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對中國歷史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亙古懷念說史


提到北魏,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使得國家內部的經濟文化,社會制度,軍事力量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同時他為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貢獻。


革俗漢化

孝文帝拓跋宏5歲即位,不可能處理朝政,國家的大權依舊在太上皇拓跋弘手中,當時,北魏百姓遭旱災,官員腐敗,賦稅重擔壓得百姓不得不反抗鬥爭。據史料記載,孝文帝即位的最初十年之間,全國範圍內的反叛、暴動事件多達二十多起,可以說,孝文帝接手的是一個巨大的爛攤子,一個不好,就可能把自己也搭進去。在孝文帝拓跋宏十歲之時,他的祖母馮太后就把太上皇弄死了,然後自己總攬朝政。她總是以孝文帝的名義頒佈措施,馮太后是一個非常有能力之人,她頒佈的許多命令為之後的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礎。拓跋宏二十三歲時,國家大權終於到來他的手中,因為常年在馮太后身邊耳濡目染,他積累了豐厚的治國經驗。同年九月,馮太后因病去世,孝文帝甚是悲傷,連哭三日。他掌握大權後,依舊施行馮太后的那一套治國方針,重用漢族士子,學習漢族禮儀,同時按照漢族的選官制度選官,可以說,他將漢族好的方法全部學走。同時,還鼓勵多個民族之間通婚。

遷都洛陽

孝文帝推行漢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遷都洛陽,當時,北魏都城在平城,平城特別偏北,不僅不適合北魏的統治,更加不適合對南方的控制。因此,孝文帝決定遷都,但考慮到大臣不會同意他的這個想法,便想了一個計策。他說要帶大軍攻打南方,許多人紛紛反對,但孝文帝不顧他們的反對,硬是要去。就在大軍抵達洛陽之後,孝文帝說準備不打南方了,但既然到這裡了,就把國都遷到這裡吧。大臣們本來就不想打仗,現在不用打仗了,還要什麼自行車,趕緊紛紛同意這個決定。因此,孝文帝遷都順利進行。遷都之後,更加適合學習漢人文化與思想。他下令各族要把原本的姓氏改掉,為了帶頭,他把拓拔改成元。皇帝都帶頭了,底下大臣也紛紛改姓。遷都洛陽,更大的加深了民族的融合,以及經濟的發展。

因此,北魏王朝對中國的影響就是加速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九月讀歷史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一脈相承。如果我們將之視為一體,那麼從北魏建國至隋朝一統天下,便猶如秦國曆五百年終滅六國。

1,北魏的歷程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敗於淝水。

三年後,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復國成功,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呼和浩特)。

至公元398年,拓跋珪正式改國號為“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史稱北魏、後魏、拓跋魏。

公元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燾一統北方,從此我國北方進入北朝時代。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開始了漢化改革,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行漢禮,也就是在洛陽重建華夏正統。

這並非虛言,後來南朝名將陳慶之過洛陽便曾感嘆: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目所不識,口不能傳。

鮮卑與華夏的融合,終結了晉末北方的亂世,為後來的天下一統奠定了民族基礎。

2,北魏相當於歐洲的查理曼帝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成為日耳曼人的天下,最終統一西部歐洲的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查理曼。

查理曼便相當於北魏的拓跋燾,不過北魏比查理曼帝國走的更遠。

北魏後來分化的西魏~北周一系最終滅南朝,重新一統天下。

這,相當於查理曼帝國滅了東羅馬帝國,重建羅馬帝國。

也就是說,北魏這一支最終重建了“漢帝國”,即隋唐帝國。而歐洲之父――查理曼顯然比不上拓跋燾,因為他的後人顯然並無能力再造羅馬,只留下一個不倫不類的神聖羅馬帝國。

3,北魏對後世的影響確實很大,因為我們可以從北魏的制度上找到隋唐制度的淵源。

不過,我覺得北魏最大的作用就是推動鮮卑漢化,或者說文明化,並在北方重建華夏正統。

而正是這一點,當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基礎上一統天下之時,我們其實是站在北朝這一邊的,這與後世的南宋和南明的滅亡並不完全相同。

如果說秦漢~魏晉~宋齊梁陳,是華夏第一帝國的話;那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兩宋,便是華夏第二帝國。

羅馬之後再無羅馬,但秦漢之後卻有隋唐,其關鍵便在北魏。


心向青山


北魏給中國歷史發展的最大貢獻就是留下了府兵制,以及府兵制對社會的長期影響。

在晉朝以前,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一般都採取全民皆兵的耕戰模式,像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時期,漢人政權都是全民皆兵,老百姓上馬為兵、下馬為農,極具尚武精神。

而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北魏執政時為了維護其統治,當兵成了鮮卑人的專利,鮮卑人在當兵時可以免除賦役,而漢人百姓卻不能當兵,徹底成為老老實實耕種的農民。

這種兵源的政策帶有一定的民族隔離色彩,但同時由於其強調軍隊士兵自行屯田,可以實現自給自足,減少百姓的賦稅壓力,因此在北魏滅亡後,府兵制仍然得到唐、元、明各朝執政者的青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影響了中國的軍事發展。

同時,這種制度畢竟改變了傳統全民皆兵的方式,讓很多漢人成為純農民,失去了以往秦漢時期的尚武精神。比如甲午戰爭時期,前線的將士浴血奮戰,後方的老百姓卻異常麻木,而且無論是精神上還是體質上,都已經與日本、歐美國家國民拉開了很大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