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可以看出刘禅蠢笨无比吗?

爱车山族


刘禅不是中兴之主,确定无疑,但如贬低到蠢笨无比,夸大啦。

从《三国演义》看,刘禅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无宏图大略,无政治家、军事家素质;二是无上进心,当安乐公最合适;三是亲近小人,耳软心活。四是骨头软,魏兵来了赶紧投降。不过,他也有如下优点:一是重感情,对诸葛亮、对赵云,他的感情绝对是真的,一种依赖的亲情,虽说刘禅有些怕诸葛亮,哭相父、哭赵云,刘阿斗泣血以哀,他不傻,有感情。刘阿斗没有刘备驭下的意识,刘备只认关、张。二是简单,简单放政治家身上是致命的,民间也对生性简单的老实人看不上,不过,从人性来说,简单纯朴肯定算是优点,连残忍的司马昭也被他“此间乐、不思蜀”逗乐了,或者说感动了,封他为安乐公。三是放权。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在国小力弱的情况下,虽说主动出击谋生存是诸葛亮定下的战略,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放权,这个战略是不可能持续的。当然,无论诸葛亮还是姜维,都被听信谗言的刘禅召回过,但刘禅的放权不可忽视。如果愣要说这是刘禅无能所致,有失偏颇。

诸葛亮是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践行者,六出祁山的壮举,如果是刘备在世,不一定实现,因为刘备自身主意很正,而且也有小富即安的思想,从东吴就亲、入成都封赏就可看出来,只有诸葛亮、赵云最清醒。而没有大主意的刘禅,其实给诸葛亮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再深一步假设一下,如果刘禅像曹丕一样狡诈、象孙皓一样残忍,诸葛亮将会更难,北伐的壮举不可想象。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的出师表,主要表达不负刘备的忠心和收复中原的决心,同时对刘禅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以便踏踏实实在前线征战,其间,苟安、黄皓之流兴起过风浪,影响了北伐大业,但总的来说,刘禅并没有掣肘添乱。

从这个角度而言,诸葛亮雄心壮志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刘禅的不干涉。非要把刘禅说得一无是处,不合理。

《三国演义》只是故事,说书唱戏劝世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变中”,不可太当真。书生论剑,咱们且过过嘴瘾吧!


禄和书话


我认为从《出师表》中不可以看出刘禅的蠢笨无比,反到可以看出其大智若愚。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外交上他联合了孙权、降伏了孟获、稳定了人心。所有前期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以后给刘禅上的一到表文,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北伐以及对国事的具体安排。

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的理想是恢复西汉初期独立与皇权的相权。他对国家的事尽心尽力全力以赴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丞相他是合格的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却是不合格的。政权最终是要交给皇帝的,可诸葛亮的错误恰恰事大包大揽所有的事都是亲力亲为。这一方面打击了刘禅的信心另一方面又没有锻炼自己执政的能力。

诸葛亮培养了接班人培养了方方面面的人才,但就是没有培养刘禅当皇帝的能力。使得刘禅无事可做,只能是装傻充愣。其实刘禅是相当聪明的,他明白丞相事事操心也让他放心,可有一天丞相不在了呢?其他人都可以替代,可唯一的皇帝是不能替代的。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熬死了自己,他将自己的接班人培养成姜维而不是刘禅,我认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事物。从刘禅后期的表现来看绝对是聪明的,他只是默默地听从诸葛亮的安排,默默地服从诸葛亮的安排。丞相越是这样刘禅内心越不好受,从《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方方面面全面的安排和周到的思考,使得刘禅无事可干既不能干又干不了。诸葛亮代替了刘禅,但是在封建社会臣子再能干也绝对不能越俎代庖的。诸葛亮对形式的分析而上的一份报告,其实句句是强加在刘禅的。开口就是先帝怎么样我怎么样,句句言辞恳切。但是越恳切,六禅的内心是越难接受的,不接受却又不能不接受。因此刘禅绝对不是蠢笨的!


唐宝桢


历史对刘禅诸多评说。初读《出师表》囫囵吞枣,只觉脍炙人口,是治国良方,世人如数家珍,更是历代统治者为稳定统治的座右铭。从看待历史人物角度,表象看刘禅真是无能之辈,蠢得很。细品之,则余音缭绕…从看待刘禅个人的角度,读出了弦外之音,刘禅非蠢!

一,刘禅,明君也。

如果蠧,则刚愎自用,无论亮做何事,表何言,都视挑战皇权,皇帝高高在上,一言九鼎,岂容他人杂言。则无禅、亮多年的合作,也无《出师表》,更无蜀汉稳定的政权。

诸葛亮用制度来规范权力,用师道来教育皇权,让君主无为于上,臣子有为余下。相互约束相辅相成。

若不是明君,则可理解为:我是皇帝,我的话就是圣诣,怎么做,何须你来教我,是我无能吗;规范皇权,就是限制我的权限与自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何须想那么多。

二,刘禅,大智若愚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果刘禅蠢,反正是个死,就无需《出师表》了。先帝崩殂,三国鼎立,他国虎视眈眈,内忧外患,危急生死之际,亮还要出征离开他。亮著《出师表》,说明刘禅大智若愚,只需点化方可力挽狂澜。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诸葛亮知道刘禅人性本善且可塑性强。甘愿为其牺牲。得贤臣则贤君,刘惮非天才,年纪尚轻,管理那么大国家,有点束手无策有点茫然。

如同陈寿在 三国志 · 后主传 中对刘禅的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 素丝无常,唯所染之 ”。

他需要一座灯塔,指引前行的策略及方向。《出师表》的熠熠光辉,照亮了他未来的征途。环境造就人,时势造英雄。他虽没有战功,也无多大过错,能外御外敌,内修政道,平稳政权,虽非英雄,也不失为人才。刘备之精,曹操之毒,孙权之狠,刘禅之庸,这里的庸不是平庸,是大智若愚。

三,刘禅,仁君也。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亮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刘禅能听“布衣"之谏言,说明禅不计对方身份,礼贤下土。

有人会有疑问,诸葛亮把刘禅管的这么死,并且一管就是那么多年,不怕刘禅杀了他吗?禅不但沒杀,且一直视亮为益师益友、为父为贤臣。仁君之修为也。

四,刘禅,情商高也。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君臣融洽相处二十余载,出兵之前,诸葛亮作千古流芳的《出师表》以献刘禅。临别千言方语,依依不舍,情之召召。要知古代皇帝高高在上,只有众人把他似神放在眼里。禅、亮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诠释了刘禅情商高。

五,刘禅,谨言慎行之人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宜妄自菲薄,道出禅做事低调,谨言慎行。亮鼓励他,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古人云:名师出高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葛亮与刘禅亦师亦友,为父为臣多年,《出师表》的万丈光芒,照耀了历史,却弱化了主人公刘禅。对历史人物刘禅的评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