是對孩子的愛。但父母有沒有想過,這種愛的方式真的好嗎?對孩子真的有幫助嗎?在全心全意“為了孩子好”的父母看來,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久而久之,許多孩子在被溺愛中失去了獨立性,“啃老族”就是典型的例證。

在物質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雖然我們不必苛求,一定要讓孩子重走我們的“老路”,放牛砍柴、勤工儉學,但是也別讓孩子太享福。大人什麼都替孩子做了,孩子甚至連剝雞蛋、繫鞋帶都不會,那他們如何能獨立、怎麼能成長呢?所以,適當地給孩子吃一點苦頭,讓孩子經歷一些吃苦教育,反而大有裨益。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指,艱苦的生活環境能夠鍛鍊一個人的堅強意志,激勵他不斷地進取;而安逸的生活則很容易腐蝕一個人,使他沉溺其中走向頹廢乃至滅亡。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句教子箴言。艱苦的條件能讓孩子理解生活的不易,明白很多問題需要靠自己解決。這樣孩子才會更珍惜、更努力、更自立。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的進升階梯。”太享福,反倒容易好逸惡勞。所以,不妨讓孩子接受一些“吃苦教育”,培養起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精神。讓孩子“早當家”,別讓孩子太享福,這才是真正的愛。

正如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所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讓“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過程,從小培養孩子不怕吃苦的精神,長大了用智慧與雙手自主創造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