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雜誌撐起一個傳奇時代,幕後的他被稱為中國的“良心”

這一代的讀者可能已經不太熟悉,但聊到老一輩作家無論如何都會談到一本雜誌——《收穫》。今天文藝刻度便來談談這本雜誌和它背後的故事。

這本雜誌到底有多牛呢?

收穫 |一本雜誌撐起一個傳奇時代,幕後的他被稱為中國的“良心”

這麼說吧,《收穫》捧紅了一半以上的中國當代知名作家。在這本雜誌上發表的作品隨便一列有這些: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兄弟》

蘇童《河岸》《黃雀記》《菩薩蠻》

賈平凹《病相報告》《秦腔》《懷念狼》《高老莊》《浮躁》《帶燈》

莫言《蛙》《紅蝗》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鬼魅丹青》《黃雞白酒》《別雅山谷的父子》《起舞》《踏著月光的行板》《向著白夜旅行》

史鐵生《務虛筆記》

葉兆言《一號命令》《風雨無鄉》

路遙《人生》

……

收穫 |一本雜誌撐起一個傳奇時代,幕後的他被稱為中國的“良心”

太厲害了。

關於這本雜誌,馮唐曾經說過:

「百分之八十的文學男青年和文學女青年飄蕩在北京,但是最好的文學雜誌《收穫》卻在上海,一本雜誌就是一本中國當代文學史。」

此言不假。

餘華大概超過3/4的小說都是在《收穫》上發表的,而《收穫》創辦者正是巴金。

甚至可以說,這本雜誌和巴金先生,他們一同撐起了理想的80年代。

餘華說:「《收穫》在我心目中是中國最好的雜誌,很多小說其它雜誌根本不可能發,別說《許三觀賣血記》,《活著》都不可能。

感謝巴金,因為他的庇護,我們這一代作家才有足夠的時間自由成長。」

1987年,是個很重要的年份。

那一年,《收穫》推出「先鋒文學」專號,上面是「一夥來歷不明」的傢伙,他們是馬原、蘇童、餘華、格非、葉兆言。

——後來撐起中國文學一片天地的傢伙們。

《收穫》更是連著兩年都做了先鋒文學專號。

但在那時,他們名不見經傳,寫的東西也不入正統。

比如《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當時一般雜誌是不敢發表的——尤其是《許三觀賣血記》,這個題材是賣血的,在一九九五年的時候還是比較敏感的。

只有《收穫》接納了他們。

收穫 |一本雜誌撐起一個傳奇時代,幕後的他被稱為中國的“良心”

餘華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1987年的那個秋天:

「收到第五期的《收穫》,打開後看見自己的名字,還看見一些不熟悉的名字。

《收穫》每期都是名家聚集……卻在這個節骨眼上集中一夥來歷不明的名字。」

在那些年代裡,這群年輕人,白天坐著公交車去《收穫》編輯部,好像《收穫》是他們的家。

「家長」則是巴金。

他是雜誌的主編,巴金這個名字掛在那裡,就是一種力量,這些作家都是在這個大家長的力量保護下成長起來的。

他不僅親自給一些老作家寫信約稿,希望他們一如既往地支持《收穫》。而且每當編輯部發現有好的來稿,他也都會大加呵護,大力扶植。

1995年餘華在《收穫》上發表《許三觀賣血記》,那時,巴金已經不能下床了,他在床上躺著,從頭到尾讀完了《許三觀賣血記》的手稿。

巴金只說了兩個字:「發表。」

收穫 |一本雜誌撐起一個傳奇時代,幕後的他被稱為中國的“良心”

一九八幾年雜誌曾想過為了經濟效益,刊登一些無傷大雅的廣告,巴金卻一口回絕,說不染商業,靠質量照樣能養活。

諶容發表《人到中年》的時候,由於該作觸痛了一些人的神經,於是,這些人便橫加干涉。這時,已八旬高齡的巴老認真地讀完了發表在《收穫》上的《人到中年》,表示支持這位不相識的女作家。他說:

「……我喜歡這部小說。我有一種願望,想使自己變得善良些、純潔些,對別人有用些。」

巴老還對當時遭受批評的張辛欣說:

「在中國作家中我大概是捱罵最多的一個,我從寫作到現在,經常捱罵,我還是活到了現在……不要緊,不要有包袱,你還很年輕,你有才華,有生活,要多寫,寫自己熟悉的東西。」

收穫 |一本雜誌撐起一個傳奇時代,幕後的他被稱為中國的“良心”

曾經《收穫》發表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後,招致來了很多惡毒的批評,說它是黃色小說。

巴金就給編輯部寫了一封信,說這是一篇好小說,風波才漸漸平息下來。

巴金讓這一代作家有足夠的時間自由成長。

中國現代文學裡頭,巴金的作品也許不是最突出的,但他的「基礎體溫」大概是最高的。就像畢飛宇說的,他的體溫是他最為傑出的一部作品。巴金用行動踐行了“中國的良心”。

這樣的環境下,一個文學的黃金時代才得以來臨了。

一代扶持一代,這是最純粹而溫情的文學傳統。

而巴金,是最溫情的人。

(整理自微博,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