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一些人會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天局


原因很簡單:

1.中國發展太快,讓西方國家的優越感蕩然無存。

2.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發展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全部失敗了。

3.從外面攻擊中國實在想不出辦法所以美國打算從中國內部搞破壞。

4.美國政府經過研究發現唯一可以破壞中國大一統的方法就是詆譭中國歷史。

5.諸葛亮、鄭成功、岳飛都是中國古代英雄,所以美國打算從詆譭這些英雄開始下水。

6.美國政府如果直接派遣美國人來中國詆譭肯定不靈驗。

7.所以美國政府只能派遣持有美國綠卡的公知前來造謠、摸黑、詆譭中國民族英雄。

這就是諸葛亮被詆譭的真正原因。


明宇智遠


蜀漢國小地狹民少,軍力不足,曹魏能保持四十多萬的兵力,東吳能保持二十多萬兵力力,蜀漢最多隻能有十多萬的兵力。既要保證國家農業生產,社會穩定,又要保證國家戰爭需要,蜀漢真的是捉襟見肘,拿不出太多的人來充實軍力。蜀漢軍力有限,這是最基本的國情,因此諸葛亮在治國理政、整軍備戰等方面,都要首先考慮這一實際情況,都要圍繞這一實情去精打細算。

說諸葛亮用兵作戰不敢冒險,不敢用奇兵,很謹慎小心,為什麼他謹慎小心?還不是蜀漢兵力有限,去一個少一個?兵源已極,軍力已至,如果再隨意浪費兵力,冒險出奇,那可真成了“有了一頓充,無了敲米桶”了,克復北伐還怎麼進行?諸葛亮其實也是很想冒險出奇的,攻打陳倉他就強攻了一個月,結果最後還是不得已撤軍了,因為他耗不起,每個兵丁都是他的寶貝,他不敢隨便葬送他們,他葬送不起。為了克服北伐中兵力人力不足的問題,諸葛亮想了很多辦法,如嚴格治軍,嚴明軍紀,安營紮寨,進退有據;為了克服士兵不足,他創新了八陣圖,改進了諸葛連弩,提高了刀劍質量;為了不大量動用民力,他發明了木牛流馬運軍糧,減輕運送成本;為了確保北伐的連續性,他還將自己治軍打仗的經驗著作成書,以讓當下和後來者學習;為了確保北伐的順利實施,他還協調調動多方資源,東和孫吳東邊配合,南調南中蠻兵助力北伐,西連西羌以作呼應,以此“枯木朽株齊努力”,來實現克復漢室的宏願。但是終因蜀漢弱小,以一州抗九州,力量懸殊,又加曹魏人才輩出,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最終大星隕落五丈原,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諸葛亮既入蜀漢,只能圍繞蜀漢的實情,去奮鬥去盡力,興兵作戰,也只能按蜀漢的實際情況來,因此諸葛一生唯謹慎,也不是他與生俱來的,也是在蜀漢這樣的國度中練成的。諸葛亮能以小敵大,以弱攻強,六出祁山打得曹魏只有防禦之勢,沒有還手之力,已是難能可貴。作為後人,不顧當時的實際情況去隨意質疑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是很不應該的。


sunjin6278


或是陳壽的《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來了一句“將略非所長”,或是諸葛亮一直未曾獨領一軍,或是諸葛亮未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或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又皆以失敗而告終等因素,也許一些世人便以此為由,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堪大用。

事實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一、陳壽對諸葛亮的評語,我們是否解讀有誤,從而懷疑其軍事才能

陳壽在《三國志》中曾這樣評價諸葛亮:“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大意就是:諸葛亮在統軍上,善於管理軍隊,但在作戰時卻不善於使用奇謀;在管理國家上,善於內政治理,但在打仗上卻不是其所長。如果對手是個大才,且兵力佔優,其便沒有可勝之法。因此,諸葛亮統兵一來,並沒有取得什麼好成績,興復漢室也就更加困難了。

從表面看,確實令人感到諸葛亮長於治理內政,並不善於領兵打仗。

實事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因為,或許很多人在解讀這個問題時,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那就是,什麼是其所長,什麼是其所短,又是拿什麼樣人物來進行參照比對的。非常明顯,皆以諸葛亮自身來做比對。

以此來看,陳壽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應當非常中肯與客觀。以諸葛亮自身來說,其政略成果,確實要比軍略所取成果更加出色。

但是,就算如此,也並不能證明其治軍之能就弱於當時曹魏軍事人傑司馬懿、東吳軍事人傑陸遜。

後來,作為歷史記錄者的陳壽,所記載之事,均是以當時所發生的事件(也許是表面現象)為依據,進行記錄,很少參雜推策、臆測這樣的觀點。之所以,陳壽認為諸葛亮不善奇謀,應該是因為諸葛亮未曾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謀”所斷吧。

