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清平乐》的简单意思是什么?

西贝12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转眼,春光已逝,可有人知道她回到何处去了吗?留下的只有一片寂寥,丢失了春天来去的踪迹。因何而起,又为何而泯?从何而来,又归去何方?若有人知晓这些问题的答案,请将春唤来,与我同眠。

可是,春天的线索已断,要找寻她的踪影,恐怕只有去问黄鹂了。它一遍遍地鸣叫,声音婉转动听,仿佛不知疲倦地诉说着春的消息。可惜无人能解其意,只得趁了风势,飞过蔷薇丛去。

这首词作于崇宁四年,两年前黄庭坚被贬,而这个地方,后来也是黄庭坚溘然长逝之地。因而这首惜春之作,除了表面上的伤春之情外,更暗含影射时局之意,以及抒发自己人到暮年却碌碌无为、漂泊他乡的哀愁。

全词将春拟人化,无一华丽字眼,“归”、“行路”、“同住”、“踪迹”等词平淡简约,但富于变化,既体现出了春天的生动活泼,也表现出了词人对春天的无限留恋与不舍,因为留恋,词人将春天写的像亲人一样,希望能与之同住,然后找寻其踪迹,在问黄鹂鸟的时候,情感表达渐近高潮。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起笔写出了词人因春天即将过去而产生的伤春之情,因为寂寞才会寻春,这样的开头,为后文的发展做了铺垫。“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此二句语言生动活泼,表达了词人留春之情之深,可见,词人对春天的喜爱程度是多么地深。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紧承上文,词人清楚,春天去了哪里,谁知道春天去了哪里,答案没有人知道,既然无人知晓,那就去问问黄鹂吧,想法奇特,趣味感极强。“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后人评价此句说:“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全词语言朴实、构思巧妙、趣味感极强,同时,又能引发读者对春天消逝的无限感慨和深深地眷恋,不愧为宋词中的经典作品。


道易森浩


黄庭坚之《清平乐》,写景述情,用黄鹂之拟人手法,表达辞作者恋春之情意一一同住……;同样,以蔷薇的出现,反应了辞作者惜春情怀。


关益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庭坚这首清平乐 意思看似简单,表达起来却并不简单,我来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这首词写得新颖,曲折,风格清奇,语言轻巧,诗味隽永,它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诗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若诗人仅限于这样点明惜春的主题,那也算不了什么高手。此词的妙处,在于他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好像荡秋千,既跌得深,猛,又荡得高,远。.此词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喚她回来,这种奇想,已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诗人如痴如呆,摆脱常规的羁绊,进入了一个纯幻觉的艺术境界。

下片再转,诗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来,但诗人仍有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为什么呢?因为黄鹂常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这样诗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的啼叫着,他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诗人仍从中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诗人才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像这样一首短词,几经曲折。含蕴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诗人从惜春到寻春,从希望到失望,从不断追寻到濒于绝望,终于怀着无可告慰的心情,言尽而意不尽。为美好事物的消逝,陷入沉思中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