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全書導論(耶魯公開課)第5講 摩西五經的作者是誰

舊約全書導論 第5講 摩西五經的作者是誰

一. 底本學說 Documentary Hypothesis

1. 上節課提到Richard Simon是第一個提出摩西可能不是摩西五經Pentateuch的作者

2. 18世紀中期,Jean Astruc第一次留意到在某些故事或章節裡第一次出現耶和華Yahweh和耶洛因Elohim這2個稱呼。根據這個,他和其他一些人提出了J和E 2個來源的看法。J在德語裡發音同Y,所以J指Yahweh, E指Elohim。他認為摩西五經是以2篇獨立的長文獻為依據創作的,既J和E,這2個文獻裡對上帝有不同的稱呼

3. 19世紀,又有德國學者發現了摩西五經的其他來源。1878年, Julius Wellhausen發表了關於聖經起源研究的經典論述《以色列歷史》,書中展示了底本學說。

A. 這個學說是指聖經的故事和敘述從創世紀到列王紀的第二部分是由4個確定的來源文獻組合起來的,這些文獻的時間不同,表達了不同的興趣和關注點。

B. 這些文獻被一些人或一些群體用一些方式組合成了聖經的敘事主體,這些來源並非旨在告訴我們故事本身所描述的時代和地點,而是主要講訴創作聖經時以色列人的信仰和習俗。

C. 他的這一觀點引起了轟動,削弱了傳統的摩西是寫作者的觀點,雖然這一觀點被保守的羅馬天主教權威所質疑,但羅馬天主教學者也接受並傳授他的這一觀點

D. 底本學說包含4個部分J, E, P(priestly source祭祀派來源), D(Deuteronomy 申命記)

二. 底本學說的四個來源及特徵

J 和 E一方面是對上帝不同的稱呼,但有更深刻的意義。按J材料來源,稱上帝為耶和華起源於第一個人類亞當,在創世紀第4章,亞當已經知道這個名字並以此稱呼上帝。但在P或E材料中,耶和華的名字人類並不知道,知道上帝選擇告訴摩西,在出埃及記6:2-3(學者界定為P材料)中,上帝出現在摩西面前,告訴他自己是耶和華“我出現在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這些你之前的族長面前,以EI Shaddai的身份,我並沒有讓他們知道我的名字是耶和華”。同樣在被界定為E的出埃及記3:13-16中,也有類似的內容。所以不僅是聖經中對上帝的不同稱呼,包括人類在什麼時候對上帝不同稱呼,通過這些可以分析,材料批評家可以列出不同材料的特徵:

1. J材料

A. J的特徵:生動,通俗,接地氣。J的主要特徵在第2個創世故事裡展現,在創世紀第2-4章,包含了用耶和華這個私人名字稱呼上帝,對上帝的描述也非常擬人化,上帝讓諾亞關上方舟之門,上帝聞到了諾亞獻祭的祭品味道,上帝和亞伯一起用餐商談,上帝與摩西在神秘過道里見面並試圖在晚上殺了他。它用西奈山Mount Sinai指代摩西與以色列人與上帝締約的地方

B. J的年代:線索可以在上帝許諾以色列人土地的章節裡找到。土地的界限在埃及河,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這是大衛和所羅門時期的以色列,既公元前10世紀。這也似乎反映了南方人的利益,在公元前10世紀晚期,所羅門逝世後,以色列分成南北,北部稱為以色列,南部較小稱為猶大Judah(見第一講)

2. E材料

A. E材料從創世紀15章開始,是最零散的,似乎是J的補充,因為很難將E明確的區分出來,所以關於E有很多爭論

B. E材料的特徵:對上帝稱呼Elohim,是上帝的複數形式。在E裡上帝不那麼擬人化,是遙不可及 的,與人沒有面對面的交流,是同過間接的方式如信使或夢,同時也強調預言和先知。Miriam和摩西在E裡都被寫成有預言能力。E的風格抽象,不生動。在E裡,締結盟約的山被稱為Horeb而非西奈山。

C. E材料更關注北方王國,被認為是公元前9世紀北方王國的材料。

3. J材料和E材料被認為是在公元前8世紀晚期被融合,形成摩西五經的主要部分,包括了人類早期歷史,以色列人早期祖先的故事在創世記中被講到。這包括摩西故事,出埃及記,以及民數記裡的流浪故事,那個不知名的抄寫員或編輯在組織材料時,沒有注意剔除不相關或相互矛盾的材料

4. D材料 申命記Deuteronomic:

A. D材料是申命記的基本資料來源,他不是敘事,而是演講的書卷。是以色列人在進入約旦河東岸“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定居前摩西的3個演講,明顯體現了定居的農業生活居民的利益, 記錄了管理農民定居生活的法律。

