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推薦一下唐詩五律的巔峰作品?能否解析一下為什麼是巔峰?

都市混口飯


我覺得王維的《山居秋暝》配得上唐詩五律巔峰之作。

理由有一下幾點:一、作者王維生活在中國詩歌巔峰時代的盛唐時期;二、王維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之一;三、五律、五絕、七律、七絕等格律詩成熟於盛唐時期,後人正是從唐代名家的詩歌創作中總結出“近體詩”的特點、規律,進而將“近體詩”規範化;四、王維是唐代“田園詩”的代表性詩人,他的山水田園詩成就之高,歷來被後世所推崇。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這首五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首先,它合轍押韻,對仗工整,從格律規範上說,無可挑剔。

其次,整首詩像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樣,給人一種清新純樸、幽靜恬適之美。寂靜的“空山”,初秋的傍晚,潔白的“明月”,流動的“清泉”,寫景如畫,爐火純青。由於王維同時也是繪畫水平很高的畫家,因此他的詩“詩中有畫”,他的畫“畫中有詩”。這首詩就是典型的“詩中有畫”。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裡傳出一陣歌聲笑語,那是洗衣服的姑娘們回來了,蓮花搖動起來,那是漁船下水了,這裡

以靜寫動,以動寫靜,動靜相襯,出神入化。“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間是這樣美好,即使是春光逝去,秋景照樣美妙,王孫也不該歸去,而應該繼續留住山中!


郝文史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唐代詩人李白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對送別友人環境刻畫、氣氛渲染,表達出與友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送友人來到了城外,但兩人仍然並肩緩轡,戀戀不捨不願分離。

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著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整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秀麗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其詩筆用情至真,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其中,未見“送別”二字,但其筆端卻字字句句飽含著與友人即將分別的不捨之情。

接下去兩句寫情。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他寫: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從此見而不得,甚是惆悵。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

後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點破,有一股悲劇浮現感染人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戲弄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徵。太白集王琦注云:“浮雲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雲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詩人感到離別的不捨。這兩句“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雲”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雲,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後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彷彿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寫照。

此句也可理解為遊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複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長河落日圓”,但願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呼應了“孤蓬萬里徵”一句。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未盡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有情有景。其中班馬長鳴,形象比喻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讓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顯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如始至終,流露著無限摯友深情,感人肺腑,不失為五律古詩中的一首好詩。



杜彩萍


王維的《山居秋瞑》堪稱顛峰之作。

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裡有詩。”王摩詰王維,唐人稱之為“五絕聖手”,他的五絕都是精品,他的一律,自然也精,他的山水田園詩更是如圖如畫。

今人作詩,主張“詩中有我”,這是一個窠臼。“我”不一定美麗動人,嵌在詩裡,常因個人小情感破壞大格局,往往使美麗的篇章黯然失色。王維詩多在“無我之境”,高蹈飄逸,美不勝收。五律《山居秋暝》就是典型例證: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它的平仄格律和用韻不必贅述,符合五律的標配,閃光處在於其表象圖畫般美麗,這是千年詩壇難得一見的動人秋色。秋,是古詩詞中屢見不鮮的枯敗蕭瑟的意象,多寫人生困頓、相思零落、韶華已逝。雖有“霜葉紅於二月花”之類的比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之類的強詞奪理,終歸不能盡現秋之美。

王維詩被人稱為“佛詩”,一篇篇詩作如一朵朵佛蓮,自吐芬芳和聖潔光芒。 他在藍田輞川山莊,彈琴賦詩,吟嘯不止,每首詩都彷彿是山水精靈所生化,因此《輞川集》山水絕勝,無人可比。中華山水之勝,謝靈運之後,沒人比王維更懂得欣賞。

這首五律起筆說“空山”“晚秋”,緊扣題旨,主宰全篇。王維隱居空山三十年,對“空”字情有獨鍾。檢點王維詩章,“空山不見人”“夜靜春山空”“空居法雲外”、“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空字隨處可見。這或許是他久居空山神臺清明的自然反映,類似於繪畫中的留白,倍添神韻。空山新雨晚秋,不僅開門見山點題,而且為全詩構築了一個明淨清新意境,使後續的描繪先有了柔美的底色。

中二聯是主畫面,明月青松,山石流泉,極盡優雅美麗;一照一流,靜中有動。而浣女歸來,風拂竹梢,漁舟遠去,蓮葉顫動,顯得動中有靜。整個畫面動靜相宜,形色相彰,維妙維肖,生動活潑。

尾聯展示出作者長隱青山不受塵累的高潔情懷,心與境化,物與我化,人與自然渾然一體。春芳凋謝就任由它凋謝吧,人可以自然融匯在這片秋色中。《楚辭》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而王維卻說王孫自可留,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和諧。

當然,精品五律還很多,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王灣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是千古傳誦的佳作。

說了這麼多,頗費心血。現在網絡噴子多,反對我的觀點不要緊,反正是回答問題,不同意我的觀點可自寫一回答進行辯論,辯論有利於增長見識,歡迎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