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一定要得其意,素琴不一定是無絃琴

話說《西遊》,

老幾位溜達到金兜山,

猴哥要出去訂餐,

就用金箍棒在地上畫了圈:


“你們幾個坐牢穩了,

千萬別出圈,

我保你們平安,

有事撥打95519,

服務到永久。”


太極拳一定要得其意,素琴不一定是無絃琴


這在道家叫見素抱樸,

在儒家叫素位而行。


樸就是沒雕過的木頭,

素就是沒染過的布頭。


素位而行,不可願外,

位,是當下,

我前幾天說過:

吃飯時只吃飯,

打拳時只打拳,

吃飯時和打拳時,

就是:位。


太極拳一定要得其意,素琴不一定是無絃琴


練了太極拳,

能從容的面對強弱、

大小、有無、寵辱……

就是素位而行。


老輩講:太極拳不讓,

不讓是一個很明確的態度,

把這句話說完了,

叫:讓而不讓。


太極拳為什麼練接手,

對方的手,我們視之為橋,

我們要通過接觸點的旋轉,

實現化打。


好比兵器的撞擊聲不能大一樣,

接手的目的不在手,

是過:這手。


太極拳一定要得其意,素琴不一定是無絃琴


我們練太極拳,是要過這拳,

對方的出手是一根獨木橋,

我們要過這橋。


老輩稱之為:搭橋過水。


打仗,橋是重地,一定要搶,

不但搶,還要急搶,不能手軟。


素位而行,

我們可以理解在原地把問題解決。


和“素”字有淵源有位高人,

叫陶淵明,這老神仙少學琴書,

琴書不是彈琴的書,

古人一個字一個意思,

琴書是彈琴和讀書。


老陶,很素,喜歡素牘,素琴,

自己說:欣以素牘,和以七絃,

古琴最早5根弦,

後來被加了2根,我以為不必。


太極拳一定要得其意,素琴不一定是無絃琴


到底什麼是素琴?

你去問公公婆婆,

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

大概解釋有如下幾種:


1、從小到大,課本上都說:

素琴是沒有裝飾的琴;


2、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不需要弦也能玩出趕腳,

老陶彈的是沒有弦的琴;


3、琴絃壞了,懶得換了,

現在都是鋼弦,古代是蠶絲,

蠶寶寶的牙口差點意思,

所以絲絃很容易交待。


老陶為啥放著這素琴:

撫以寄意,為得其真。

我收藏一個半截鐵雕明代鐵尺,

也不能敲人腦袋了,

不還在威海太極書院擺著。


太極拳講得意忘形,

我覺得素琴、殘尺一個意思;


4、素琴是不鬧騰的琴聲。

《陋室銘》裡有幾句經常被唸叨: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看下句,金經就是

素牘,

就是不勞形的牘。

所以,不亂耳的叫素琴。


這4種解釋,你覺得哪個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