B. D材料的主要特徵,能幫助學者界定時期。D是聖經中唯一認為耶和華只接受唯一中央聖所Central sanctuary. 人們不可以在搭建的臨時祭壇或地方祭壇進行祭祀,所有的地方祭品都需集中到中央聖所。D沒有談及耶路撒冷。這是非常不同於其他章節的,其他篇目人們四處流浪,供奉祭品,通過地方神殿,地方祭祀,地方供奉。只有申命記強調一箇中央聖所,且地方神殿都要被取消。公元前622年約西亞國王的宗教改革的關鍵點是把敬拜的儀式集中化,因此很多學者將申命記和約西亞的宗教改革聯繫在一起。

C. 麻煩的是,D材料似乎反映了很多北方傳統,但北方王國在公元前722年滅亡了,因此學者們得出結論:D是一份古老的創作於公元前8世紀北方的材料,當北方王國滅亡後,很多人跑到南方,D被帶到南方耶路撒冷保存在神殿中,直到100年後約西亞國王發現了並編入聖經

5. P材料祭祀派材料priestly source

A. 大多在利末記和民數記的非敘述部分。

B. 主要特徵:十分關注宗教場所,祭祀制度,安息日,節日,宗教儀式如割禮,逾越節,飲食限制,信仰虔誠,儀式虔誠等。P裡也有一些敘事材料,創世紀第一章裡第一個創世的敘述就歸於P。敘述系統有序,上帝非常抽象。P裡的上帝至高無上,遙不可及,此點比E更甚。上帝只在他的榮耀(只充滿光彩的雲朵)裡被隱藏和顯露。他以這種形象顯露在以色列人面前,帶領他們穿越曠野。P裡也有契約,統計,家譜這些用來連接故事的內容。

C. 正因為P的作用通常在於連接各個故事或引出或結束某個故事,學者們認為祭祀派作者最有可能負責聖經的最終版本。他們將J,E,D整合起來,然後加上自己的材料。

D.Wellhause將P的時間定位流放期,就是南方王國滅亡後的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帶大量的猶太人流亡到巴比倫

6. 因此,P, J, E的敘事部分對世界歷史的記錄是連續且平行的,從創世到摩西逝世。祭祀派將所有陳舊材料集合起來,加上自己的編輯材料,作為連接的橋樑,並介紹和給出結論。他們插入了大量的祭祀派材料進利末記,民數記。在流亡巴比倫以後創作出了摩西五經。所以摩西五經是一個歷時5個世紀的宗教和文學活動,這當然和傳統主張摩西五經由摩西一人在公元前14世紀獨立創作是非常不同的。

三. 對底本學說的評價

1. Wellhausen的著作當然帶有19世紀德國學者的偏見。既基督教優於猶太教。他將猶太教形容成聖經時期晚期的扭曲變態垂死的樹,他也厭惡德國當時的新教運動。他對P材料的年代設定就變現了這一偏見。之前的學者認為P材料是最古老的材料,而他認為P是後期材料,因為其中有祭祀敬拜和宗教儀式。這些贖罪行為表示了宗教的衰退,正等待著在重獲新生。這是他最具爭議的觀點之一,至今仍是如此。

2. 現代的文學批評學和19世紀有所不同,更傾向於材料批評學,確定和分離材料的目的是為了明確他們之間的相對時間,從而確保歷史還原工作的進行,重建以色列宗教歷史,作者所處的不同歷史情形,所以文學批評學除了被稱為材料批評學也被稱為歷史批評學。

3. 底本學說試圖通過假定資料來源來解釋聖經中的矛盾,重複,紀年時代錯誤,當材料被標記了相對年代,再研究解釋以色列宗教歷史的不同時期,他是發現歷史的工具而不僅僅侷限於文本本身層面

4. 底本學說本身是不帶偏見的,它只是分析工具,只是一個假說,我們至今並沒有真正發現JEPD材料的原始獨立文本。有一些觀點非常精彩,但也有些非常主觀。我們可以挑戰一下:對同一事物的描述用不同的術語,也可能不是來源於2個材料,有可能是為了增加文學或美學上的功能。內容重複也可能只是為了修辭功能。

5. 今天,雖然主流學界認同Wellhausen的理論,但對他理論中的一些細節和結論卻並不認同。有些人懷疑E的存在,還有些人認為所有的事件都發生在流亡之後既公元前3-4世紀。哥本哈根學者根本不同意底本學說,認為聖經原先是口頭流傳隨著時代發展其內容不斷豐富。

四. 創世紀第10-11章

1. 創世紀第10章展現了各個國家的家譜圖,在這個家譜圖中,在不同土地上生活的人,都起源於一個祖先既諾亞和他的三個兒子,雅弗Japheth, 含Ham和閃Shem. 閃族Semites據說是Shem的後人。

2. 創世紀第11章可被視為解釋語言多樣性的故事,也起到了橋樑作用,將體現通用範圍的創世紀第一部分和將要在第12章發生的只關注一塊土地一種語言裡發生的故事聯接在一起