然而,縱觀歷史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在諸多的歷史事件背後,依然隱藏著諸多難以破解的真相之迷。所以,當歷史上發生了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謀”之後,蜀國也確實喪失了一次攻取曹魏的大好良機(成敗難料,國運豪賭的良機)。若以次為依據,陳壽評價諸葛亮不善奇謀,也是非常符合歷史真相。然而,通過諸葛亮接手蜀國軍政大權以來的所作所為來看,其當時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謀”,並不似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也並不能證明諸葛亮就不善奇謀。

正所謂: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陰謀詭計都是紙老虎。當魏吳蜀三國鼎足之勢已成時,處於國力絕對弱勢的蜀國,面對國力、軍力強勢的魏、吳兩,可有施展奇謀大戰之機。

此外,如果懷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那就證明其與同時期的軍事人傑司馬懿、陸遜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那麼,一直以來,為何諸葛亮敢於北伐,而司馬懿、陸遜卻不敢率兵侵犯蜀國之境呢。同時,從陳壽《三國志》將諸葛亮和軍事奇才陸遜同列一傳,就不難看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應該不會弱於陸遜才是。

同時,陳壽作為一名旁觀者,又無從軍經歷,更無朝廷高層任職經歷,就事論事(表相)看待諸葛亮所經歷之事,就非常的正常了。所以,李安溪曾持反對意見:“武侯實仁義節制王者之師, 壽以為短於奇謀,此其識見之差,非有所懟憾。”

因此,後世的唐太宗和李靖也對諸葛亮的治軍之能,給予極高評價,並將其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史兵家並列,入選“武廟十哲”。

二、劉備在時,諸葛亮未有獨領一軍之機,是否存在軍事才能不足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諸葛亮跟隨劉備出隆中,當時劉備僅有新野一地暫為屯軍棲身之所,麾下已有關羽、張飛、趙雲、陳到、糜芳、關平、劉封等能征善戰之將,且並無四方征戰之機。也就是說,已有那麼多的大將閒在那裡,等待立功的機會,又怎麼可能輪到剛剛加入的“新兵”諸葛亮獨領一軍呢。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劉備麾下諸將終於等到了立功的機會,關羽、張飛、趙雲等將分別取得荊州長沙、零陵、南郡(有一半是暫借東吳的)等五郡之地。這一過程,諸葛亮也不可能有機會獨領一軍。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至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奪取西川之時,根本就是親自帶隊,諸葛亮自然也無獨自領軍的機會。

這時,劉備新得西川,最需要的不是征戰領軍之人,而是治理內政的大能。毫無疑問,這樣的重擔便壓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因此,諸葛亮同樣無獨自領軍之機。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至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漢中之戰暴發,又是劉備親自帶隊,最終奪取漢中。隨著劉備地盤的迅速擴張,內政事務自然也隨之猛增,諸葛亮則更加的分身乏術,那來的獨自領軍機會。

後來的夷陵之戰,同樣是劉備親自帶隊,諸葛亮坐鎮成都中樞,主持全局,再失統軍之機。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跟隨劉備期間,不可能不進行工作分工。結果,當然是劉備負責征戰,諸葛亮負責大後方的穩定以及錢糧所需。這一局面,同當初張昭跟隨孫策時的情形十分相似。

所以,並非諸葛亮沒有過獨領一軍的機會,就說明其軍事才能弱。也正如韓信跟隨項羽之時,雖然沒有獨自領軍的機會,難道就證明其沒有軍事才能嗎。

三、諸葛亮五次北伐失利,是其軍事才能不足之過嗎

公元228年(建興六年)春至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2月的6年中,諸葛亮率領蜀漢軍隊,向曹魏政權發動了五次北伐戰爭,結果卻並無建樹。

就因為這些,難道就要懷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嗎?雖然發生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事件,但是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只要細細分析一番當初的北伐經歷,就不難看出諸葛亮的軍事之能到底如何。

先說說諸葛亮是否具有軍事奇謀之能。其首次北伐,便運用虛實的“聲東擊西”之計,揚言進軍眉城,實則兵出祁山。沙場老將曹真便為其計所惑,被其一舉全據祁山地利。之後,諸葛亮又運用奇計,射殺曹魏開國元勳、沙場大將張郃以及猛將王雙。因此,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原本司馬懿打算趁機追擊,當有人提到張郃、王雙之死時,司馬懿果斷停止追擊。可見,司馬懿對諸葛亮有多麼的忌憚。事後,當司馬懿觀察諸葛亮的紮營之所時,也不由大為感嘆 “天下奇才也”。

同時,作為諸葛亮人生的老對手司馬懿,為何被後世冠以 “忍者神龜”的稱號。還不是因為在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中,司馬懿死活堅守不出的結局嗎。想想,以當時曹魏軍力之盛,又佔有以逸待勞的防禦優勢,竟然還被諸葛亮圍困大營不敢應戰。無奈之下,才使用離奸之計,致使幼主劉禪不明真相將其招回成都,方才得以脫困。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應該勝過司馬懿才對吧。

同時,諸葛亮所著的《諸葛亮·治軍第九》記載有:“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由此可知,諸葛亮對於奇謀的地位非常看重,又怎麼可能不懂奇謀呢。

綜上所述,我們不但沒有理由懷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還要對其軍事才能大加肯定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