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撑起一个传奇时代,幕后的他被称为中国的“良心”

这一代的读者可能已经不太熟悉,但聊到老一辈作家无论如何都会谈到一本杂志——《收获》。今天文艺刻度便来谈谈这本杂志和它背后的故事。

这本杂志到底有多牛呢?

收获 |一本杂志撑起一个传奇时代,幕后的他被称为中国的“良心”

这么说吧,《收获》捧红了一半以上的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在这本杂志上发表的作品随便一列有这些: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

苏童《河岸》《黄雀记》《菩萨蛮》

贾平凹《病相报告》《秦腔》《怀念狼》《高老庄》《浮躁》《带灯》

莫言《蛙》《红蝗》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鬼魅丹青》《黄鸡白酒》《别雅山谷的父子》《起舞》《踏着月光的行板》《向着白夜旅行》

史铁生《务虚笔记》

叶兆言《一号命令》《风雨无乡》

路遥《人生》

……

收获 |一本杂志撑起一个传奇时代,幕后的他被称为中国的“良心”

太厉害了。

关于这本杂志,冯唐曾经说过:

「百分之八十的文学男青年和文学女青年飘荡在北京,但是最好的文学杂志《收获》却在上海,一本杂志就是一本中国当代文学史。」

此言不假。

余华大概超过3/4的小说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而《收获》创办者正是巴金。

甚至可以说,这本杂志和巴金先生,他们一同撑起了理想的80年代。

余华说:「《收获》在我心目中是中国最好的杂志,很多小说其它杂志根本不可能发,别说《许三观卖血记》,《活着》都不可能。

感谢巴金,因为他的庇护,我们这一代作家才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成长。」

1987年,是个很重要的年份。

那一年,《收获》推出「先锋文学」专号,上面是「一伙来历不明」的家伙,他们是马原、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

——后来撑起中国文学一片天地的家伙们。

《收获》更是连着两年都做了先锋文学专号。

但在那时,他们名不见经传,写的东西也不入正统。

比如《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当时一般杂志是不敢发表的——尤其是《许三观卖血记》,这个题材是卖血的,在一九九五年的时候还是比较敏感的。

只有《收获》接纳了他们。

收获 |一本杂志撑起一个传奇时代,幕后的他被称为中国的“良心”

余华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1987年的那个秋天:

「收到第五期的《收获》,打开后看见自己的名字,还看见一些不熟悉的名字。

《收获》每期都是名家聚集……却在这个节骨眼上集中一伙来历不明的名字。」

在那些年代里,这群年轻人,白天坐着公交车去《收获》编辑部,好像《收获》是他们的家。

「家长」则是巴金。

他是杂志的主编,巴金这个名字挂在那里,就是一种力量,这些作家都是在这个大家长的力量保护下成长起来的。

他不仅亲自给一些老作家写信约稿,希望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收获》。而且每当编辑部发现有好的来稿,他也都会大加呵护,大力扶植。

1995年余华在《收获》上发表《许三观卖血记》,那时,巴金已经不能下床了,他在床上躺着,从头到尾读完了《许三观卖血记》的手稿。

巴金只说了两个字:「发表。」

收获 |一本杂志撑起一个传奇时代,幕后的他被称为中国的“良心”

一九八几年杂志曾想过为了经济效益,刊登一些无伤大雅的广告,巴金却一口回绝,说不染商业,靠质量照样能养活。

谌容发表《人到中年》的时候,由于该作触痛了一些人的神经,于是,这些人便横加干涉。这时,已八旬高龄的巴老认真地读完了发表在《收获》上的《人到中年》,表示支持这位不相识的女作家。他说:

「……我喜欢这部小说。我有一种愿望,想使自己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

巴老还对当时遭受批评的张辛欣说:

「在中国作家中我大概是挨骂最多的一个,我从写作到现在,经常挨骂,我还是活到了现在……不要紧,不要有包袱,你还很年轻,你有才华,有生活,要多写,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收获 |一本杂志撑起一个传奇时代,幕后的他被称为中国的“良心”

曾经《收获》发表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后,招致来了很多恶毒的批评,说它是黄色小说。

巴金就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说这是一篇好小说,风波才渐渐平息下来。

巴金让这一代作家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成长。

中国现代文学里头,巴金的作品也许不是最突出的,但他的「基础体温」大概是最高的。就像毕飞宇说的,他的体温是他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巴金用行动践行了“中国的良心”。

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才得以来临了。

一代扶持一代,这是最纯粹而温情的文学传统。

而巴金,是最温情的人。

(整理自微博,图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