3. 巴別Babel塔是一座著名的為巴比倫人的神Marduk(第3講裡巴比倫史詩裡提到過)建造的階梯式塔樓。聖經裡講訴這個故事時帶有諷刺口吻,畢竟在公元前586年是巴比倫人摧毀了他們。Babel是上帝之門的意思,但也是個雙關語,指語言混亂。建造這座塔惹怒了上帝,可能是因為人通過建造巨塔來提升自己,也可能是因為人類違背了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旨意是要人類養育眾多,遍佈全地。而這些人卻聚在一起想爬的更高。於是上帝混亂了人的語言,增加了他們工作的難度。

4. 有人認為這個故事表現了對文明的某些方面的排斥,紀念性建築,國家宏大建築都被聖經作者所懷疑,被認為是消極的,會導致人類的自我擴張從而遺忘上帝

5. 創世紀前11章,給以色列歷史一種宇宙的通用的背景,跨越了2500年曆史。但12-50章只涵蓋了4代人。既從亞伯拉罕Abraham和妻子莎拉Sarah, 到他們的兒子以撒Isaac和妻子利百加Rebekah, 到他們的兒子雅各Jacob和他的2個妻子拉結Rachel和利亞Leah, 和他們的12個兒子1個女兒

6. 在11章結束時,我們會感到上帝或者聖經這時發生了巨大變化,上帝有點受排斥,在古近東神話裡我們看到善和惡的宇宙力量的交戰,而在聖經此時我們看到上帝意志與人類違抗上帝的爭鬥。這二種都是爭鬥但在不同層面展開。亞當夏娃,大洪水時的人類,建巴別塔的人都在不斷挑戰上帝,於是上帝轉移了重心,選擇只對一小群人展現自己。創世紀第12章起是聖經的第二個階段,上帝指示亞伯拉罕離開祖先之地,遷移到上帝指示給他的地方,開啟了聖經的全新階段。

五. 其他研究聖經的學派

1. 在我們開始學習第12-50章前,讓我們嘗試用歷史學家的頭腦和眼光來看待聖經。試想一下,摩西5經是由JEPD這4種材料組成的,那麼這之前的歷史又是怎麼樣的?JEPD的作者又是根據什麼來寫作的呢?

2. 形式批評學

A. Hermann Gunkel對其他國家的口頭文學有很深的造詣,他在聖經裡找到了更古老材料的依據:民數記21:14關於摩押Moab和亞摩Amorites劃分界限,就援引了The war of the Lord,編者指出自己從哪裡引用該詩,似乎讀者們都很熟悉這首詩。約書亞記10:13雅煞珥書和撒母記1:18似乎是一首早期以色列英雄史詩,大衛以此來悼念掃羅和他的兒子約拿。由此可見,聖經借鑑古代文學作品和當時的文學作品的看法是可信的。4份材料本身也是來源於更早的書面或口頭材料。Gunkel關注4個材料中的小單元,他稱之為形式(Form),這就是這個研究方法形式批評學form criticism 的得名。

B. 形式批評學是鑑定更早期的前文學體裁,這些被JDEP所吸收,如諺語,民間俗語,民間故事,傳說,宗教儀式,詩歌,神話。同時,可用一些民族學傳說解釋某個特定民族的起源,如摩押人,亞捫人,以色列人,還有詞源傳說,一些詞和早期歷史事件有詞源方面的聯繫

C. 形式批評學不侷限於研究類型和體裁,更重視他們的功能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的作用

3. 源流批評學 Tradition Criticism

A. 從形式批評學發展而來

B. 集中於研究傳統材料經口頭階段和文學階段傳播後形成現有形態的過程的批判性方法。當一個故事被一次次講述流傳下去,很明顯會被改編。摩西五經的傳播類似於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一過程在聖經本身中有所反映,某個部分的材料在後面章節再次被提到,但卻以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寫成、申命記重複了出埃及記的事件,但差別是驚人的。歷代志1和2是對創世紀到列王紀中大量材料的重述,但加入了自己的主題,刪除了之前的一些令人窘迫的段落。以西結書是對利末記中的法律材料做了處理。

C. 這有助於歷史再現。

4. 這些研究方法,強調聖經來源材料的現實生活和歷史背景,他們和廣泛的文化相聯繫,這是早期底本學派不關注的

六. 北美研究聖經學派

1. 以上所有研究方法和學派,都是坐下來靜心研究聖經文字特徵並加以分析得出結論,大多來自於德國學者

2. 北美研究更強調聖經和考古學間的聯繫。William F. Albright是美國聖經學研究的帶頭人,也是巴勒斯坦考古學和亞述學專家,他運用考古學成果研究聖經。他認為將聖經視為歷史是錯誤的,聖經的一些年表肯定不是準確的歷史記錄。

3. 但在20世紀,Albright派的學者認為,創世紀裡的很多內容,都有對他們宣稱講述的歷史時期的真實反映,並列舉了很多考慮因素


舊約全書導論(耶魯公開課)第5講 摩西五經的作者是誰


舊約全書導論(耶魯公開課)第5講 摩西五經的作者是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