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殓、送汤、摔老盆,漫谈聊城传统葬俗

聊城传统葬俗,不仅铺张繁琐,而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当地传统葬式,均为木棺土葬。

棺木尤以柏木棺、杨木寿最为荣耀。葬礼过程中儿女、侄孙都要戴孝。儿子百日内不能理发,子女服孝期限为三年,侄孙为一年,丧家房门要贴白条,且三年内不能贴对联。

葬礼的整个过程,通常要经历守灵、报丧、入殓、出殡、圆坟、祭七等主要环节。按照当地习俗,长辈到了暮年,晚辈要提前准备寿衣、打棺材、修墓穴以被不测。富裕人家的寿衣、棺材用料比较讲究,贫寒人家讲究不是太多,极度贫寒的人家则用芦苇席、草苫子一卷埋了完事。接下来一起看一下聊城葬俗。

含殓、送汤、摔老盆,漫谈聊城传统葬俗

其一、殓衣:老人即将咽气时,家人要提前给穿上寿衣。男用棉袍马褂,头帽足靴;女用手帕、大袄、裙子。寿衣全用布条系上,取其“带子”即后继有人之意。殓衣后移尸于堂前灵床上仰卧,口中放铜钱或玉石一枚,称“含殓”。同时请人帮助治丧,请人要先请“总理”一名,统管丧事,并由“总理”指定“内、外柜”各一人,分别负责内务和接待礼仪,然后由“总理”差人给亲友送讣贴报丧,搭设灵棚,开启墓池。

其二、停灵:停灵也称“守灵”,又称“小殓”。尸身停于灵床上仰卧,身下铺草纸,盖白布单子,谓之“铺金盖银”。也有的面盖火纸,身覆棉被,头枕三角式枕头,叫作“鸡鸣枕”,双足用苘麻系绊。灵前摆一小桌,放面条一碗,称“倒头面”。桌上置长明灯、燃香、摆供,供死者牌位。灵床两侧用谷草铺地,子女眷属男右女左,跪于草上,称为“守灵”。

含殓、送汤、摔老盆,漫谈聊城传统葬俗

其三、攉汤:攉汤也称“送汤”。停灵期间,要到土地庙祭奠。主持丧事者托供品于前,孝子提汤罐于后(多为米汤或面条汤),家眷相随至土地庙哭奠。传说死者鬼魂在去见阎王之前,先被土地爷在土地庙羁押三天。故死者亲人为其鬼魂“送汤”,连送三次。“攉汤”完毕后,接着是送“盘缠”。一般是在人死后的第三天晚上,也有在当天晚上的,地点在村庄的十字路口。送盘缠时,除烧纸钱,还要带些花生、红枣和其他食物等一同烧掉,并特地扎一纸轿和纸人烧掉,意为亡者坐轿上西天。全家人都跪在纸轿和纸人前,一直等到全部烧完后才节哀返回。

其四、入殓:入殓亦称“大殓”。人死后三日内入殓。其时,奏乐、诵经,先由孝子为死者净面,用镜子“开光”,后将死者抬入棺材,背下铺铜钱,盖棺、钉钉,全家举哀痛哭。

含殓、送汤、摔老盆,漫谈聊城传统葬俗

其五、成服 :人死后三日内,全家易凶服,孝子披麻带孝、持丧棒,妇女头扎孝带。其间,邀族邻集议,择吉殡葬,筹备礼仪,备办酒筵,讣告亲友。

其六、开吊: 发丧开吊时,奏鼓乐、诵经文,亲友临吊多送挽幛、挽联或折礼(现金),至亲多为三牲祭、纸箔、供果。吊唁者要到灵前叩头行拜,孝子匍匐灵旁陪灵答礼。另有执司应接唁客。

含殓、送汤、摔老盆,漫谈聊城传统葬俗

其七:出殡:出殡一般在午饭后,将棺材抬到大门外或街头已备好的架子上。孝子跪在棺前痛哭。先行起柩礼,然后起灵(将灵柩抬起)。此时,孝子将已备好的瓦盆举过头顶摔碎, 俗称“摔老盆子”。接着,一执事拿着纸钱,边走边撒,前头引领。孝子手持引魂幡,在棺前边哭边退,其子侄辈左右扶持,女眷棺后随行。鼓乐唢呐吹奏,笙管铙钹齐鸣。

当灵柩抬至村中街上时,还要停棺设供品香火于灵柩前大奠,亲故知己至棺前,一步三叩首,三步九磕头,行三拜九叩之礼,向死者至哀。奠后在哭声和哀乐声中缓缓行进。灵柩出村,远亲则各自回家,近亲一直送到墓地。墓前再祭,祭毕,将棺入穴,填土掩埋,聚成圆锥形坟头。至此下葬完毕,由孝子将灵幡插于坟顶之上,三日后圆坟。

含殓、送汤、摔老盆,漫谈聊城传统葬俗

其八、葬后祭:葬后要进行三日祭、七日祭、百日祭和周年祭等。三日祭即死者葬后的第三天,举家上坟添土并摆供哭奠。俗称“服三”,又称“圆坟”。此后每七天祭一次(从死者去世之日起),举家上坟哭奠,一般是从一七到七七,以五七最为隆重,儿女亲友多要摆供品、香和送纸扎。纸扎多有用纸做的金山银山、元宝、摇钱树、马、牛、轿、箱(柜)、聚宝盆等。哭吊祭奠结束,纸扎全部烧掉。五七以内,儿女逢人磕头,俗说“死了老的,头不值钱了”,故不少人五七以内尽量少见人,以少磕头。到死后一百天和周年忌日,死者的亲属同样带上供品和香、纸上坟祭奠。

祭周年,一般是三年,富裕之家尚有十周年祭,以示缅怀纪念。百天之内,死者亲属要继续服孝(穿白鞋、帽子、衣服镶白边等),而且有不能理发等忌讳。父母丧一年内不能出远门,不参加盛宴,三年内女儿不穿红,门上忌帖红对联。(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